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商業洞察力》

新課《商業洞察力》


終於完成了《劉潤·商業洞察力 30 講》的交付。2 小時後,就要和大家見面了。

激動、緊張、興奮。

這過程中,有些很深的體會。加上最近和公司小夥伴們開會,這種體會也更強烈。想寫下來。

這個體會就是:Ego(自我),是進步的最大阻力。

我是逐漸有這個體會的。如果一定要追溯時間,我回想大約是在 30 歲左右。直到前段時間看到傅盛的一篇文章,再次產生強烈的共鳴。

傅盛是這麼說的:

Ego 是非常感情化的東西,它會給你建立一種心理防禦機制。因為你不喜歡犯錯誤的感覺,你的本能就是總想強行辯駁,別人一批評你,你就怒了;因為你害怕面對複雜的東西,你就總是希望把問題簡單化。你的出發點不是為了面對現實,而是充滿了“我我我我”——這就是 ego 的障礙。

為什麼這麼說? 在寫新課《劉潤·商業洞察力 30 講》時,我已經完成了兩季《劉潤·5分鐘商學院》共 600 多講的內容。從篇數上來看,是 20 倍於《商業洞察力》。應該說是經驗豐富的寫作者了。

而且,我對自己的文字,要求非常高。非常非常高。我給出的東西,在案例、起承轉合、情緒、長短句搭配、標點符號、分段、層層推進、甚至用“推”還是用“敲”上都花了大心思。

所以,我寫東西非常慢。寫完之後再刪,刪完之後再改。4000 多字的初稿,精磨成 2000 多字的文章,交給得到編輯團隊。

然後,然後,得到編輯團隊給了我反饋:

“這篇文章太棒了,非常完美,但如果一定要我雞蛋挑骨頭的話,如下99點,請修改。”

這時,你怎麼辦?

如果是 30 歲之前,我立馬就怒了:

你看懂我埋設的伏筆了嗎?你知道我這麼措辭的情緒拿捏了嗎?你知道我在 5 條邏輯線中間取捨後選擇這條的 30 個原因嗎?你知道這個案例背後的背後,還有心照不宣的解讀嗎?


30 歲之前的我,會回覆說:

“請不要動我的文字。”

可是,我這麼回覆真的是因為覺得這樣的表達是完美的嗎?其實不是。至少不全是。我帶著情緒這麼說,現在想來,那是因為心中的“Ego”(自我)。

我不接受別人說我錯了。我更不會接受自己認為自己錯了。我更更不接受花了那麼多時間寫的東西,還是被認為是錯的。這是懷疑我的智商,懷疑我的能力。你是誰?你憑什麼?

但是,現在,我真的,完完全全沒有這個情緒。我似乎可以飄在空中,看著一個叫做“劉潤”的人在讀編輯的建議。空中的我完全沒有情緒。

劉潤在我心中是“他”,而不是“我”。

我心平氣和地理解編輯的建議,推測提建議時他的思考路徑,他們在會議室裡討論時熱火朝天的場景,甚至會忍不住笑出來。

然後,作為旁觀者,我告訴“劉潤”:

這些建議中,有些是非常有道理的,可以立刻改;有些只是編輯的個人習慣,不改可以,改了也可以。


劉潤問:那改不改?

我會微笑著告訴“劉潤”:

改吧,改吧。就算改不改都可以,只是習慣問題,但是你改了,就能激勵編輯,讓他覺得自己的建議有價值、被接納了。雖然你花了更多的時間,但是你會收到更多的好建議,把課程變得更好。


就這樣,30 節課程,編輯給我提的建議,有 2.3 萬字,其中沒有複製黏貼引用,都是一個字一個字敲出來的建議。

30 節課,我滾動寫作修改,第 1 版的 30 篇,第 2 版的 30 篇,直到第 5 版的 30 篇。從去年 10 月份開始,直到今年 5 月,非常勤奮的我,利用一切不出差的時間在死磕自己,花了 7-8 個月,才寫完 30 講。比 5 商半年 150 節課花的時間都長。最後我翻看“劉潤”他的文字,第 5 版比第 1 版,確實天壤之別。

你看,這時候,我不是“我”,我是“他”。

我的小夥伴們幫我整理公眾號文章時,我也有這樣的感受。

小夥伴們整理的文字,最後可能要被修改才能發佈。有的小夥伴立刻就不幹了,情緒很大;有的小夥伴冷靜地闡述為什麼不能改,然後靜靜地改回去。這些“不願改”背後,當然有自己的道理,但其實很多僅僅是因為“Ego”的情緒:改我的文字,觸犯到我心中那個“自我”了。

分享這些感悟給你。這種“不住在自己心裡”,我不是“我”我是“他”, 心中沒有自己、只有目標的狀態,是很難修煉的。

這是為什麼古人說“ 60 而耳順”。為什麼到 60 歲才能耳順,不跳起來?因為你需要先花 20 年建立“自我”,再花 40 年戰勝“自我”。

我祝願我的小夥伴們,祝願同學們,祝願你,都能早日戰勝自我,“旁觀自己”,不用等到 60 才耳順。

新課《商業洞察力》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