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超發一般都會通貨膨脹,導致居民財富縮水,為何有些人認為還要放水?有什麼理論依據?

小魚刺-改


貨幣超發會引發通貨膨脹,理論上和實踐中都得到了證明。著名經濟學家弗裡德曼說過一句話叫做,通貨膨脹在任何時候任何地點都是一個貨幣現象。這就和天上的水將多了,地面就一定會漲水一個道理。


(目前全球面額最大的貨幣,津巴布韋元,面值為100萬億)

既然貨幣超發會引發通貨膨脹,導致財富縮水。貨幣當局為什麼還要這樣操作呢?這就要站在貨幣當局的角度上考慮問題。你是站在居民的角度考慮問題,那肯定得不出什麼結論。要知道是屁股決定腦袋。

一個政府要推動經濟發展,提高居民收入一般有兩個政策。一個是財政政策,另一個是貨幣政策。由於財政政策的施展空間相對有限,主要是財政收入有硬約束,一定時期之內政府的財政收入總是有限的。所以,財政政策施展起來,總是會受到很大的約束。


而貨幣政策施展的空間則大得多。現在既不是金本位,也不是銀本位,因此貨幣發行量不會收到硬約束。相關的經濟理論表明,擴大貨幣供給,在短期內確實是可以促進經濟發展。邏輯也很簡單,貨幣流到了市場之中就是購買力,而市場需求對供給,是有很大的刺激作用的。這一點,宏觀經濟學理論早就有研究,經濟學家凱恩斯就是這方面的集大成者。

當社會出現經濟危機,存在大量失業的時候。貨幣當局是選擇擴大貨幣供給,還是保持不變呢。肯定會選擇前者吧,擴大貨幣供給,引發市場需求,提振生產。那後果就是,一旦貨幣供給過剩,就會引發物價上漲。因為誰也不知道,市場上到底需要多少貨幣供給量。貨幣當局只有一步一步增加,直到出現了明顯的通貨膨脹的時候才意識到供給過多了。
(菲利普斯曲線,失業率和通脹率成負相關關係。為降低失業採取的經濟政策會帶來通脹率上升)


除了政府在實施貨幣政策中引發貨幣供給過剩之外。有的時候政府會刻意更多的印刷貨幣,主要目的是彌補財政漏洞。有的國家年年財政赤字,入不敷出,為了彌補這個漏洞,那就只能發貨幣了。這一點可以參考解放戰爭時期的國民黨政府。

1949年國民黨政府發行的面額為500萬元的金圓券,實際能兌換隻能數美元而已。


財經知識局


對於貨幣發行,我一直存在疑問,為什麼央行有權利發行人民幣,他依據什麼發放貨幣,他通過什麼手段發行貨幣,大批量的發行貨幣是不是任性所為?

直到我琢磨了中國人民銀行的資產負債表這些問題便迎刃而解。

先講個故事,這個故事特別有助於理解央行印錢那些事。

小企找小行借了100價值(權當一種廣義的建立在物物交換基礎上的價值衡量尺度),給小行寫了個白條說小企今欠小行100價值,擇日歸還,過了一段時間,小行想去市場買100價值的菜,拿著小企給他開的白條作為交換憑據,跟菜大媽說賣給我菜吧,我把小企的白條押你這,過段時間他就來贖白條了。菜市場大媽說小企我不熟,我不太相信他,菜我不賣。小行這就愁了,於是去小企要求他還100價值,小企說我現在確實也沒100價值還給你呀,這樣吧,我認識一個叫央媽的人,大家都認識他,他也信任我,我的白條他會樂意接受的。你用我的白條換他的白條,然後用他的白條去買菜,菜大嬸很信任央媽,會接受的。於是小行去找央媽,央媽收了小企100價值的白條,然後寫了張白條給小行,上面備註100元然後戳上央媽的手指印,小行拿著央媽給他開的備註100元的白條,去找菜大媽,菜大媽一看是央媽開的100元白條,菜大媽說,央媽信用很好,我跟他也熟,便高興的把100價值的菜賣給小行了,菜大媽收取了央媽的白條。


這裡小企開的白條就是企業債券也可以是國債,央媽(央行)開的白條就是人民幣,菜大媽持有央媽的白條可以自由任意交易,因為央媽信譽高,值得所有人信任,因為所有持有央媽白條的人都可以隨時從央媽價值池中換取與央媽開具的白條等價值的東西。那央媽怎麼形成價值池呢,因為央媽持有的小企的白條,當讓小企用等價值的東西贖回小企抵押在央媽那裡的白條,央媽的價值池就增加了。

這裡就要說說央行(央媽)的資產負債表了,通過資產負債表可以更為深入的瞭解貨幣發行的內外邏輯聯繫

會計平衡公式 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對央行來說他沒有所有者權益,其資產負債表就是 資產=負債,通俗的理解,央行持有的所有資產等於他發行的貨幣(即他的負債),因此可以得出結論:

央行並不是無端產生貨幣,因為他發行多少貨幣就是欠了多少債,持有貨幣的人找他還債他就頭大了,因此他必須要找到支撐他負債的資產,也就是類似小企這樣的人抵押給他的白條。
央行在市場交易中其實扮演的是一個信用平臺,讓大家都經由央行彼此建立信任,達到交易目的。

這裡小企抵押給央行的白條,不一定非要是黃金白銀,也可以是央行向小企依據白條索要價值的權力,結合上面資產負債表 外匯就是央行向外國索要價值的權力,政府債權就是央行向政府索要價值的權利,對其他存款性公司債權就是央行向商業銀行索要價值的權力,這些權利的形成就是用人民幣交換而獲得,也就是通過讓自己欠債而獲得,人民幣哪裡來,央行印唄,自己開白條不自己寫還讓別人寫啊。外國、政府、商業銀行不想要人民幣了,就用人民幣贖回自己抵押在央行的債券,從此兩清,互不相欠。

央行發行的貨幣,在資產負債表上就以負債科目 儲備貨幣計量。

至於什麼時央行印的多?什麼時候印的少?這取決於市場交易需求

比如,小行不僅想買白菜,還想買土豆,還想蓋房子,還想旅遊。而流通中的僅有100元不夠用怎麼辦,小行跟央媽訴說難處,央媽體諒小行需求,說到小行給給我你開個500價值白條吧,或者用你手裡其他人的白條抵押給我,我再給你開500元的白條。這就是現實中所說的央行逆回購、SLF、MLF、PSL等貨幣放水手段。當過了一段時間,假如市場上白菜少了,而市場上流通的央媽白條足夠用,需求白菜的人又很多,於是為了獲得白菜,會有人願意出更多的央行白條來買白菜,這時白菜價格上漲,現實叫通貨膨脹,央媽考慮到穩定,價格上漲大家持有的央媽白條就貶值,不利於大家利益也不利於社會穩定,於是賣出抵押在他那的別人白條收回自己的白條。也就是央行回籠逆回購、賣出國債從而收攏資金,縮緊流動性,央行的白條在市場上少了以後,持有央行白條的人就不會那麼狂熱了,價格得以穩定。

很多東西,陰陽協調,借貸平衡,沒有無緣無故的恨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愛,就像沒有無緣無故的權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責任。

不知道說明白沒有,當然這是簡化模型,但也是邏輯原點。


寂元龍兒


我幾次回答過這個問題,今天再談貨幣超發。

我在其它回答中間說過,貨幣超發是很難判定的事情,是專業問題。經濟學書籍只有通貨膨脹的概念。常常通貨膨脹就說貨幣超發了,連弗裡德曼都這樣講過。但是,這是一句從結果推論原因的事後結論,發行貨幣的時候,誰也不能判定。美國搞QE的時候,兩三年時間美聯儲發行了三萬億美元貨幣,美聯儲想到沒有貨幣是不是超發了?那個時候它的核心物價指數在低位運行,有通貨緊縮之憂,經濟很疲軟,它搞QE的手就沒有停住。現在不放貨幣了,核心物價指數卻是上來了,有通貨膨脹之慮來,於是美聯儲加息,縮表,收回貨幣。可是,核心物價指數還在漲,它加息縮表還要繼續。

可能你會問,現在美元加息縮表是不是美聯儲超發了貨幣?不超發貨幣,為什麼通貨膨脹突破了控制線?既然有今天的通貨膨脹,為什麼當時要發那麼多貨幣?既然現在要縮小資產負債表,當時為什麼資產負債表要搞擴張?就是說,既然知道現在有通貨膨脹,何必當初發那麼多貨幣。

美聯儲確定貨幣政策,不是以市場貨幣數量存量多少來決定,而是以市場的供需平衡來決定。需求過大就收緊貨幣,供應過大就放鬆貨幣。代表市場供需變化的是物價,所以,貨幣發行量是不是合適,看的是物價指標。

美聯儲的貨幣政策是盯著核心物價指數的,並不是貨幣數量指標。以前放貨幣,是因為市場有通貨緊縮的風險,經濟疲軟需要通過擴張資產負債表發貨幣擴大需求。現在有通貨膨脹風險,需要給市場降熱度,所以要收緊貨幣。美聯儲制定政策不是看將來怎樣是看現在怎樣,就像行進的汽車你要隨著面前的路線運動,不能說你以後要向左轉現在向右轉就錯誤了。中國央行也是一樣,主要目標是物價,制定貨幣政策也是看的現在。

許多人看到的是央行放貨幣,沒有看見收貨幣的時候。例如,至現在為止,我國存款準備金率在世界上都是很高的。在外匯佔款很高,貨幣被動發行量很大的時候,央行一邊增加存款準備金,一邊發行央票收回去貨幣。現在外匯佔款在持續下降,實際上央行早於美聯儲在縮表。

許多人說貨幣超發是他們抓住M2不放,M2是宏觀貨幣供應量,這個指標是比美國高很多,但是他們不知道M2只是積累的銀行資產負債表的債務量,代表不了什麼。我們金融機構的資金,是通過融資投入市場的,實際上的貨幣發行方法是借貸。中國以前主要的借貸,是銀行的信貸,現在幾乎一半的借貸,都不靠銀行信貸,而是影子銀行融資,債務融資,發行債卷,股市融資,這些融資在銀行的資產負債表表外。表外的融資,在M2裡漏掉,就是說它不是M2統計的範圍,M反映不了全貌,所以你比較M2,唯一把貨幣目光看著M2,是沒有多少完整性的。美國企業融資一般不找銀行,不創造M2數量。它的影子銀行融資,股市債市融資很發達,企業融資找這幾個地方,當然它的M2規模很低。

我們看的宏觀貨幣M2,它只是代表銀行的債務,這些債務一部分變成法定存款準備金被凍住,一部分借給了企業被用了(購買了機器設備和工人工資),只有留有很少少不足百分之二的備付金(超額準備金)可以用。它與GDP的比例只是代表中國企業的債務風險指標,不代表市場還有多少購買力。我們假如M2代表的存款貨幣會傾洩而出到市場買買買,銀行也要取得出來這存款。因為這存款已經借出了,被企業用了,社會取款的數量超過銀行留的備付金,就會造成擠兌,你說說,我們為什麼擔心它對物價還有影響?

央行為什麼要持續發行貨幣,就是因為銀行已經沒有多餘的資金滿足企業增長的借貸需求了。M2只是存量指標,是過去式,我說它代表債務率指標反映債務風險問題差不多,並不必定與通貨膨脹有關係,與通貨膨脹有關係的是新增加的社會融資總量。為什麼現在央行要把社會融資總量作為控制指標,就是因為它才反映社會的新增需求。如果我們相信那些講M2這個存量指標與現在的通貨膨脹有關係的偽專家的話,銀行真正有一百七十多萬億貨幣,銀行還需要央行再注水嗎?堆起來的貨幣都快趕上長江水了,還需要再放水?

那麼,我們怎麼來看通貨膨脹問題?許多人說,經濟學不是科學,因為大多數經濟學理論是在假設中間形成的,沒有通過過實證或者證偽。但是有一些經濟學結論是建立在社會統計規律上的,應該更加科學合理,例如菲利普斯曲線。菲利普斯曲線告訴我們一個規律,就業與物價正相關。就是說,就業率增長,物價也會隨著增長。美國加息除了看核心物價指數,還看美國就業率。最近美國就業率持續增長,失業率已經處在幾十年的歷史低位,它發展的結果一定是物價上漲。

我一直愛說的一句話,收入也是物價,收入增長也是通貨膨脹。就業率高,一般反映的是勞動力供應不足,缺工會推動勞動力價格上漲。什麼時間缺工?當然是經濟熱度很高,經濟增長很高的時間,就業率也會很高,所以,菲利普斯曲線也可以說是經濟增長與物價的關係。實際上也正相關,說明物價上漲不是簡單的貨幣超發問題,這是經濟增長的發展規律。


洋子146465305


貨幣超發肯定會導致通脹,這可能有一個傳導過程,時間大概需要半年左右。貨幣超發的結果是居民財富縮水。那麼,為什麼還有很多人希望央行能再多放點水呢?因為,他們希望能夠從中渾水摸魚,獲得更好的投資回報。


一,如果央行貨幣政策持續收緊,資本市場的投資者會叫苦不迭,因為沒有了流動性,那股票怎麼會漲?房價怎麼會漲?當然,這些人也考慮過貨幣寬鬆會導致物價的飛漲,但是他們認為房價和股價上漲,肯定能跑贏通脹,所以他們樂於看到央行放水。最不樂意,就是貨幣收緊,那才叫啥事情都幹不了呢。


二,現在全民加槓桿,很多人揹負著大量的債務,他們希望央行放水,這樣造成物價上漲,貨幣也跟著貶值,他們就可以稀釋自己的債務了。對於這批人來說,最好銀行的房貸利率越低越好,通脹越來越高,那麼自己揹負一屁股債務就能夠作為對抗通脹最有力工具。


三,還有一些專家學者,他們面對經濟下滑並沒有有效的應對手段,往往喜歡建議,央行貨幣政策要大放水,這樣很快危機就可以過去,國內經濟馬上就可以快速復甦,那要比忍受經濟緊縮,而苦苦進行經濟結構調整的策略要強得多。很多人在應對經濟問題時,就是喜歡搞大水漫灌,從來不考慮這麼做的後遺症。


而對於央行來說,經濟下行壓力大,貨幣政策要寬鬆,這樣可以降低實體經濟的利率,恐怕這也是央行所能為實體經濟做的一些事情吧。其實,央行也喜歡搞貨幣寬鬆。因為目前出口、民間投資都出現疲軟,而只有依賴於基建投資來拉動經濟增長,而基建投資就是要損耗大量的貨幣,所以為了經濟穩增長,釋放出一定量的流動性,也就是為了穩定經濟,不讓經濟過多下滑。


不執著財經


為什麼會出現貨幣超發現象,主要有兩種情況:一是遭遇重大經濟問題和危機,必須通過超貨幣來應對危機、化解矛盾、解決困難;二是管理者為了自身利益,為了追求眼前的政績,試圖通過大量發行貨幣制造經濟泡沫達到目的。

對前者來說,儘管因為需要超發了貨幣。但是,由於經濟發展本身也需要有一定的刺激手段,需要有一些激進措施,所超發的貨幣,完全能夠通過此後經濟的復甦、困難的解決、矛盾的化解予以消化。所以,應對危機和困難超發的貨幣,不會帶來十分嚴重的問題,也不會造成嚴重傷害。

對後者來說,超發的初期,不僅不會產生不利影響,反而會出現經濟的短暫性輝煌,造成虛假繁榮的格局。而在接下來的時間裡,就是經濟的泡沫十分嚴重,對今後經濟的發展留下的危害很大。特別是通貨膨脹,會給企業帶來極其嚴重的傷害。同時,泡沫破裂還會造成的經濟金融風險。所以,這種完全人為的製造通貨膨脹和泡沫的方式,有百害而無一利。

對人為放水的現象,沒有理論依據,只有現實滿足。


譚浩俊


因為燃眉之急!政府需要貨幣來應對公務員工資、公共管理/公共服務支出、軍費等剛性開支,也難以削減社會福利等開支。

當沒錢開支時,政府第1步是增稅,但增稅會導致經濟蕭條,稅基減少,又不得不減稅。第2步是發行內債、外債,但債發多了,信用壞了,別人就不買了。第3步就是超發貨幣,這是迫不得己之法,會導致大規模通貨膨脹。

通貨膨脹是不論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1937一1945,延安物價上漲16000倍就是明證!


溫潤如之歷史地理


貨幣超發肯定會造成通貨膨脹,導致居民財富縮水。政府在內部經濟低迷時或遇到外部壓力時,就應該用降準或降息來對沖。但降準或降息調整一點,就有人出來批評放水,也不知道哪個吃瓜群眾發明的放水一詞,如此大的專業帽子還特別深入人心,結中國的宏觀決策帶來許多壓力。2008年以來歐.美.日等把利率降到零,甚至降到負利率,人家歐美日的吃瓜群眾也沒有批評央行放水。而中國做為居民儲蓄率最多的國家,這些年把儲蓄用存款準備金鎖起來,多次鬧錢荒,使企業(特別是中小民營企業)融資無門,貸款的利率達到兩位數。





吃瓜群眾145796525


一國經濟發展,不外乎出口、基建、消費三條路,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三駕馬車。

消費型社會的形成,需要相對完善的社會福利保障體系,需要有相對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體系,讓人民有錢消費,敢於消費。

實事求是的說,雖然我國消費所佔比例有所提升,但是距離消費型社會還有不小的距離。尤其是高房價下很多家庭揹負著沉重的房貸壓力,壓縮消費成為必然選擇。

美國之所以加息,就是為了刺破一些新興國家的資產泡沫,同時從中獲利。之所以挑起貿易紛爭,則是精準打擊出口,壓制對方國家出口順差,減少對手外匯儲備。

出口受到影響將會持續相當時間,對於經濟的推動作用將大幅降低。國內過剩產能無法消化,企業就只能減產裁員,進一步影響國內消費。

企業出口獲得外匯,但是企業不允許持有外匯,就必須把外匯賣給銀行,簡單說就是有多少外匯,就要發行多少人民幣。這部分超發貨幣就這樣流入市場,形成出口越多,錢貶值越快的結果。

具體到基礎建設,也都是依靠銀行貸款,同樣是超發貨幣的重要形式。棚改貨幣化安置依然是超發貨幣,引發的結果有目共睹。

超發貨幣是財富向國家手中彙集的過程,能夠消耗部分產能,所進行的項目還能解決部分就業,對經濟有一定拉昇作用,但是具體收益很難說,很多可以為負。

當出口受阻,消費又不能逼著百姓花錢,放水大拆大建就成為拉動經濟的唯一選擇。

保經濟增長,也是在保就業,當工人沒有事情做,社會穩定就成為奢望。


財智成功


經濟增長是硬道理,那得靠老百姓有信心有動力來消費,和組織生產。那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這雙手,需要給市場預期增加點活力來點信心。所以增加信貸,降準降息,就是說放水,來刺激刺激。進而推動週期這無形之手平穩有序,健康成長,也要防止大水漫灌,通脹,和不公平,浪費,以及貧富差距拉大而社會動盪,由金融危機演化到社會危機。貨幣超發其實並沒有,問題是產業結構問題滯後。好比,人一天吃三頓就夠了,有的人一天吃8頓,有的人一頓都吃不上,你說他們誰還有信心?生產力方面考慮制高點,科技高端製造。生產關係分配激勵上,保障弱者,激勵強者。

目前通脹率,財政赤字不高啊。問題是不均衡。好比有能力的或者有關係有資本有權的人,的確應該分多一點啊,但是底層不升反降了。分化嚴重。不利於團結和預期不一致。

有人說就該給強者越多,越增長。有人說也要考慮公平,給他們機會,轉移支付。底層越保障越多,中層才有更多躍層到上流。跳躍中層階級陷阱。


不胖豬12


先將其“收縮”比喻~收縮成家庭!一個五口之家中丈夫生病,必須借錢“治”!即負債,如此“債”不負~成四口,而且未來收入來源“消失”!故維持家庭經濟必須“借”~即放水!雖然會導致家庭“負債”消費~即通貨膨脹!但不會造成更壞結果~崩潰!即經濟停滯甚至衰退消失,相反用“時間”換“空間”~借的債,在丈夫病好後會因勞動成果等等抵消。即還了~也就是放水被時間“消化”!相反~丈夫不治“病”,也就無負債。即根本不放水!“空間”將縮水~即丈夫去世,經濟來源改變,未來也更少。只是四口人~未來面對將崩盤,即兩老一小加妻子難有足夠支持收入維持!改變結構~成立新家庭!即原經濟組合消失~即經濟停滯衰退變革!這時“空間”將因放水與不放水被提前到“時間”前決定~不放水,無法持續發展!放水,還有太多時間機會去“商量”,即債怎麼還或通貨膨脹如何化解!當然,化解過程就是抓住“時間!空間!機會”處理!一味的偷工減料,換到“時間”後再去偷懶!機會會越來越少~直至沒有,即只能崩潰!也就是改革改組改變~如津巴布韋“放水”!至於通貨膨脹~根本不可怕!就如文中丈夫之病,治癒負債似通貨膨脹!但不治更象通貨緊縮~什麼都貴了,不是真的!真的是收入來源減少了一個,而且在未來也不會再增加。相對比今天一個乞丐所接受的生活~在古代帝王都沒有!如坐汽車,用手機,看電視等等!而這些東西誕生之前,沒幾個人投資~認為不可能!但用“放水”可以確保其僅有的幾人開發研究至成功~但太多是以失敗而轉嫁“風險”至大眾百姓!但僅有的“成功”帶給百姓的超帝王“福利”沒幾人在乎~他們更喜歡埋怨通貨膨脹帶來壞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