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山人必看!涼山州十七個縣市區域位置

涼山彝族自治州

涼山彝族自治州是四川省下轄自治州,位於四川省西南部,北起大渡河與雅安市、甘孜州接壤,南至金沙江與雲南省相望,東臨雲南省昭通市和四川省宜賓市、樂山市,西連甘孜州;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北部高,南部低;氣候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全市6.04萬平方公里,下轄1個縣級市,15個縣,1個自治縣。

西昌市

西昌是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的州府所在地,位於四川省西南部安寧河谷地區,幅員面積2651平方公里。西昌是攀西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及交通中心,是川滇結合處的重要城市,是四川打造的攀西城市群中的核心城市,是全國糧食大縣、全國生豬大縣,中國洋蔥之鄉、中國花木之鄉、中國冬草莓之鄉,是舉世聞名的太陽城、月亮城、航天城,是“一座春天棲息的城市”。

鹽源縣

鹽源縣隸屬於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位於四川省青藏高原東南緣,雅礱江下游西岸。東隔雅礱江與西昌市、德昌縣、米易相望,南接鹽邊縣,西連雲南省寧蒗縣,北與木里藏族自治縣、冕寧縣山水相連。鹽源縣是古代南方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以鹽鐵之利、山川之勝和瀘沽湖摩梭人婚俗而遠近聞名,有神秘“女兒國”之稱,享有“高原明珠"、“綠色長廊”、中國烏拉爾”、“金盆寶地”等盛譽。

德昌縣

德昌縣,隸屬於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幅員面積2284平方千米。地處安寧河谷地帶,橫斷山區康藏高原東緣,南與會理、米易縣毗連,西至雅礱江和鹽源縣相望,北接西昌市,東以螺髻山山脊與普格縣分界,東南隅與寧南縣接壤,總面積2288平方千米。德昌建制已有兩千餘年歷史,是“北達京畿,南通蒙昭”的南絲綢之路必經地。蘊含著豐厚的“鳳凰文化”、“九宮十八廟”佛道教文化、傈僳族文化、紅軍紅色文化,以及厚重的歷史民俗文化,全國重點文物戰國至西漢大石墓群被譽為“中國金字塔”,省級保護文物鐘鼓樓、字庫塔文風綿延,24處國家、省、州級文物重點保護單位和22項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展示德昌歷史文化底蘊。

會理縣

會理縣,古稱會無、會川,隸屬於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因“川原並會,政平頌理”而得名。會理縣位於四川省最南端,地處攀西腹心地帶。全縣幅員面積4527平方公里,會理於西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建縣,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古城文化、紅色文化、石榴文化、川滇文化融合構成文脈相承的會理文化。會理資源富集,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土地資源、光熱資源和旅遊資源,素有“攀西聚寶盆”的美譽。會理縣歷來是川滇兩省交界的軍事和經濟重鎮,是川滇兩省商旅物資的集散地,古代南方絲綢之路從縣境南北貫通達100多公里,素有“川滇鎖鑰”的美譽。

會東縣

會東縣隸屬涼山彝族自治州,位於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南端,西鄰會理縣,北接寧南縣,縣境東、南面隔金沙江與雲南省巧家縣、昆明市東川區、祿勸彝族苗族自治縣相望。會東縣東西最大距離72公里,南北最大距離81公里,會東縣幅員面積3227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42.4%,人均耕地1.17畝。會東地處川滇兩省五縣一區結合部,屬於攀西經濟開發區,是資源富集的攀枝花、西昌、六盤水西南“金三角”的腹地。

寧南縣

寧南縣位於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南部東側,東臨金沙江與雲南省巧家縣隔江相望。縣城北距航天城西昌126公里,東北距金沙江白鶴灘1600萬千瓦巨型水電站壩址61公里,與雲南省巧家縣隔江相望,自古以來是出川入滇的重要通道。

普格縣

普格縣隸屬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位於涼山彝族自治州東部,東、南、西、西北和北面分別與布拖縣、寧南縣、德昌縣、西昌市、昭覺縣接壤。縣城普基鎮北距州府西昌74公里。位於四川省西南部、涼山州東南部,幅員面積1918平方公里,普格縣是彝族火把節的發祥地,是一個以彝族為主體的少數民族聚居縣。

布拖縣

布拖縣隸屬於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位於涼山州東南部大涼山區,距州府西昌114公里。與昭覺、普格、寧南、金陽等縣接壤,與雲南省巧家縣隔金沙江相望,於1955年3月建縣,是一個彝族聚居的高寒山區半農半牧縣。布拖又稱吉拉補特,是彝語“補特”的音譯,“補”指刺蝟,“特”指松樹。意思是“有刺蝟和松樹的地方”。是彝族阿都的聚居縣,是彝族火把節的發源地,素有“中國彝族火把文化之鄉”、“ 中國彝族火把節之鄉”“火把節的聖地”的美稱。

金陽縣

金陽縣地處四川省西南部,涼山彝族自治州東南部邊沿,金沙江北岸大小涼山交界帶。東北與雷波縣相鄰、西北與昭覺縣相接,西隔西溪河與布拖縣毗鄰,東、南兩面為金沙江,與雲南省的永善縣、昭通市、巧家縣隔江相望,總面積1587平方公里。2016年9月,國務院批覆同意新增金陽縣為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 2018年9月25日,獲得商務部“2018年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榮譽稱號。享有“中國青花椒第一縣”、“中國青花椒之都”的美譽,被譽為“中國白魔芋特產之鄉”、“全國白魔芋種植重點縣”,有十萬畝索瑪花海、獅子山、金沙江大峽谷、原生態高原草旬等自然景觀。

昭覺縣

昭覺縣隸屬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位於四川省西南部,地處大涼山腹心地帶,西距州府西昌100公里。東鄰美姑、雷波縣,南連金陽、布拖、普格縣,西接西昌市、喜德縣,北靠越西縣。昭覺縣是涼山州原州府所在地,也是全國最大的彝族聚居縣,彝族歷史文化底蘊深邃,原生態文化保存完整,集中體現了涼山彝族聖乍、依諾、所地等方言區的不同服飾文化,被譽為“彝族服飾文化之鄉”。

喜德縣

喜德縣隸屬於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中北部,北與越西交界,東及東南部與昭覺接壤,西及西南部與冕寧縣、西昌市毗鄰,南距州府西昌市78公里。喜德縣是現代彝語標準語音所在地,被譽為“彝族漆器之多”、“彝族母語之鄉”和"涼山美酒之鄉”,是休閒旅遊、彝族文化探源的理想之地,也是孫水河流域上游重要的生態屏障,還是鐫刻在古南方絲綢之路上的一顆明珠。

冕寧縣

冕寧縣,隸屬於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地處四川省西南,涼山彝族自治州北部,東依小相嶺與越西、喜德兩縣毗鄰,南與西昌、鹽源兩縣(市)接壤,西隔雅礱江、犛牛山北段山脊與木裡、九龍兩縣交界,北至菩薩崗與石棉縣相連。冤寧縣享有“攀西錦繡地,涼山聚寶盆”的美譽,稀土儲量全國第二,水能資源富甲一方,建材資源西南最優,農業資源獨具特色,有宗教聖地靈山寺,有安寧河百里平川田園景色,有“彝海結盟”紀念地。

越西縣

越西縣古稱越嶲,隸屬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位於涼山州北部,東鄰美姑縣,南接昭覺縣、喜德縣,西臨冕寧,北連甘洛縣、石棉縣。遠在4000年前大禹治水之時,即為九州之一梁州的地域;“南張北孔”之文昌帝君張亞子誕生於此;零關古道,橫亙古今,貫通南北;紅軍長征經此北上,播撒火種;油菜花開香萬里,形成獨具特色的田園文化。

甘洛縣

甘洛縣隸屬於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位於涼山彝族自治州北部,東以馬鞍山為界,與樂山市峨邊縣和金口河區交界;南與美姑、越西縣接壤;西與雅安市石棉縣毗鄰;北臨大渡河與雅安市望。甘洛縣不僅有西部鉛鋅之鄉的美譽,還有中國黑苦蕎之鄉。這裡有著名的大渡河大峽谷,有古南方絲綢之路的零關古道,有彝族傳說中的聖山吉日波和德布洛莫森林,有太平天國石達開的足跡,紅軍長征也經過這裡。

美姑縣

美姑縣位於涼山彝族自治州東北部,地處大涼山黃茅埂西麓。東鄰雷波縣,西接越西縣,南連昭覺縣,北毗峨邊彝族自治縣,西北與甘洛縣連界,東北同馬邊彝族自治縣接壤。彝族人口占總人口的97.8%。境內有大風頂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納龍風景區,龍頭山等景點。美姑瑪瑙享譽全國;美姑山羊和美姑巖鷹雞獲得“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稱號;享有“畢摩文化之鄉”、“美女之鄉”、“熊描之鄉”等美稱。

雷波縣

雷波縣隸屬於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地處四川省西南邊緣的橫斷山脈東段小涼山,金沙江北岸,幅員面積2932平方公里。東南隔江與雲南省永善縣相望,北與宜賓、樂山地區相鄰,西接美姑縣,西南緊連昭覺縣、金陽縣。雷波縣素有“"彝區門戶,川滇咽喉”之稱,又是“孟獲故里”,享有"中國彝族民歌之鄉”和“中國優質臍橙第一縣”的美譽。這裡自然資源富集,民族文化風情濃都,農副產品獨具特色,正著力打造攀西地區通江達海的橋頭堡。

木里藏族自治縣

木里藏族自治縣隸屬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位於四川省西南邊緣,東跨雅礱江,西抵貢嘎山,南臨金沙江,北靠甘孜州,幅員面積1.3萬平方公里。全縣平均海拔3100米,相對高差4488米。木裡縣是一個以藏族為主的自治民族,包括彝、漢、蒙古、納西等21個民族的自治縣,是全國僅有的兩個藏族自治縣之一。素有“綠色寶庫”、“天然動物園”、“黃金世界”、“最後的香格里拉”的美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