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人說中國拍不出《何以為家》這樣的電影?

雨木春風


我倒是真心希望樓主問題的後半句變成現實。

首先,《何以為家》講述的是難民問題。小男主贊恩是真實的敘利亞難民,故事本身很多都是小演員的真實經歷。與其說是小演員,其實完全看不出他有演的成分。習慣了炒人氣,飆演技,拼特效等商業氣息濃重的主流電影,《何以為家》更像是把贊恩原本未癒合的傷口重新撕開再次目睹它癒合的過程,而結果卻並不像電影那般大部分都能擁有一個皆大歡喜的結局。故事發生的環境近似於一片廢墟,沒有像樣的固定住所,沒有合法的身份,沒有辦法像正常人一樣接受教育和工作,很多時候連一日三餐都是嚴重的問題。難民一旦離開自己的家鄉,所有的一切全部歸零。

其次,我們來看贊恩經歷了什麼。

1.謊稱幫父母買藥其實是為了回家幫父母製作近似毒品的曲馬多飲料;

2.家中環境雜亂無章,睡覺時所有的兄弟姐妹擠在一起,幾乎毫無立足之地;

3.剛買12歲的妹妹,被迫出嫁,因為懷孕生產得不到治癒而死;

4.離家出走幫助拉希爾照顧小孩,其實自己還是個小孩;

5.離家之後為了生存只能繼續買藥自制毒品飲料來維持生計,而這是他唯一的生活技能,因為沒人願意長期僱傭一個小孩來工作;

6.亂世之中,毫無社會秩序可言,被打只能默默忍受,需要的東西沒有正當的獲取手段只能靠搶比自己更加弱小的孩子;

當然,影片中的鏡頭很多,我只說讓我印象深刻的幾個。

最後,再來說說中國。我們自己的國家,目前擁有著比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穩定的政治經濟環境,原本我們習以為常的生存環境卻是很多身處戰亂中的人們遙不可及的夢想。正常來講,我們一出生就有合法的身份,能夠接受很長一段時間的義務教育,當然還有著相對完善的社會保障系統。即使沒法成為腦力勞動者,也能出賣體力來謀生,掙錢不多但至少餓不死。因此身處和平年代的我們無法深切體會到戰亂之中的難民心理和生理上所遭受的痛苦,戰爭曾經給我們的爺爺奶奶甚至更老的長輩帶來痛苦,而我們對戰爭的殘酷程度只能通過書本等資料來了解。沒有真實環境和親身經歷,我們確實很難拍出像《何以為家》這樣的電影,但這何嘗不是一種幸運呢,我倒是真的希望中國永遠不要拍出這樣的電影,我們也要通過電影來更加珍惜現在的生活!





萌鼠影視


《何以為家》這部電影拍得很扎心,體現社會的無情,一個那麼小的孩子沒父母的愛,而他卻有強大的生存毅力,堅持的活下去。

在該片的主人公扎恩的現實生活跟影片差不多,動盪無國的避難者中,他們才是世界最苦的孩子。影片中他用清澈惡眼神,堅定的責任感,帶來一部讓人感動的電影。

在別人的孩子裡,12歲揹著書包去上學。而他卻為了生計,去送煤氣罐,賣汽水。他過得很苦,卻有著無比強大的生存能力。這一切,來自感同身受。

為什麼中國難拍這樣的電影,因為社會的不同,現在我們已經走出那樣的生活,溫飽已經不是問題。而再拍這部影片,會遭到吐槽,沒有人情味,票房受到很大影響。所以投資方和導演要考慮後果的。





薇薇小劇場


看了《何以為家》最大的感受就是:生而不養,養而不育,何以為家。“有的人一生都靠美好的童年治癒,有的人卻要用一生的美好來治癒童年”。就目前來說,國內會真是拍不出這樣的電影的。

一,國情不同,社會環境不同。國內應該已經很少有這種情況的了,對農村偏遠山區各種福利已經不允許有存在《何以為家》中小男孩的情況了,而且拍電影需要找題材,題材都沒有何以拍出感同身受的電影?《何以為家》是導演製片方花了五年時間去尋找題材記錄當地人的生活才拍出社會底層人的生活狀態的,而不是考眼前大把大把的錢然後叫製片人叫導演憑空臆想出來的,所以中國想拍出這樣的電影目前還是很難。

二,中國目前注重的都是商業片,中國的電影藝術都是賺錢藝術,圍繞賺錢而生。

像《何以為家》《我不是藥神》《無名之輩》這些,反映的都是社會底層的生活狀態,幾乎所有人一開始都不看好以上三部影片的票房,然而事實出人意料,反而票房大賣。對於中國電影人來說,這樣反映社會底層的題材,用來拍電影實屬太冒險,得不償失,為什麼要花這麼大代價來拍一部還不曉得能不能收回成本的電影?反正現在商業片多賺錢,隨便拍一部都可以賺錢,為什麼去拍那些費力不討好的片子?對很多導演來說,電影不是藝術,電影是個賺錢的工具,沒有賺錢哪來的藝術?這個就是中國電影的現狀。

有不同看法的歡迎大家評論,分享你的不同看法。





陽陽Vivian聊電影


不是拍不出,而是不想拍!

明明花錢請幾個小鮮肉就能穩穩的賺到錢,何必冒著風險去拍這種電影。

什麼理想,什麼為了藝術,什麼社會責任,有我賺錢重要麼?!

反應現實的電影除了《我不是藥神》有幾個能賺到錢,通常的下場就是叫好不叫座。

到底是觀眾的口味影響了影片?還是影片改變了觀眾喜好?我覺得是二者相互影響的結果。

中國人窮怕了,所以賺錢才是最重要的,因為溫飽不僅僅思淫慾,溫飽了才能在藝術上有所追求,當一個人還在為了生活而奔波時,哪還有精力去“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所以拍電影人不敢冒險,失敗了可能就沒人投資了,看電影的人長時間處在奔波的狀態也傾向選擇輕鬆無腦的電影放鬆一下,哪有精力為別人感傷。

或許在未來,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人們不用為了買房結婚發愁,不用為了生活奔波,這時候會有越來越多人願意冒險去拍這種電影。才能做到我是為了藝術,順便賺點錢,而不是我是為了賺錢,藝術是個啥。


長大當哲學家


這部電影去電影院看了兩遍,這部電影可以說拍的真的很成功。

這部電影電影最早是2018-9-20在黎巴嫩上映,原名叫《迦百農》,在中國上映的時候改名《何以為家》,影片的主角贊恩是本色出演,嚴格意義上這個電影只能說是紀錄片,只不過採用了很多電影的拍攝手法。

影片內容這裡就不講了,只來說一下這部電影以及迴歸題主所問的為什麼中國人拍不出這樣的電影。

看這部電影的時候,影院很多女生再說,這是編的吧,現在世界上怎麼還能有這種,而且咋可能自己閨女剛十一二歲就著急嫁出去,也許是我們生活條件越來越好了,也許是倖存者偏差限制了我們的視野,亦或者是我們出生的國家是一個和平發展的國家。但是如果你去過中東這些戰亂的國家你會發現,電影裡的情節每天都在上演。

電影中,小男孩的本色出演每一幕都震撼著我們的心靈,小男孩的勇敢,獨立,清醒,責任還有無奈,在影片中表現的淋漓盡致,也註定使這部片將會成為一部偉大的電影。

中國的經濟,以及拍電影的技術,還有演員都遠遠超過黎巴嫩,但是為什麼拍不出來這麼優秀的電影呢,小象認為有以下原因。

1.過度追求經濟利益

因為找幾個小鮮肉,找幾個美女,隨便呼哧編個劇情就可以收割幾千萬甚至上億的票房,電影兩個月就可以搞定,投資也就幾百萬。

2.生活才是最好的電影,沒有親身經歷過,沒法感同身受。

我們和平太久了,而且生活越來越好了,所以對電影本身所經歷的並沒有真實的感受,也就無法從真實的角度出發去描述,只能靠編,編的電影能打動人嘛?

3.中國也有很多可以拍的現象,但是灰色地帶有時候見不得光

中國也被封殺過無數優秀的電影,比如《盲山》,還有王寶強演的那個殺人犯的電影,忘了叫什麼名字了,這一點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原因?


路人象


《何以為家》反映了一個社會現象,越窮越生,越生越窮。如此以往,導致“生而不養”這種結局,孩子們童年悽慘而又無奈。不得不說,這是一部優秀的作品!

而我國目前的情況,這種情況很少很少,孩子們的童年大多是幸福的,很少有人去關注此類問題,自然也不會拍這種題材。

不過,每次國外某部電影大火,就會有人拿國產電影說事,不得不承認,國內是有很多爛片,但優秀的作品也有很多。外國不也有很多爛片嗎?強行比較來抨擊就沒意思了。



v談生活


現代中國人“心浮氣躁”,一心❤“向錢💰看“他們只對如何快速發財快速掙錢💰感興趣……這樣的中國人佔百分之九十以上,他們才是這個社會的主流群體!比如:吳謝宇這樣的完美“精英”……


小雨57760


主要沒有什麼利潤!


晨風中的飛絮


可能和中國家庭氛圍有關


陳魚豆豆


因為中國政治干預太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