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地方必須靠近,才知道它的美——天水!

最近在看一部小說,裡面對天水有很重的著墨;有些地方,只有靠近了,才能知道它的美!

伏羲廟

中國西北地區著名古建築群之一,原名太昊宮,俗稱人宗廟,地址位於甘肅省天水市秦州區西關伏羲路。一九六三年被甘肅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甘肅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有些地方必須靠近,才知道它的美——天水!

伏羲廟坐北朝南,臨街而建,院落重重相套,四進四院,宏闊幽深。廟內古建築包括戲樓、牌坊、大門、儀門、先天殿、太極殿、鐘樓、鼓樓、來鶴廳共10座;新建築有朝房、碑廊、展覽廳等6座。新舊建築共計76間。整個建築群包括牌坊、大門、儀門、先天殿、太極殿沿縱軸線依次排列,層層推進,莊嚴雄偉。廟始建於明成化十九年至二十年間(1483——1484年),前後歷經九次重修,形成規模宏大的建築群。

有些地方必須靠近,才知道它的美——天水!

清光緒十一年至十三年(1885—1887年)第九次重修後,佔地面積13000平方米,現存面積6600多平方米。 伏羲廟臨街而建,院落重重相套,四進四院,宏闊幽深。廟內古建築包括戲樓、牌坊、大門、儀門、先天殿、太極殿、鐘樓、鼓樓、來鶴廳共10座;新建築有朝房、碑廊、展覽廳等共6座。新舊建築共計76間。整個建築群坐北朝南。牌坊、大門、儀門、先天殿、太極殿沿縱軸線依次排列,層層推進,莊嚴雄偉。而朝房、碑廊沿橫軸線對稱分佈,規整劃一,具有鮮明的中國傳統建築藝術風格。

有些地方必須靠近,才知道它的美——天水!

由於伏羲是古史傳說中的第一代帝王,因此建築群呈宮殿式建築模式,為全國規模最大的伏羲祭祀建築群。又因有伏羲廟,民國以前小西關城又叫伏羲城。

大地灣遺址

大地灣遺址,位於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東北45千米處的五營鄉邵店村東側,座落在葫蘆河支流清水河南岸的二、三級階地和相接的緩坡山地上,總面積270萬平方米。

有些地方必須靠近,才知道它的美——天水!

大地灣遺址是一處距今8000年—4800年的史前遺址,是中國新石器時代發現的較早的遺址。2006年發掘發掘研究顯示,大地灣遺址的人類活動歷史由8000年前推前至6萬年前。該遺址出土出土陶,石、玉、骨、角、蚌器等文物近萬件,發掘房址241座。該遺址對探索中華文明的線索和原生面貌,揭示隴右與天水古代文化的考古編年和文化序列,都具有極為重要的價值。

有些地方必須靠近,才知道它的美——天水!

大地灣文化是華夏先民在黃河流域創造的古老文明,是華夏文明的來源之一。大地灣遺址是中國黃河中游最早也是延續時間最長的舊石器文化和新石器時代文化,存在4800—60000年前。大地灣遺址文化內涵豐富、特徵鮮明,既是中國率先使用彩陶的史前先民,又是西北地區最早產生的農業文化。

有些地方必須靠近,才知道它的美——天水!

武山水簾洞

武山水簾洞位於甘肅省天水市武山縣城東北約25公里的鐘樓山峽谷內,谷中"群峰疊嶂覓無路,亂石開徑別有天。谷澗溪水潺潺,景色幽靜宜人。”水簾洞系高約50米、深20多米的天然巖洞,洞內常年細流不斷,雨天洞簷飛流直下如水簾,因而得名。

有些地方必須靠近,才知道它的美——天水!

石窟亭宇始建於十六國時期的後秦,經北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歷代修建,有水簾洞、拉稍寺、千佛洞、顯聖池等著名景觀,尤以拉稍寺、千佛洞的摩崖題記、雕塑作品、壁畫等最為珍貴。該石窟現列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有些地方必須靠近,才知道它的美——天水!

景區內有享有亞洲之最的露天摩崖浮雕大佛拉稍寺大佛,在我國石窟藝術中實屬罕見,是研究我國早期石窟文化的重要資料。現共保留有歷代造像百餘尊,壁畫2000多平方米,建築物10餘座,舍利塔8座,題記碑刻10通,無頭乾屍1具,拉稍寺摩崖題記為研究分期斷代,以及美術史的淵源與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而最為珍貴。

有些地方必須靠近,才知道它的美——天水!

麥積山

麥積山位於甘肅省天水市麥積區,是小隴山的一座孤峰,高142米,因山形似麥垛而得名。麥積山石窟始建於384-417年。存221座洞窟、10632身泥塑石雕、1300餘平方米壁畫,被譽為東方雕塑藝術陳列館。

麥積山風景區由麥積山、仙人崖、石門、曲溪、街亭溫泉五個子景區180多個景點組成,擁有豐富多樣的生物類型和物種,被稱為“隴上林泉之冠”,具有深厚的旅遊價值,是絲綢古道黃金旅遊線上的一顆耀眼的藝術明珠和最具潛力的旅遊勝地。

有些地方必須靠近,才知道它的美——天水!

有些地方必須靠近,才知道它的美——天水!

麥積山石窟:世界文化遺產,國家AAAAA旅遊景區,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森林公園,國家地質公園,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四大石窟之一。2018中國西北旅遊營銷大會暨旅遊裝備展上,入圍“神奇西北100景”榜單。

有些地方必須靠近,才知道它的美——天水!

麥積山高達142米,石窟多凌空鑿於20至70米高的懸崖峭壁上,有崖閣、摩窟、摩崖龕、山樓、走廊。窟形有人字坡頂、方塌四面坡頂、拱楣、穹頂、方楣平頂、方楣覆鬥藻井、方形平頂、圓形小淺龕、盂頂。這些不同類型的窟龕、崖閣,是研究中西文化交流和建築結構演變、發展的實物資料。據記載,當年開鑿石窟時,從下堆積木材,達到高處,然後施工,營造一層,木材拆除一層,直到山腳。相傳,李允信為其亡父造七佛閣時,就動用人工40萬個。直到現在,當地還流傳有:“砍完南山柴,修起麥積崖”,“先有萬丈柴,後有麥積崖”的民謠。

有些地方必須靠近,才知道它的美——天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