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應文脈源遠流長,周文彰桑梓情深!

2019年清明節期間,鄉賢周文彰參觀了寶應名勝古蹟狀元牌樓、大成殿等。那天適逢百年老校城中小學舉行隆重的成童禮。幾百個身著漢裝頭扎粉紅頭巾10歲兒童整齊站立,那蔚為壯觀的場面,那令人怦然心動的禮儀,真的讓人一輩子忘不了。

周文彰詩興大發,立即賦詩一首:

寶應文脈源遠流長,周文彰桑梓情深!

寶應城中小學

明清大學宮,

樹古葉青蔥。

少立狀元志,

園飄儒雅風。

2019年4月4日參觀寶應學宮而作。

一個月以來,周文彰參加了海南省舉辦“感恩第二故鄉——周文彰海南詩書作品展”,還到全國各地講座十多場。我勸他減少各地奔波車馬勞頓的辛勞,他說,這樣活得充實。城中小學書畫館即將開張,昨天下午他把上面這首詩寫成書法作品,熨燙並裱好。還加了以下的說明:

寶應文脈源遠流長,周文彰桑梓情深!

寶應學宮是蘇中地區著名的文物景點之一。始建於南宋嘉定年間,明、清均重建。大成殿於1992年重修,殿前兩株古銀杏歷400年滄桑,依然枝葉蒼翠。主要建築有迎秀門、狀元橋、泮池、欞星門、戟門、大成殿、明倫堂、磊英堂、文昌祠、尊經閣等,依次排列在中軸線上。

寶應學宮是寶應千年文脈的發源地,是歷代培育人才和研究儒家文化的重要場所。明永樂十九年,高昭京試得中,成為寶應歷史上第一位進士,以後明清兩朝共考中進士54人,舉人 202人,貢生502人,尤其是狀元王式丹、榜眼季愈、探花朱士彥,使一縣之內三鼎甲俱全,歷史罕見,為紀念此盛事,在學宮特建鼎甲坊。

寶應學宮座落在寶應城中小學校園裡,成為學校的重要組成部分。“儒雅”二字鐫刻在校園顯著位置。

寶應文脈源遠流長,周文彰桑梓情深!

我縣著名史學家梁鼎成看了周文彰的詩和說明後,感慨萬千:“ 學宮中設立學堂,是古代定下的制度。城中小學冠以‘儒雅’二字,乃絕妙之卓見,一是弘揚儒家文化,二是彰顯校方辦學方向,三是提高學校知名度,還傳承和打造了地方文化,乃一石三鳥矣!”

學者劉世昌說,城中小學的大成殿,明朝初期的建築,至今保存完好,這在文化底蘊深厚的文化大省江蘇,都屬於少見。 (葉鷗撰稿|寶應人網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