原來廣為流傳的《世界衛生組織公佈的十大垃圾食品》只有中文版

早在2003年,就有一份名為《世界衛生組織公佈的十大垃圾食品》的名單在國內廣為流傳。

原來廣為流傳的《世界衛生組織公佈的十大垃圾食品》只有中文版

這份名單包含的食品幾乎涵蓋了人們日常接觸的所有食品!

這些“垃圾食品”大多是由於含有過高的糖分、鹽分、熱量或是致癌物質而“榮譽上榜”。

說起“垃圾食品”,我們腦子裡總會蹦出油炸類食品、醃製類食品、加工類肉食品(肉乾、肉鬆、香腸、火腿等)、餅乾類食品(包括所有加工餅乾)、汽水可樂類飲料、方便類食品(主要指方便麵和膨化食品)、罐頭類食品(包括魚肉類和水果類)、話梅蜜餞果脯類食品、冷凍甜品類食品(冰淇淋、冰棒、雪糕等)、燒烤類食品等。

原來廣為流傳的《世界衛生組織公佈的十大垃圾食品》只有中文版

相信大家小時和小編一樣,我們的爸媽總會拿這份所謂“十大垃圾食品”名單來教育我們。

但嚴格來說,“垃圾食品”這個定義並不科學。

垃圾食品(Junk Food)的定義:

垃圾食品(Junk Food),是指僅僅提供一些熱量,別無其它營養素的食物,或是提供超過人體需要,變成多餘成分的食品。

我們從這個定義可以看出,垃圾食品這個詞並沒有嚴格的量化定義,(也就是說不科學),它是民間一種約定俗成的講法。

而且這個概念是相對的,大家可以仔細想想,當我們工作一整天沒吃什麼東西時,我們最需要的不就是那所謂的“垃圾食品”提供的高額熱量嗎?

因此將整類的食品歸入“垃圾食品”的行列,可以說是典型的“一杆子打翻一船人”的做法。

而且那所謂的垃圾食品名單本身就是假的。

2015年,世界衛生組織相關負責人在接受新京報記者採訪時明確表示:“

從未發佈過垃圾食品的名單”。也就是說,這份所謂WHO發佈的名單隻有中文版,至於誰發佈的,想必大家也能猜到。

但是十幾年來,這份名單在中華大地廣為流傳。

包括新華網、人民網等各大權威網站和機構都對這份名單進行過轉載。

的確,不安全不恰當的食品製作方式和過量或是不均衡的進食方式,能夠不同程度地使這些食品成為了影響健康的“垃圾”。

但食物本就沒有“健康”與“垃圾”之分。科學營養界一慣的說法是:沒有垃圾的食品,只有垃圾的吃法。

很多食物之所以被稱作垃圾食品,很大原因在於誘惑性的搭配,就是使本不太垃圾的食品垃圾地組合在了一起。

舉個簡單的例子,你去KFC想吃個漢堡,但是你可能還要同時吃下一份沾著醬的大薯條,一杯大可樂。

久而久之你就變胖了,所以,要怪就怪這些難以抗拒但又不合理上的套餐組合吧。

原來廣為流傳的《世界衛生組織公佈的十大垃圾食品》只有中文版

“垃圾食品”名單有很多版本,漢堡、薯條、炸雞、可樂等食品之所以一直上榜,當然是因為它們有一個共同特點。從營養成分的角度來看,它們所含的能量/脂肪高,而維生素、礦物質等其它營養元素很少。

如果我們按照這個標準判定“垃圾食品”的話,那麼我們中國菜也好不到哪裡去。我們看下面一張圖就知道了。

根據 2004 年《中國食物成分表》,北京烤鴨、烤羊肉串這些很受大家歡迎的食品,它們的能量和脂肪含量甚至是漢堡的兩倍。

原來廣為流傳的《世界衛生組織公佈的十大垃圾食品》只有中文版

《中國食物成分表》部分

​按照這樣來看的話,那麼中國菜餚相當一部分可以登上垃圾食品榜單了。(那還讓不讓人活了)

因此我們需要深思一下,一個人吃的是否營養健康,關鍵在於食物搭配是否合理。所謂“垃圾食品”只要在安全衛生上無害,在合理的搭配下,同樣會讓人健康成長。

所以與其迷信所謂垃圾食品名單,不如好好搭配一下食物,這樣會更有利於健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