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江淮等:現代化產業體系城市對標:南京再定位

熱情 專

理性

郑江淮等:现代化产业体系城市对标:南京再定位
郑江淮等:现代化产业体系城市对标:南京再定位

南京市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研究課題組

(課題組成員:鄭江淮 於洪洋 陳餘華 王勇 彭洲紅 王春華 孔玉寒 荊晶)

為全面反映南京市現代產業體系建設情況,本專題將分別從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四個方面選取代表性指標,與對標城市進行對比,同時利用系統協同法構建了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四位協同指數。選取的對標城市中既有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經濟整體實力最強的城市,也有杭州、武漢等發展狀況與南京較為接近的省會城市,還有蘇州等蘇南地區發達城市,通過對標的方式,找出南京現代產業體系建設過程中,做得好的方面有哪些,還有哪些不足的方面。

一城市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形成與對比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處於從長期高速增長中積累成大規模工業化生產體系的發展階段轉向自主創新驅動以我為主的產業化創新和升級的發展階段的轉型過渡時期。實體經濟增長所依賴的要素稟賦發生著動態變化,例如對科技創新資源、面向不確定性的現代金融資源、所在城市或地區對高技能人才和勞動力資源的集聚能力等要素稟賦的需求逐漸增強,原來高速增長階段所依賴的大規模設備投資及其相應的信貸、中低技能勞動力資源的生產率邊際遞減,進入了較低區域,滿足不了實體經濟創新、升級的需求。

實體經濟創新發展受到了實體經濟與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才資源之間諸多不協調配置的限制,缺資金、缺人才、缺科技“三缺”問題突出,陷入成本高企、結構失衡、轉型困難等困境。

但是,從城市層面上看,不同城市由於初始的資源和要素供給稟賦存在明顯的歷史差異,在各城市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和發展產生特定路徑,各城市在實體經濟與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之間不協同程度存在顯著差異。

考慮到我國對金融資源、科教資源配置長期以來採取國有控制的體制,各城市在獲取金融資源、科教資源上存在稟賦差異,在大規模工業化發展中,受到市場化改革和對外開放的驅動,各地區實體經濟發展呈現顯著的差異。根據金融資源稟賦(Finance)、科教資源稟賦(Science)的多(More)、少(Less)來劃分,可以區分出四類不同類型的城市,如圖1所示。

郑江淮等:现代化产业体系城市对标:南京再定位

圖1 現代產業經濟體系城市類型比較

一是MF-MS類城市(金融資源稟賦多-科教資源稟賦多的城市,More Finance-More Science and High-Education Endowment City,簡稱MF-MS類型城市)。這類城市大多是國際化大都市,利用自身的金融資源和科教資源優勢已基本建成現代化產業體系,金融和科技密集型服務業較為發達,產業結構以服務業為主,製造業也由大規模工業生產逐步轉變為以高端先進製造業為主,例如北京、上海等。這類城市對區域及全國範圍內的輻射更強,對其他地區的金融資源和人才資源也有著極強的吸引力。但是容易形成現代金融與實體經濟發展脫節,出現金融發展與實體經濟脫軌現象。一方面,社會中的大量流動性資金在金融系統內空轉或流向房地產,導致金融、房地產業快速膨脹和過度投機行為,造成金融、房地產“虛假繁榮”;另一方面,受回報收益率低、資產抵押困難等因素的影響,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和新興產業發展壯大需要的資金得不到金融部門的有效支持,致使實體經濟發展困難,相關投資和人才將轉移出該地區。這些地區先進製造業創新、升級與增長如果緩慢的話,容易出現產業空洞化發展困境。現代產業體系協同度較低的原因在於實體經濟中先進製造業、高端服務業創新與增長緩慢。相應地,先進製造業、高端服務業創新和發展體制機制創新,形成先進製造業、高端服務業創新集聚區,成為該類城市現代化產業體系的痛點。

二是MF-LS類型城市(金融資源稟賦多-科教資源稟賦少的城市, More Finance-Less Science and High-Education Endowment City,簡稱MF-LS類型城市)。這類城市在改革開放以後迅速成長為國際化大都市,利用外資和區域外的金融資源和人才資源建立起較為完善的現代產業體系,例如深圳市。但是這類城市受限於歷史因素,本地科教資源,尤其是高等教育資源不足,主要依靠自身更為開放的經濟環境及更高的收入吸引其他地區的人才。因此,這類地區現代化產業體系發展的痛點在於保持吸引高技能人才、先進製造業創新的產業化競爭優勢,避免土地、房地產價格、稅費等成本上升太快。

三是LF-MS類城市(金融資源稟賦少-科教資源稟賦多的城市, Less Finance-More Science and High-Education Endowment City,簡稱LF-MS類型城市),這類城市主要是省會城市,如南京、武漢等,高等院校林立,科教資源豐富,培養了大批高技能人才,但是由於本地缺乏寬裕的金融資源支持,尤其是缺少風險資本投資,導致高等院校研究成果本地轉化率低,這種金融系統和科技系統的不協調發展不利於先進製造業的發展,可以提供給高技能人才的高收入崗位不足,本地培養的高技能人才前往其他地區就業。因此這類城市現代化體系建設中需著重解決現代金融緩慢,與科技創新不協調等相關問題,促進本地培養的高技能人才本地就業,高校研發成果本地轉化。

四是LF-LS類城市(金融資源稟賦少-科教資源稟賦少的城市, Less Finance-Less Science and High-Education Endowment City,簡稱LF-LS類型城市),這類城市通過吸引區域外的資金及勞動力,依賴於大規模低技能勞動力投入和地方政府稅收、投資優惠和發展環境改善,參與區域內產業分工,迅速推動大規模工業化發展。但是這類城市在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過程中,實體經濟系統與現代金融、人力資源系統,以及科技創新系統與現代金融、人力資源系統之間會出現明顯的不協同問題,金融資源和科教資源將成為其進一步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掣肘。因此這類城市在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過程中應更多參與區域內分工,利用工業化基礎,吸引相關的研發機構和新興產業創業孵化基地,抓住現代金融的發展機遇,提升金融資源和人力資源使用效率。

二城市對標

為全面反映南京市現代產業體系建設情況,本專題將分別從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四個方面選取代表性指標,並使用熵權賦值法構造現代產業體系綜合發展指數及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四個子系統的發展指數,並與北京、上海、深圳、廣州、杭州、武漢、蘇州等城市進行對比,計算結果及排序如下所示:

表1 現代產業體系系統綜合評價指數結果

郑江淮等:现代化产业体系城市对标:南京再定位郑江淮等:现代化产业体系城市对标:南京再定位

圖1 對標城市現代產業體系發展綜合評價指數對比

郑江淮等:现代化产业体系城市对标:南京再定位

圖2 對標城市現代產業體系子系統發展評價指數對比

與第一類(MF-MS類)城市,如北京、上海等相比,南京市在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水平上仍存在很大差距,服務業比重、科技研發投入比重、金融規模等諸多方面都落後於這類城市,但這與城市定位有關,直接對標並沒有很大意義。

與第二類(MF-LS類)城市,如深圳等相比,南京市在科教資源上具有絕對優勢,但是在研發投入及專利產出上卻遠遠落後於深圳市,戰略新興產業比重也低於深圳市,尤其是綠色智能汽車、智能裝備和電子信息產業,這是因為南京市在現代金融系統建設上遠遠落後於深圳市,從事創新創業活動的中小企業或團隊難以獲取風險投資基金,國內大批高層次人才流向深圳,彌補了深圳市在科教資源上的不足。因此,與深圳市對標,南京市最根本的差距在於現代金融系統上的不足。

與第三類(LF-MS類)城市,如武漢等相比,南京市在現代產業體系建設過程中各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優勢,這主要是因為南京市地處長三角地區,整體收入水平較高,人才流失相對較少。但值得注意的是,這類城市中大多有依託於本地高校的上市公司,如杭州的浙大網新,合肥的科大訊飛,武漢的華中數控、華工科技等,而由南京大學持股的南大光電則位於蘇州市,南京市高等院校本地轉化水平相對較低。

與第四類(LF-LS類)城市相比,南京市在金融資源和科教資源方面都更為富裕。蘇州本地的科技資源相對匱乏,與此類城市有一定相似度,但是南京科技研發投入和專利產出卻都低於蘇州市,這是因為蘇州市通過引入外資及科研院所產業研究院等方式彌補了自身稟賦的不足。並且,在綠色智能汽車、智能裝備、電子信息產業及生物醫藥與節能環保新材料行業這四個南京市劃定的先進製造業中,南京市企業的平均規模都要大於蘇州市,但是行業總體的規模卻小於蘇州市,顯然南京市未能充分利用自身在金融和科教資源方面的稟賦優勢,推動先進製造業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的發展。

三結論與建議

目前南京市的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和人力資源四個子系統發展水平都較為接近,沒有明顯短板,互相之間可以形成有效的協同支撐,因而四位協同程度較高,有利於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建設。當然這種協同並非是已建成現代產業體系的高水平協同,而只是在建設現代產業體系的過程中各系統之間具備協同發展的潛力。事實上,南京市現代產業體系仍處於建設階段,依然存在很多不足。實體經濟層面,南京市處於增長趕超和向後工業化轉型階段,經濟總量規模與領先城市仍有很大差距,第二產業所佔比重及貢獻仍然較高,同時傳統制造業所佔比重也較高,戰略新興產業中也以大企業為主,但在產業層面上並未形成規模優勢。科技創新層面,南京市並非創新中心,研發投入及專利產出與創新型城市有著較大差距。現代金融層面,南京市以間接融資為主,上市企業數量及市值規模都還有上升空間。人力資源層面,南京市是人才培養高地,教育投入和高學歷人才培養方面都領先於其他城市,

人力資源是南京市建設現代產業體系過程中的最大優勢

因此,南京市在進一步現代產業體系建設過程中,應更注重現代金融體系的建立,利用科教資源優勢推動實體經濟和科技創新系統的發展,建議如下:

一是建立風險投資基金,促進科研院所研發成果本地轉化。目前南京市高等科研院所的研發經費主要來自政府,大型項目通常都是國家級課題,本地產業化需求不大。而發達國家的高校研究人員則更多接受風險投資者的資助,就近註冊企業將研究成果產業化,因此在名校周邊往往都有科技創新區。通過政府領投,企業跟投或者鼓勵企業投資等形式設立產業投資基金,鼓勵高等科研院所或高校研究人員以研究成果入股設立企業,實現產業化。

二是利用創新孵化器,培育創新企業,鼓勵高層次人才本地創業。截至2017年,南京科技企業孵化器共168家,眾創空間數量達210家,其中國家級33家、51家,累計畢業企業2968家、服務入駐團隊7085個,在2018中國城市創業孵化指數排行榜上位居第六名,折射出近年南京科技企業孵化器建設穩步發展的態勢。今後可以通過與高校合作形式進一步利用創新孵化器,形成高校孵化器——市級孵化器——開發區的企業培養模式,同時配合風險投資基金,加快高技術企業孵化,同時也能鼓勵高層次人才在南京創業。

三是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從而提供更多高技能人才就業崗位。目前南京市制造業行業大中型國有企業較多,而科技型中小企業相對較少,可以利用稅收等優惠政策鼓勵中小企業發展及研發投入,從而促進南京市整體研發水平和專利產出水平的提升,並能為高等院校畢業生提供更多就業崗位,減少人才流失。

版權聲明:上海鈞智律師事務所為南京大學長江產業經濟研究院提供法律服務。需要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本研究院所有內容或觀點的,應註明“來源:南京大學長江產業經濟研究院”。對於不遵守本聲明和/或其他侵權違法行為,本院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

南京大學長江產業經濟研究院,國家高端智庫建設培育單位,江蘇省首批重點高端智庫,以南京大學經濟學、管理學及其他相關學科平臺為核心,優化組合國內外相關高校、科研院所的學科和專家資源,以中國沿海地區高度開放、發達的實體經濟為背景,深入研究探索中國實體經濟的走勢、趨向與政策,為國家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總結經驗,探索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發展道路。

郑江淮等:现代化产业体系城市对标:南京再定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