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為家》:生而不養,何以為家?

既無明星,又無大場面,語言還是中國觀眾不太熟悉的阿拉伯語,主演由一群真實難民組成。誰能想到,這樣一部事先不被看好的小眾文藝片,居然能從《復聯4》“虎口奪食”,成為五一檔票房亞軍。截至昨天,黎巴嫩影片《何以為家》總票房已達2.1億元。影片真實展現了黎巴嫩底層民眾的悲慘生活,被觀眾怒贊為“眼淚收割機”。

《何以為家》:生而不養,何以為家?

《何以為家》用一種近乎紀錄片的方式,講述了生活在黎巴嫩的敘利亞難民男孩贊恩的殘酷童年:住在沒有床的貧民窟裡,一家人擠在地上睡覺;孩子沒有學上,從小在街頭打零工,還要幫父母偷偷賣違禁藥物;11歲的妹妹被父母強行賣給房東為妻,婚後不久就因懷孕而死……種種令人揪心的悲劇場景毫無修飾地直接展現在觀眾面前,讓人們看到了一個戰亂、動盪、窮困、愚昧的社會和一群飽受苦難的孩子。

《何以為家》:生而不養,何以為家?

這是改編自一個真實的故事。

選到小演員贊恩其實是一場巧合,劇組在街頭選角時發現了他。

他是一個敘利亞難民,自帶著憤怒的氣質,沒有上過學,但又很聰明。

導演拉巴基沒有找專業的演員,而是找來了與她設想中的故事有著相似經歷的人們去演繹。

因為她不希望這是一部"演"出來的電影,

因為贊恩和其他小演員都不識字,所以劇組並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劇本。導演他們自由發揮,攝影師只負責記錄。

《何以為家》:生而不養,何以為家?

事實上,《何以為家》只是生活的一個切片,生活遠遠要比銀幕上跟殘酷。

正如《天堂電影院》裡Alfredo所說:

"生活不是電影,生活,比電影難多了。"

《何以為家》中,贊恩的控訴其實是不可能發生在黎巴嫩的,因為法律不允許孩子起訴監護人。

但為了表達需要,導演拉巴基還是這麼設置了劇情,因為她認為這是唯一讓孩子發出聲音、獲得共鳴的方法。

她說:

"我希望可以讓孩子直接面對整個社會系統去表達憤怒,而要達到這個目的,唯一的方法就是通過法庭、通過他的親口訴說。"

所以贊恩表面上控訴的是他的父母,實際上控訴的卻是導致他父母變成這樣的整個社會。

留給孩子們的,只有苦難。

苦難讓贊恩的臉永遠木著,永遠充滿憂慮和憤恨。

《何以為家》:生而不養,何以為家?

這張臉一直蹦到最後一刻,贊恩笑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