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裡通靈寶玉的正反面暗示其影射意義

《紅樓夢》裡通靈寶玉的正反面暗示其影射意義

《紅樓夢》裡,通靈寶玉的由來,充滿著瑰麗與傳奇。通靈寶玉本是女媧補天所剩的一塊頑石,自經鍛鍊之後,靈性已通,能口吐人言。在一僧一道施展法術後,頑石變成扇墜大小的美玉,又蒙一僧一道攜入紅塵,賈寶玉銜通靈寶玉而誕。

通靈寶玉是作者設置的為主角賈寶玉服務的符號性道具。那麼通靈寶玉有何影射意義呢?理解了作者設置通靈寶玉的影射意義,就能理解作者的寫作目的和小說的思想內涵了。

在解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看通靈寶玉是什麼模樣。小說第一回,通過甄士隱視角對通靈寶玉進行了簡要描寫:“原來是塊鮮明美玉,上面字跡分明,鐫著“通靈寶玉”四字,後面還有幾行小字。”直到第八回,通靈寶玉的細緻描寫才呈現到讀者面前:“只見大如雀卵,燦若明霞,瑩潤如酥,五色花紋纏護。”通靈寶玉正反面分別鐫有篆文,正面的篆文是“莫失莫忘仙壽恆昌”,背面的篆文是“一除邪祟二療冤疾三知禍福”。

《紅樓夢》裡通靈寶玉的正反面暗示其影射意義

通過通靈寶玉正面的篆文,很容易讓人聯想到秦國所制的傳國玉璽。秦王政十九年(公元前228年),秦破趙,得和氏璧。後統一天下,嬴政稱始皇帝,命李斯用小篆雕刻傳國玉璽,其方圓四寸,上紐交五龍,正面刻有“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蟲鳥篆字,由玉工孫壽刻於其上。傳國玉璽上刻的篆文與通靈寶玉上刻的篆文“莫失莫忘仙壽恆昌”是多麼的相似。

《紅樓夢》裡通靈寶玉的正反面暗示其影射意義

再來看通靈寶玉的反面篆文。在明代,關於印章的著書中,例如《集古印譜》等載秦代有小璽,其文為“疢疾除永康休萬壽寧”,與方以智《印章考》等書記載一致,相傳此小璽一直流傳的到了雍正時期才不知下落,當今古玩市場,仍然有類似的物品偶現拍賣行。如果在秦小璽三個功能前加上序數字,“一疢疾除二永康休三萬壽寧”,這和通靈寶玉的反面篆文“一除邪祟二療冤疾三知禍福”,也是如此的相似。

《紅樓夢》裡通靈寶玉的正反面暗示其影射意義

通過上面的對比,通靈寶玉影射傳國玉璽的喻意不言自明。而賈寶玉作為通靈寶玉的擁有者,是傳國玉璽的人格化,影射皇權。《紅樓夢》第五回“枉凝眉”中“一個是閬苑仙葩,一個是美玉無瑕。”,說的是林黛玉和賈寶玉。林黛玉本身絳珠仙草轉世,因此閬苑仙葩說的是林黛玉。而賈寶玉是赤瑕宮神瑛侍者轉世,何來無瑕呢?其實美玉無瑕指的是傳國玉璽的前身和氏璧,暗喻賈寶玉乃傳國玉璽。

其實和氏璧就曾被稱為過寶玉。《韓非子·和氏》記載了和氏璧的故事: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獻之厲王。厲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為誑,而刖其左足。及厲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獻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為誑,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於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淚盡而繼之以血。王聞之,使人問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寶玉而替之以石,貞士而命之以誑,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寶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秦之後,歷代帝王皆以得此傳國玉璽為符應,奉若奇珍,國之重器,得之則意味著“受命於天”,失之則意味著“氣數已盡”,所以傳國玉璽也可以說是“莫失莫忘”。

關於通靈寶玉和賈寶玉影射傳國玉璽,早在清朝,已經有不少人持這個觀點了。 晚清孫靜庵在他的《棲霞閣野乘》中言“寶玉非人,寓言玉璽耳!著者故明言為一塊頑石矣!”並認為,《紅樓夢》“所隱必系國朝第一大事”,“而非徒記載私家故實,謂必明珠家事者,此一孔之見耳”,“此書所包者廣,不僅此一事,蓋順、康兩朝八十年之歷史”。比孫靜庵略早一些的《石頭記微言》作者孫渠甫說道“《石頭記》一書,影書也……即言釵黛之爭,天下也。在書面言,上,寶玉謂寶玉之人,下,寶玉謂口中所銜之玉。在底中底言,則上下混同為一,即指石頭,即指輿地,即言釵、黛所爭之天下也!在書底言,上,寶玉為寶玉,是天子,下,寶玉即寶玉,傳國之璽。”

《紅樓夢》裡通靈寶玉的正反面暗示其影射意義

清朝之後,紅學家潘重規也認為:賈寶玉所指的是傳國玉璽,理由簡單如下:1.那石頭是寶玉的命根子,這石頭也即是寶玉,而這寶玉的形狀和鐫刻的文字是有深意的。寶玉上寫著“莫失莫忘,仙壽恆昌”但根據《三國志孫堅志》的記載,孫堅從水井中討得的傳國玉璽(描述為方圓四寸,上紐交五龍)上赫然寫著的是“受命於天,既壽永昌”,並且“方圓四寸,上紐交五龍”正是“大如雀卵,燦若明霞,瑩潤如酥,五色花紋纏護”的簡寫。“莫失莫忘,仙壽恆昌”更是“受命於天,既壽永昌”的轉譯。2.印璽必須用朱泥,而《紅樓夢》中的賈寶玉又偏偏愛吃胭脂。一顆玉璽配上印泥,這極有可能便是作者欲說之意。3.除此之外,通過賈寶玉身邊的丫鬟戲子也能另行旁證:他身邊的襲人,通過歷來已久的拆字法正是龍衣人,而他喜歡的戲子叫琪官的正是蔣玉菡,玉璽身邊是龍衣之人,玉璽愛玉函似乎就是無懈可擊了。(《紅樓血淚史》)

既然通靈寶玉和賈寶玉影射傳國玉璽和皇權,那麼《紅樓夢》寫作目的和思想內涵就呼之欲出了。《紅樓夢》是明遺民創作於清初的一部悼明的政治影射小說,時代背景是明末清初改朝換代的末世,以家喻國,借賈家之敗影射明亡,借黛釵對寶玉的爭奪影射的明清爭奪天下。紅樓夢,朱樓夢也,書中多次出現朱樓和朱樓夢。“昨夜朱樓夢,今宵水國吟。”說的是昨天夜裡還做著朱明王朝的舊夢,今天晚上我們就在清國吟詩作詞了,暗喻明清易代。《紅樓夢》又名《風月寶鑑》,風月寶鑑,清風明月以史為鑑之意。在明遺民的詩文中,“風”常常暗喻“滿清”,“月”常常暗喻“明朝或南明”。例如,呂留良《述懷》:“清風雖細難吹我,明月何嘗不照人。寒冰不能斷流水,枯木也會再逢春。”大意為:清人縱然無處不在,無孔不入,我也絕不會屈服於他們。我依然有明朝故國情懷。雖然現在明朝已經滅亡,將來也會有恢復明朝江山那一天。王夫之曾參加抗清鬥爭,晚年隱居於石船山著書立說,自署船山病叟、南嶽遺民。他拒不接見清廷官員,也不接受清廷禮物,並寫了一副對聯以表自己的情操:“清風有意難留我,明月無心自照人。”“清風”指清廷,“明月”指明朝,王夫之借這副對聯表現了自己的晚節。《風月寶鑑》這部小說其實也是對明亡清興進行深刻反思。

對此民國大師蔡元培和潘重規也持相近觀點。

蔡元培認為:“《石頭記》者,清康熙朝政治小說也。作者持民族主義甚摯。書中本事,在吊明之亡,揭清之失,而尤於漢族名士仕清者,寓痛惜之意。”(《石頭記索隱》)

潘重規認為:《紅樓夢》並不是曹雪芹所寫,而是由亡國之恨的明朝遺老所作,最後借曹雪芹之名出版發行罷了。寶玉是傳國玉璽,那麼黛釵對寶玉的爭奪,就是代表明清爭奪皇權了。林黛玉的前身是絳珠仙草,絳紅即是影射明朝的國姓朱(紅的意思),它是代表明朝的。薛寶釵之名曰釵,釵於文即是又金,又金即是後金,而後金則是史界公認的清朝。金之色白,所以寶釵即姓了“豐年好大雪”的薛。薛寶釵之兄名蟠,蟠者,番也。從蟲著猶狄從犬,羌從羊,言其是番人也。(《紅樓血淚史》)

《紅樓夢》裡通靈寶玉的正反面暗示其影射意義

《紅樓夢》開篇說曹雪芹於悼紅軒中批閱增刪小說,悼紅其實是悼明之意,悼念當日之女子,只不過是作者的障眼法而已,正如戚蓼生在戚序本中序言所說的“一喉二歌,一手兩犢”。作者採用這種筆法寫作《紅樓夢》是為了躲避清朝文字獄的迫害。清朝文字獄從順治年間開始,到了雍正乾隆年間,文字獄變本加厲。雍正年間,翰林官徐駿只因一句 “清風不識字,何故亂翻書”就被處斬。從這個角度也可以看出,《紅樓夢》不可能成書於雍正乾隆年間。《紅樓夢》只能成書於康熙年間。那時反清鬥爭此起彼伏,清廷政權並不穩固,尚未完全顧及文化統治。那時候明遺民大量在世,他們或隱遁山林,或偏居一隅,在他們的詩文中常以隱喻的手法表達對明朝故國的強烈懷念之情。《紅樓夢》的創作手法和風格與明末文學相近,思想情懷與明遺民相通。《紅樓夢》只能出自明遺民之手。

胡適在《紅樓夢考證》中,根據一些自相矛盾經不起推敲(關於胡適考證的漏洞,我們之前文章多次論述,在此不再贅述)的清人記載得出:《紅樓夢》是曹寅之孫曹雪芹寫的自敘性質的小說,書中主人公賈寶玉就是作者。如果這樣的話,通靈寶玉的影射意義和賈寶玉沒有絲毫關聯,作者設置通靈寶玉又有何意義呢?胡適所謂的考證完全脫離了小說文本,其實是牽強附會而已。而建立在胡適觀點基礎上的主流紅學研究到現在為止還繼續“考證”著曹家事,完全背離了《紅樓夢》的思想內涵。

也許有的讀者是第一次見到本文提到的很多前人觀點。原因很簡單,這和主流紅學的觀點相悖。但這並不代表這些觀點就是錯誤的,相反筆者認為,這些觀點大部分都是真知灼見,儘管也有瑕疵。胡適紅學自創立以來,已近百年,但胡適紅學研究卻陷入了一個又一個死結。這不得不讓我們進行深刻的反思,《紅樓夢》真的是曹寅之孫寫的曹家事嗎?“都雲作者痴,誰解其中味?”不管本文的觀點廣大讀者是否認可,筆者希望廣大讀者能夠了解這些觀點,多啟發思維,就能離《紅樓夢》的真相越來越近。

————————————————————

校對:王華東 至真齋主 編輯:瀟湘夜雨

深度解讀,高屋建瓴。吳氏紅學,高端學術。 知識的盛宴,智慧的光芒。

新觀點、新視角,同一部紅樓夢,不一樣的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