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製造”尋找突圍新路徑

“佛山制造”寻找突围新路径

開放條件下優化製造業發展環境調查·佛山篇 本報記者 王小霞 姜業慶 範媛

“去年,我們企業的國內市場需求萎縮了30%以上,海外市場的增長勢頭也開始下滑。而與市場需求下滑相伴的是,原材料、人工、社保、環保、稅收等成本的不斷上升,擠壓企業利潤,企業經營變得困難。”廣東省佛山市一家主營建材機械設備製造的上市公司相關負責人告訴中國經濟時報記者,現在,企業利潤越來越薄。

佛山,以製造業起家、因製造業揚名。然而,在邁向高質量發展的大潮之下,新的挑戰也迎面而來:成本高、融資難融資貴、新動能規模小、創新能力弱、要素支撐不足等問題,正在困擾著佛山製造業的發展。

佛山如何再造傳統制造業的發展新優勢?從製造業大市到製造業強市的路徑在哪裡?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背景下,佛山製造業又將迎來什麼樣的發展機遇?

佛山成窺探中國製造業重要窗口

“有家必有佛山製造”。

佛山是中國的製造業大市,也是一座以實體經濟為主的城市,民營經濟發展活躍,工業門類齊全,傳統產業佔比較高,產業集群優勢明顯。因而,佛山成為全國唯一一座“製造業轉型升級綜合改革”的試點城市,更是我國以民營經濟和製造業帶動城市經濟發展的代表性城市。

從廣東省的製造業產業發展情況來看,當前,傳統制造業在佛山工業中佔有重要地位。

本報記者在佛山實地走訪時發現,家電、五金、陶瓷幾乎是佛山製造的“名片”,如今,這些直接推動了佛山工業化進程的傳統制造業,仍然是佛山製造最重要的組成部分。而美的、萬和、志高等一大批本土民營企業,更向世界證明了“草根佛山”的能量。

據瞭解,2018年,佛山主營業務收入超100億元的大型企業超過20家,“廣東製造業500強”中有109家在佛山,基本形成了大企業頂天立地、小企業遍地珍珠的產業協作生態體系。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佛山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9935.88億元,其中民營經濟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60%以上,是珠三角城市中名副其實的民營經濟大本營。

在佛山,平均每秒鐘就有2個電飯鍋下線,每分鐘有1輛汽車下線,每分鐘能生產100臺微波爐,每小時能生產洗衣機273臺,每天生產冰箱超過2萬臺……

在佛山,既有當初憑“三來一補”切入全球產業鏈的輕工業,也有如今名冠全球的“大國重器”。目前,佛山裝備製造業產量佔據珠江西岸的一半。

從“輕”到“重”,31類製造業在這裡應有盡有。

“雖然目前佛山製造業已經進入了大多數中高技術行業,但一些行業仍然處於價值鏈的中低端水平,佛山製造業還須進一步優化升級。”佛山一位陶瓷企業主告訴本報記者。

一方面,資源約束和產業結構調整使得主管部門必須堅定不移地淘汰落後產能,騰出新的空間發展新興產業;另一方面,如何讓現在的產業、企業做大做強,也要求政府大力優化營商環境,增強企業活力,提升佛山製造業產業鏈的競爭水平。

“佛山製造業要培育新的發展動能,就必須推動佛山製造業由生產中心向創新中心轉型躍升。”佛山市科技局相關負責人說,這是當前佛山上上下下的共識。

佛山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工業發展科副科長林俊峰告訴本報記者,佛山近年來加速產業優化升級,堅持以智能製造為主攻方向,加快製造業轉型升級,打造面向全球的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走“世界科技+佛山智造+全球市場”之路。與此同時,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大發展也為佛山帶來了良好的發展機遇。“佛山作為全國重要的製造業基地,製造業是佛山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核心競爭力所在。”佛山市市長朱偉說,作為粵港澳大灣區內的一個重要城市,佛山將加快提升製造業創新能力,推動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科研成果轉化及產業化融通發展;推動融合發展,引導製造業企業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方向提升;優化調整產業結構,加快培育兩個超萬億先進製造業產業集群及四個千億級產業集群。

可以說,作為中國以民營經濟為主體、全國唯一一個製造業轉型升級綜合改革試點城市,佛山憑藉其在全國製造業中的重要地位,已經成為窺探中國製造業的重要窗口。

政策密集出臺,企業仍難“解渴”

雖然佛山製造業在廣東和全國都有其獨特的地位,但與國內外先進發達地區相比,佛山製造業發展仍然存在一些“痛點”。比如,企業生產經營壓力不斷增大。

“我們面臨的最大問題是鋼、銅等原材料漲價,而且漲幅明顯。除此之外,人工成本和財務成本的上升也讓企業經營壓力大增。”廣東科達潔能股份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告訴本報記者,在國內外市場需求萎縮的情況下,成本上升使得公司當前面臨自2002年在A股上市以來最大的經營壓力。

本報記者在走訪中發現,原材料成本上漲是企業反映相對比較集中的問題。據瞭解,美國西德克薩斯輕質油(WTI)價格大幅上漲,同時,化纖原料、染料助劑等價格不斷上漲,佛山部分紡織服裝企業開始到南亞、東南亞、西亞等地設廠生產。

另外,不少業內專家分析認為,金融支持應該是佛山在改善營商環境時首先要解決的問題。

“佛山本地法人金融機構缺乏。”佛山市金融局相關負責人徐軼奕告訴本報記者,佛山沒有本地法人的城市商業銀行、信託公司、證券公司、保險公司,僅有農商銀行(信用社)、村鎮銀行共8家,財務公司、金融租賃公司各1家,法人金融機構缺乏制約了當地對製造業企業開展創新金融服務的能力。

除此之外,環保投入增大成為企業反映最多的問題。

“按照《佛山市建築陶瓷行業清潔能源改造工作方案》的要求,現有的58家陶瓷企業全部要求煤改氣,但天然氣供應量是否穩定以及價格上漲都將對企業產生比較大的影響。”蒙娜麗莎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一位負責人告訴本報記者,“對此,企業目前仍沒有找到好的解決方案。”

“針對這些問題,廣東省和佛山市出臺了一系列減稅降費、扶持企業發展的‘十條’政策,但對企業來講,這些政策並沒有真正起到‘解渴’的作用。”佛山建材協會一位負責人這樣告訴本報記者。

與成本上升、資源約束相比更為關鍵的是,一些更為深層次的問題正成為佛山製造業從“製造”到“智造”路上真正的“攔路虎”: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足制約製造業轉型升級;製造業科研投入力度有待加大;高層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短缺,人才發展機制尚不完善;金融對實體經濟尤其是科創型企業支持還不夠充分;協同創新水平亟待提升;佛山製造業產業集群遭遇瓶頸等。

“另外,區域間產業同質化競爭也日趨激烈。”採訪中,不少企業主都曾向記者表示,在整個廣東省製造業發展的大環境中,佛山與周邊城市在區位條件、產業基礎、發展階段及市場開放程度等方面具有相似性,區域產業圍繞高端項目的競爭將進一步加劇,可謂是“前有困難、後有‘追兵’”。

唯有創新才有出路

面對全球產業大變革,佛山製造業的未來在哪裡?

當前,佛山製造業雖然基礎比較牢固,但中小企業居多,大企業數量不夠,且以傳統產業為主,在外部環境面臨下行壓力的情況下,佛山傳統制造業要進一步發展,就必須要解決動能轉換、結構轉換和模式轉換的問題。

國家發改委對外經濟研究所國際貿易和投資研究室主任王海峰說,從發展基礎來看,佛山製造業已經形成巨大的產業規模,無論從單位土地面積產出還是從人均產出來看,都領先於全國。從發展潛力看,佛山製造業接下來如何保持培育競爭新優勢,答案就是科技創新。

事實上,佛山早就開始以全力打造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為重大戰略,搶先謀劃第二個“一百年”目標,計劃到2049年,將率先建成國內一流製造業創新體系,製造業綜合實力達到世界製造強國水平。

在本報記者與佛山相關主管部門進行的座談會上,多個政府主管部門工作人員都向記者反映,從生產中心到創新中心的改變,是佛山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的新任務,圍繞於此,佛山對內要練好內功,對外則將加快創新和開放。

“為了全面優化營商環境,佛山開展了‘一門式一網式’政府服務模式改革,能取消的堅決取消,能下放的及時下放。”佛山市工業和信息化局相關負責人告訴本報記者,這幾年,伴隨著全面優化營商環境,佛山市打出“八套組合拳”,如雙向發力降低成本、主動改革打造服務型政府、主攻智能製造、強化創新驅動、探索高水平開放新體制、搭建服務平臺、深化產融合作以及強化人才和土地支撐。

而伴隨著《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進一步實施,珠三角內部的產業融合度也將進一步上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宏偉藍圖,為佛山提供了重大發展機遇:一是集聚更多優質創新資源,攜手廣深港澳等大灣區城市形成協同創新體系,加快建設面向全球的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二是提升對外開放水平,藉助香港、澳門等國際化優勢,深度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打造更高層次開放型經濟。

作為民營經濟重鎮、製造業強市,國家經濟轉型升級迫切需要佛山這樣的典型城市來先行探路。作為服務全球市場的製造業中心,佛山製造業的轉型升級必然要在全國、全球配置人才、技術等高端資源,將產業鏈由製造環節向專業服務領域拓展,這也是佛山打造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的重點。

而對於佛山製造業面向全球吸引、培育和配置創新資源,首先需要高度重視和充分發揮企業的主體作用。一方面,依靠本土具備一定實力的企業,主動將全球科技資源,包括人才、技術、專利以及現代管理經驗和理念,通過合作、購買、併購向佛山聚集,培育佛山的商業創新文化。另一方面,要努力吸引具備全球領先科技水平的創新企業或其功能性分支機構落戶佛山。

“過去40年,佛山培養了美的、碧桂園等世界500強、淨資產收益率排名前列的大企業,也培養出了一批好企業。下一步,就是如何培養一批跨國公司、一批隱形冠軍。”本報記者採訪的多位製造業企業主這樣說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