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廣東人與北方人交往,廣東人會轉講普通話而北方人卻很少有人會學講廣東話?

銀妝素裹31111373


普通話是國語啊,這還要問嗎?這個問題是用來給廣東人貼金,故意貶低北方人的嗎?雖然我也是廣東人,但是真的很看不上這種不知所謂的問題。

別扯什麼廣東話是古語的屁話了。哪種語言不是古語演變而來的?怎麼就你廣東話留的音多?你是穿越回去對比過還是咋地?不就是幾個以此為生的學者拼命考據非得讓廣東話高尚起來嗎?別的方言也不乏這種論文,都省省吧!

你怎麼不問:

為什麼福建人跟北方人交往,福建人會轉講普通話而北方人不會學講閩南語?

為什麼浙江人跟北方交往,浙江人會轉講普通話而北方人不會學講杭州話、溫州話、寧波話?

為什麼上海人跟北方人交往,上海人會轉講普通話而北方人不會學講上海話?

為什麼內蒙人跟外省人交往,內蒙人會轉講普通話而外省人不會學講蒙古話?

……

我也是服了小編,這問題也能過審核。地域優越感爆棚,呵呵呵,你會投胎你驕傲


Graybalance


我是湖南人來廣州半年了在地鐵單位實習,每天的工作任務就是在車站負責維持秩序引導客流。

經常有遇到問路的乘客,而那些乘客大部分可能都是廣東本省人都用粵語問我,我一句都聽不懂然後只有用普通話再問一遍要去哪裡?然後那些乘客就馬上能明白我聽不懂粵語換普通話再問一遍。過了一段時間後面慢慢基本上能聽懂那些用廣東話問路乘客講話,然後我開始嘗試著用廣東話去回覆他們,剛開始可能我發音不太標準有些乘客聽了之後一臉懵逼然後我趕緊用普通話回覆他。大部分與乘客的對話基本上都是廣東話進行的,對我粵語的水平也有一定的提升。

我也有些非本地同事他們經常被乘客用廣東話問路諮詢他們就基本上用普通話交流甚至有些同事就特別不想被乘客用粵語問路,聽不懂乘客說的什麼意思也經常容易產生誤解。不過我還是比較希望有乘客用粵語來問路,雖然我剛學會粵語水平很一般但是這也是一個能夠鍛鍊我粵語水平的機會。我有時發音不標準然後乘客就會重複我之前那段不標準的回覆這也是一個糾正我錯誤的好機會,能讓我明白自己是哪個詞讀錯然後迅速給我矯正,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我的粵語水平才能慢慢進步,也能幫助我更快的融入廣州這座美麗的城市。

其實想學好粵語也不是想象中的那麼難,並不是聽懂就可以,必須得敢講敢說。這樣才能使你更好的去掌握粵語。我個人的見解在廣州這個城市工作生活的話最好還是學會粵語,廣州人日常用語粵語偏多,粵語也有很多優點詞彙簡潔明瞭(言簡意賅)也能提高對話效率。




純潔小獅弟


舉個例子:一對說流利粵語的廣東夫妻,來東北定居,生下的孩子,長大後,會說一口流利的東北話。不一定會說熟練的粵語

反之,一對東北的夫妻,去廣東定居,他們的孩子長大後,同樣會說一口流利的東北話,可能不會說粵語!

湖南,山東,四川,海南都適用這個規則!

當然也有例外,北京可以同化東北話,東北也可以同化北京話!

可以說,東北話和北京話的感染力最強!也算是一個未解之謎!可能和人類的發音器官有關係!


家東北味道


不管是那的人,都會說自己地方的方言,這是一種鄉土情節,也是本地環境的影響帶動。就好比,兩三個廣東人之間聊天,他們肯定會說粵語,而不是說普通話,除非三個人之間有一個非本地人聽不懂粵語才會選擇同一種大家都能聽得懂的語言來交流。這互關誰學誰說話。



要說北方人學粵語,還真是有那麼一段時間粵語在北方很時髦,那是上個世紀90年代,因為港臺歌曲的流行,當時的年輕人多多少少都會說上那麼一兩句,都會用粵語唱歌,我現在對一些粵語老歌還能唱下來。不過現在學粵語的人要少了很多,首先粵語歌曲在北方流行的少了,第二就是沒有語言環境,在北方說粵語沒人能對話,最後還是要說普通話才能與人交流。我雖然如果廣東開會,旅遊過,但時間都短暫,沒有必要學粵語,如果我去常住,我想一年後我也能說一嘴流利的粵語,因為不說粵語也不好與當地人交流。


同理,廣東人平時都說粵語很少說普通話,但是因為普通話是官話,不論是加入公務員隊伍,還是孩子上學,都要學會說普通話,可以說是不學不成,自然而然的在廣東會說普通話的人就很多。普通話是以北方話為基礎,以現代白話文著作作為語法規範的現代標準漢語,最接近的要屬黑龍江口音,而東北、京津地區的普通話中過多的夾帶著滿族語系中的音譯詞彙,也同時區分為海邊的海蠣子味,山區平原的大碴粥味,有的地方尾音上挑,有的地方尾音下降,各個城市也有自己的說話特點,細聽起來也挺有意思的。



語言是一個地區文化,習俗的體現,當一個地方去學習當地的語言也是一種樂趣,更能深入瞭解當地的風土人情。中國地大物博,各地風俗習慣不盡相同,需要也和有特色,而這也正是民族大融合的最高提現。


懂知識的小胖子


其實,廣東話的重鎮不是廣東,是香港。

舉例說明。

不說其他人,就說王菲。

王菲是地道的北京人,出生在北京,成長在北京。

但是她去到香港之後就完全融入了粵語文化的氛圍,唱粵語歌曲,拍粵語港片(典型的例子是《戀戰沖繩》),一口流暢的粵語不輸港人。

但是,如果她跑到廣州來發展呢?肯定沒有必要學習廣東話,一口標準的普通話就足矣!

為什麼?

因為香港的粵語流行文化比廣東豐富的多得多!

所謂流行文化,無外乎就是這兩個:電影電視劇和流行歌曲。

粵語港片數以千計,影響遍及廣東及非粵語區的省份,在世界上也有一席之地。

但是廣東省拿的出的廣東話影視劇就沒有幾部像樣的作品,數來數去也就是外來媳婦本地郎和72家房客,而且影響力基本上沒有超過廣東本省,在其它省則觀眾寥寥。

再看流行粵語歌曲,香港也是生產基地,但是有幾首流行於大江南北的廣東話歌曲不是來自香港?

廣東話的文化產品這麼單薄,來廣東打拼發財的北方人肯定在文化上就看不起廣東,當然也就不會下功夫來學習廣東話了。


黔人東子


因為廣東人更包容。

你如果深入瞭解會發現,廣東人什麼話都會講一點,因為廣東人不覺得一定要用粵語交流。梅州因為客家人扎堆客家話變成通語,深圳東莞因為外來人口眾多也開始不講粵語了。

但是,在別的地方,你不會本地話也得聽,看看河南河北,就算普通話全國推廣,就算你要求教師要普通話幾級幾級,人家才不管你。

所以,不是粵語不強勢,而是嶺南地區都很包容,只要能交流,沒有語種限制。之所以粵語好像式微了,只是因為外來人口都講普通話,使得總體上講粵語的比例少了。


Destroy濤


首先聲明此回答不涉及任何地域黑,望各位能明辨。本人是一名廣東土著,現在在外省唸書,座標雲南,同學當中也有不少是北方人。開一個小小的玩笑,我也不知道這個淵源是從哪裡來的,廣東以外的地方都是北方。(所以我覺得回答還是切題的,手動滑稽)。咳咳,進入正題。


就我自身的經歷來說吧,第一次來到雲南的時候我天真的以為外省的小夥伴們都會聽得懂粵語,因為無論是beyond還是香港電影都給粵語開拓了巨大的市場。在廣東,大街小巷都會放一些粵語歌,尤其在奶茶店。所以我都是沉浸在粵語的世界長大的,雖然普通話在上課的時候也有教,但平時交流的時候都是用母語(粵語)交流,因此普通話就缺乏訓練,可能這就是我們老廣為什麼在全國普通話能力水平居於末流的原因吧。然後在我與同學的兩年相處以來,我就分析一下為什麼廣東人轉講普通話而北方人不講粵語的原因。

一張很火的圖


1.粵語本身就難學。粵語本身有九聲九調,相比漢語,即普通話的四個調子還是複雜了不少。而且有很多字現今我們廣東土著也只是停留在會認不會寫,甚至有些難以辨認的字我們也不認得。畢竟那些字大都是保留著古漢字的特點,絕大多數是繁體字。

2.廣東人從小就會系統地學習普通話,而北方人不會從小教講粵語。答案也就顯而易見了,除非北方人從小生活在粵語的環境中,不然要學會說粵語還是很難的。哪怕是粵語愛好者,天天聽粵語歌看港片港劇也只能掌握其中比較常用的詞語,而精髓是掌握不到的。就好比要吃最正宗的某道菜,你肯定要去那道菜的發源地去探尋,學習語言也是如此。


小蛙崽


什麼叫普通話?普通話其實自古就有,只不過不同時期不同罷了,古代被稱為官話。中國國土面積遼闊,方言種類繁多,如果沒有一種通俗易懂的語言,溝通起來非常的不方便,尤其以前教育普及率低,大部分人都不識字,雖然漢字不論各種方言都可以通用,但文盲太多,通俗易懂的官話就顯得特別重要。

官話不僅有全國通用的,也有地方性的官話,古代的官話基本都是中心城市的需要,全國性的官話一般是京城的方言,因為皇帝肯定聽得懂京城的方言。地方中心城市的方言一般就是地方住官話,越是大型城市,人口的結構越複雜,不論常住人口還是暫住人口,由於來自五湖四海,日常交流逐漸產生了易懂的語言,加之官府都設置在城市裡,這種易懂的需要就被稱為官話。

現在其實也有地方性官話,都是以省城的方言作為地方性官話,普通話其實就是明清時期北京方言。但十里不同音,同一個城市裡的發音也有不同,解放後制定了普通話統一發音標準,以北京市某區某條街的發音,作為普通話的標準發音,從此播音員的發音都是以此為準,以前要求嚴格的時候,人們甚至無法通過聲音區分是哪個播音員。

標準的普通話即便北京人也大多不會,只有那條街上土生土長的人,才可以說一口標準的普通話,有例外的話就是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播音員。


雯臣


這個問題分兩步來回答。第一,廣東人說普通話。廣東人從小也接受普通話教育,至少到了初中在校園裡是嚴格要求說普通話的,因此,不論能不能說的很標準,但能聽能說是一定的,並不像網上說的廣東人普通話不好,雖說不好,不至於差到不能溝通。

第二,北方人說粵語,普通話與粵語根本兩套系統,同一個字有時候聲母韻母完全不同,比如講,普通話jiang,粵語gung,所以北方人完全不會發音,因為從來沒聽過ung這個韻母,而普通話中26韻(?)在粵語中存在的,因此發起音來還是能夠做到,讀不準不過是記憶混亂,把普通話聲母發成粵語聲母。比如是不是,粵語中很少發shi音,有可能發si bu si ,或者su bu su,至少還是接近的。

相對來說,北方人接觸粵語機會更少,而廣東人接觸普通話機會更多,所以,廣東人說普通話比北方人說粵語還是要簡單容易的。

與其讓北方人勉強說粵語,不去廣東人說普通話,當然,如果你能說粵語就沒必要說普通話了。

再者,廣東風氣開放,兼容幷包,四方來客無不歡迎,來者是客,待客之道就是讓人自在,並不勉強一定要強推本土文化與別人,而是虛心接納各地文化。


花名炮哥


為什麼廣東人與北方人交往,廣東人會轉講普通話而北方人卻很少有人會學講廣東話?

我是青青,作為一個廣東人,我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每個城市都有自己本土語言,比如上海有上海話,湖南有湖南話,廣東人說粵語也是自己的本土語言,要說廣東人與北方人交往,會很自然的轉講普通話,這裡包含著一個教育普及的因素。

第一,教育普及的原因。從80年代開始,全國就開始普及國語,人人都講普通話,走遍中國都不怕。所以,80後開始,所接受的教育就是普通話,很多學校是不給學生講本土方言,孩子們從幼兒園開始接觸的就是普通話,然後小學、初中,大學出來工作,所有的環境都是普通話的一個氛圍,所以,廣東人和北方人講普通話是沒有一點壓力的。

第二、廣東是一個多語言的省份,粵語不是所有廣東人的母語。廣東全省除了粵語,還客家話和潮汕話佔的比例也不少,所以說真正講粵語的人並不是很多。如果說在珠三角,外來人口密集,講普通話的人比本地人還多,拿深圳做例子,深圳常駐人口一千多萬,本地戶籍人口兩百多萬。這樣你可以明白了是什麼原因的吧。

第三、用別人聽得懂的語言溝通是一種禮貌。廣東人講粵語外地人聽不懂,而外地人講普通話廣東人會聽也會講,出於禮貌,廣東人很自然就切換為普通話了。而且,現在所有的宣傳廣告都是用普通話來做宣傳,環境成就語言的溝通。

總之,作為中國人說普通話是應該的,這是得益於教育的普及,所以便流行了起來。我是青青,感謝你的關注,如果你有更好的觀點,歡迎留言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