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有哪些事,是買了車以後才知道的?

今語今說


很多人不懂車第一次買車總是容易被忽悠,所以花了很多錢買到了很多教訓,今天說一說那些因為買車後才知道的事情。

1養車很貴,買車一定要量力而行,買車不用迷信品牌

大部分人買車前都會對品牌做一輪篩選,覺得合資品牌會優於自主品牌,甚至德系品牌就是最好選擇……買車之後才發現,品牌大多表現在溢價上,為了面子和所謂的“好品牌”花更多的預算實在沒必要,家庭用戶還是性價比更重要。

2配置不用往高了選,有些數據並沒有多少用

一味選高配是因為有些配置不是必要的,而有些配置還是很有必要的,這時候加裝就好。

3買什麼車險要心中有數,買車時不用聽4S店賣保險的推銷,搞清楚自己需要保障哪些直接選就行。什麼自燃險、玻璃險、輪胎險、盜搶險、劃痕險……普通家用車用上的概率都很低,沒有什麼購買必要。


汽車網評


質信車服,擁護原創,確保品質,堅守誠信!

大概可以分為這麼幾種類型的事情:

1、比較高興的。原來時不時發個和愛車的自拍也是很嘚瑟的啊。只要是出門就會脫口而出“開車去”,然後心裡一頓,“原來有車就是好”。


2、比較痛苦的。去商場購物,開車15分鐘到達商場,再花一個小時找停車位。騎電動車或是摩托車20分鐘可以到達,開車在路上堵了40分鐘。經常一大早開開心心去開車,結果悲催的發現車子竟然又被蹭了,而且還找不到肇事者。


3、比較蒙圈的。月底收到違章短信,扣分夠2個駕駛證的了,罰款也夠2個月油錢了,但就是不明白這章怎麼違的。去4S店保養,看到服務人員遞過來的保養清單,我去,要花這麼多錢換這麼多東西,不換不行啊。

4、比較無奈的。原來好心把車借給朋友,萬一出事我也會有連帶責任,借或不借都麻煩。自打開車上路後,就不能再像以前騎電動車那樣肆無忌憚的到處亂竄了。


5、比較後悔的。每次就差一點就能把車停到那個空裡,可惜自己的車太大,後悔當初為什麼要買這麼大個車。每次看到買車前的候選車型之一,就悔不當初聽信他人“讒言”,沒有堅持主見。每次看到買車時讓自己產生無數遐想的高端配置,現在竟是一次沒用過,後悔沒有領悟“理想很美好,現實很殘酷”。

最後總結為一句話:原來以前有車的朋友們說的那些事都是真的啊。

一家之言僅供參考,若有不妥請留言指正,如果讀後能有所獲,煩請點贊轉發加關注,多謝多謝!


質信車服


買車以後,確實瞭解了一些以前不知道的事。

1.除了車子裸價,還有亂七八糟的稅費,比如車船稅、購置稅等等,不明所以。

2.除了稅費,強制險和商業險,商業險名堂也多,知道了如果全款買車的話,保險最好自己先打聽清楚,自己買就可以,讓4S幫忙買,肯定會砍你一刀,不見血是不可能的。

3.車損險和車子裸價呈正相關,但是不是成正比,以前一直以為5萬的車子保險5000的話,10萬的車子就要10000,其實不然,貴的只是車損險而已,起其他的什麼第三者責任險、乘員險等等,都一樣的。所以,買個二手高級車,相對於全新低級車,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4.全車貼膜要在上完牌之後再貼,否則車管所要求你撕掉才能上牌,血虧。

5.駕校教的開車技巧基本都沒用了,比如手動擋起步是要邊抬離合邊給油才能起步的,不給油很容易熄火,駕校教練車直接抬離合就可以,因為教練車怠速調的比普通車高。

6.養個車子的費用不少,不光只有買車費用 還有油錢、停車費、裝飾費用、保養費、保險費等等,一年一兩萬輕輕鬆鬆就出去了。

7.終於知道了什麼叫A柱盲區,以前就聽聽看看,自己開車了,對盲區那是真真切切的感受,盲區裡的東西就是看不見,所以必要的時候,身體和頭還是要多動動多觀察的,畢竟安全第一。


消息海雲端


有很多人,在沒有車的時候都向往有車的人。汽車不僅讓出行變得更加便捷高效,也能給生活帶來很多樂趣。可當我們真正有車以後才發現,除了方便以外,車也給我們帶來一些負擔和煩惱!

1,花銷,家用車無論貴賤,每年油費+保險+保養費+洗車費+過路費+停車費以及違章罰款等,至少要1萬以上。

2,停車,每次和家人或者朋友逛街或者聚會,首先要看目的地有沒有停車的地方。如果停車不方便,寧可不去或者換地方!

3,堵車,有時候開車也不是想象中那樣愜意尤其是堵車嚴重的地方,還不如走路來的自在。

4,長途駕車,也沒有想象中那樣愜意,疲勞,故障,油費開銷等會一路陪著你!

5,剛學會開車的時候每次上路都是戰戰兢兢,開久了就會懈怠,每次事故後,都會慌一段時間過陣子又恢復懈怠的樣子。

6,再也不敢走路亂闖紅燈和站在任何汽車的盲區了,在別人倒車時也不會走到車尾。自己開車後才知道,你需要感謝多少司機曾經對你的不殺之恩。

7,在機動車道上,電動車才是真正的大哥,別和說他沒有按規定車道行駛,你碰我下就知道誰是弱勢群體了!

8,買車時想技術不好為了安全慢慢開,有車了看到慢慢在路上晃悠的恨不得一腳油門懟上去。

以上情況請對號入座啊,還有哪些變化等你來補充。。


OPTIMAvv靳倫勇


越大越好。很多車主在買車的時候會過於注重車內的乘坐空間,特別是現在汽車解說這麼多,軸距彷彿成了衡量車輛內部空間大小的標準。更多人的心中軸距達就等於空間大,其實呢這個想法是錯誤的。軸距跟空間確實是有一定的聯繫,但是兩者並不是必然的聯繫。車輛內部空間是由軸距、機械結構和空間設計一起來決定的,單看軸距大小是錯誤的。

要三廂不要兩廂。很多車主出於空間考慮,選擇了三廂的車輛,其實仔細盤算一下後備箱的使用率真的那麼大麼?對於平常買菜裝裝行李,兩廂車是絕對夠用的。兩廂車剛引進國內還有傳言兩廂車不夠安全,其實只是設計上的不同,蘿蔔青菜各有所愛。

過於相信網上大數據。很多車主在購買車子之前都會在汽車網絡上觀看許多有車的車主經驗,更傾向於購買銷量高的、口碑較好的車輛,其實不盡然。很多車主都是換了好幾輛車的,然後有了對比才去評論,而且缺點總會有,沒有十全十美的車,買車最重要的是開心、自己喜歡,所以不要一味的從眾心理。

要有品牌的合資。合資的汽車企業確實擁有更多的研發技術和優點,但是近年來國產的一些自主品牌也是值得選購的,甚至有些自主品牌都是不輸於合資品牌的,包括外觀的設計還有引用了一些合資品牌的技術和調校,再加上有較高的性價比,是完全可以購買的。




胖小虎的玩具時間


買車以後才知道的事有很多,最明顯的就是感覺,自己的活動範圍增加了很多,以前五十公里以外就感覺很遠,而且有時候也方便去,有車後感覺二百公里都很近,說去就去了


誓言如塵般染指流年66


剛拿駕駛證有車開就行,開兩個月熟手了就開始嫌棄排量小動力不咋滴,1.5到後來2.0再到2.5,最後發現只有3.0以上的車才能滿足你的駕駛感。至於車子的大小嗎,上下班泡妞用車的人不會太多關心。要談生意撐面子的就講究車子大氣了,還有就是回農村裝逼,


一分似情緣


八代雅閣,噪音,上一百就明顯感覺風噪,呼呼的風聲,讓你置身於大自然!底盤低,一遇到溝坎必須降速,要不就劃地盤,那低沉的吭聲,讓你不自覺的感到內心一緊心疼啊!車抖,怠速明顯感覺到方向盤抖動,同級別大眾車卻感覺不到鬥動!


致遠246862059


買了車子以後才發現車子要加油的!


我想做頭


買了車之後才知道原來有輛車是多麼方便的事,想去哪就去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