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愛,所以堅持!記者“潛水”漸凍人病友群,聆聽他們的“抗凍”故事

我們要像燒開的水壺那樣樂觀,屁股都燒紅了嘴裡還能吹口哨……大家早安!

堅持是為了不在告別時留下遺憾,堅持是為愛你的人可以有理由期待希望,加油!

……

在微信好友群,這樣的“雞湯文”並不鮮見。然而上面的文字卻不同尋常——它們的作者都是漸凍人。他們大多已無法說話,只能通過眼控儀或緩慢的手指敲擊,艱難地為病友也為自己打氣。

漸凍症,學名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ALS),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五大疑難雜症之一,目前尚無有效治療手段,患者表現為肌肉逐漸無力以至癱瘓,身體如同被冰雪凍住一般,最終喪失吞嚥和呼吸功能。近日,交匯點記者走近一群漸凍症患者,聆聽他們的心聲,感受他們的期盼。

猝不及防

如果不是疾病突襲,南通姑娘葛敏此刻還身處幸福的雲端:小學四年級考入上海市舞蹈學校,畢業後成為上海市歌舞團主要演員,2003年考入北京舞蹈學院,完成本碩連讀後,在北京從事專業舞蹈教學,事業蒸蒸日上,擁有幸福的家庭和可愛的孩子。打開她從前教學和表演的視頻,舞臺上,她像一個閃閃發光的精靈,翩若驚鴻。


因為愛,所以堅持!記者“潛水”漸凍人病友群,聆聽他們的“抗凍”故事


命運在一個霧霾瀰漫的冬日發生轉折。4年前,葛敏感覺說話發音不清,輾轉多家醫院,都找不出病因。這天,她來到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專家在認真為她檢查身體,又仔細翻看了此前各個醫院的病歷後,面色憂鬱地說:“姑娘,如果我的判斷沒錯,你得的是漸凍症。”醫生聲音不大,卻猶如晴天霹靂,將葛敏從雲端擊落。

漸凍症病因不明,它像一個躲在黑暗中的幽靈,對著人群漫不經心地放出一支支冷箭,誰都可能被射中。而冰凍就從中箭處開始,逐步蔓及全身。

“燃起煙火”,兩個孩子的母親,生下二寶僅兩個月,還沒從喜悅中回過神來,就感覺左腿無力,走路困難。起初,她以為這只是生孩子引起的,但很快,同樣的無力感也出現在右腿。從小醫院轉到大醫院,從家鄉顛簸到上海,在經歷多次情緒起伏後,她拿到了終審判決——漸凍症。

“超能豆爸”,鐵骨錚錚的轉業軍人,守衛青藏高原10餘年,見慣風雪,不懼嚴寒。一天,他喝水嗆到了,並未在意。漸漸地,嗆水次數越來越多,右手拇指也開始不聽使喚。在中西醫各種治療方案均宣告失敗後,他才知道,自己被“凍”住了。

微信群裡的病友有近200人,他們生活在不同的城市,從事著不同的職業,卻有著相似的遭遇——猝不及防,就被命運裁判亮起紅牌,罰到一個冰冷的角落。到目前為止,尚無機構公佈我國漸凍人數量,有專家按十萬分之一的發病率推算,全國患者超過10萬人。

穿越悲傷

幾年前,旨在呼籲社會關愛漸凍人的“冰桶挑戰”風靡全球,參與者將一大桶冰水從頭淋下,體驗全身冰凍的感覺。

漸凍人的痛苦遠非冰水淋頭可以比擬。他們的身體不斷萎縮,漸漸連完成吃飯、脫衣、撓癢等小事都困難重重。更殘酷的是,在病情的發展中,患者的感覺神經不受侵犯,也就是說,他們將始終清醒地注視死亡逼近,卻什麼也做不了。

悲傷,憤懣,怨天尤人,剛確診的日子裡,大部分患者情緒低落,無法自拔。他們把自己關在房間,以淚洗面,徹夜不眠,不約而同地想到——死亡。“東來順”這樣寫道:漸凍症,我知道你的名字是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英文簡寫ALS,你太不低調,搞了個“安樂死”的首字母組合!

再見了,健康美好的容顏;再見了,蒸蒸日上的事業;再見了,多姿多彩的世界……對漸凍人而言,比舍棄這些更痛苦的,是從家人的溫暖依靠變成沉重負擔,藥物、器械、護理等費用加在一起,足以壓垮任何一個普通家庭。37歲的“墨香”是一名中學教師,也是兩個孩子的媽媽,她憂傷地告訴記者,現在全家收入都不夠她買藥,為了孩子,她選擇停止治療。

更加撕心裂肺的痛苦,是親人的疏離。患病後,葛敏不得不把5歲的兒子送到北京的阿姨家。一天她來到北京,等兒子睡著後,由人攙扶著躺到兒子身旁。夜深了,兒子一個翻身踢開被子,她想幫他蓋上,使盡力氣也拉不動,只能用牙咬著被角,一點點搭在他身上。早晨兒子醒了,看到躺在身旁的她,一骨碌爬起來,連鞋也沒顧得上穿就跑到樓下找阿姨,留下一夜未眠的葛敏淚流滿面。

但最終引領漸凍人穿越悲傷迷霧、重拾生活信心的,還是溫暖的親情燈火。父母、愛人、孩子,生命縱然不幸,亦有寶貴饋贈,而患難又將親情昇華,成為他們抵禦寒冰的心靈之甲。6年前,32歲的“心靈”確診漸凍症,妻子對他說,“我們生個孩子吧,一家三口和和美美,也許會感動上天,出現奇蹟。”一年後,他們的兒子出生了。如今,儘管已依靠呼吸機輔助呼吸,“心靈”依然心懷感恩,“每天看一眼家人,就是一種幸福。”

抱團取暖

安置好悲傷,他們重新規劃人生路線,勇敢地再次出發。葛敏和“陌塵”辦起一個公眾號,取名“冰語閣”,希望將它成為一個溫暖的大家庭,讓病友們在這裡感受彼此的呼吸和心跳。每當有新人關注,“冰語閣”就會跳出“抱團取暖、冰雪消融!”字樣,旁邊還有一個向上揮舞的拳頭。


因為愛,所以堅持!記者“潛水”漸凍人病友群,聆聽他們的“抗凍”故事


“陌塵”是一名警察,和葛敏在就診時相識,兩人相差近10歲,一樣都是熱心腸。“陌塵”發現,不少病友群裡混進了神醫騙子,宣稱能夠治癒漸凍症,嫉惡如仇的他每次都據理力爭,用不斷的追問攻破謊言,也因此被一些病友誤解、揶揄。他不願妥協,帶著一群病友組建新群“一米陽光冰雪消融”。在群裡,他像一位熱心的大哥,帶頭髮出紅包,及時發佈跟疾病相關的最新研究動態,認真回答每一位病友的提問。


公眾號和微信群成了病友們的精神家園。葛敏把自己文章打賞得到的5萬元錢,全部用在了“冰語閣”運營上,定時給生活困難的病友發放補貼。在群裡,大家敞開心扉說出各自的心事,如果有誰表現出悲觀和絕望,各種鼓勵就會像和煦的春風撲面而來。

“上廁所摔了,趴在地上起不來。”一天,群裡正說笑,“溫暖的模樣”突然發出消息。摔傷了沒?有沒有人幫忙?……一聲聲焦急的問候頓時刷滿屏幕。得知她已撥打110,大家鬆了一口氣,紛紛說出自己的糗事,陪同她等待警察上門。“希望”有一次在廁所摔倒,費盡力氣挪到客廳,才想辦法爬了起來;“花絮絮”曾堅決不做輪椅,直到有一次摔裂了手骨。他們還熱烈地討論,怎樣上廁所不易摔到,在群裡,彷彿痛苦的事情都可以笑著說出來。

儘管病友們以極大的樂觀對抗不幸,悲傷卻常常毫無預警地襲來。“小飛走了。”一天下午,4字消息猶如巨大冰塊投入群裡,刺骨的寒意迅速逼向每一個人。“小飛”是一名上海的病友,已“抗凍”6年。唉!有人發出一聲嘆息,還有人開始回憶,“小飛”最後一次出現在群裡是哪天。隨後,便是長長的沉默。“我希望活著的時候天天見著你們,你們都要活得比我久。”“花絮絮”率先打破僵局。“咱比賽,看誰活得久。”“都不要掉隊。”……病友群恢復了喧鬧,彷彿冰塊已沉入水底。

為愛堅持

捷克前總統兼思想家哈維爾說過,“病人比健康人更懂得什麼是健康,承認人生有許多虛假意義的人,更能尋找人生的信念。”在與疾病的周旋中,漸凍人的身體逐漸萎縮,精神卻日益強大。如同河蚌將砂礫磨成珍珠,他們咀嚼著苦澀的人生,將感悟寫成了一篇篇溫暖而真切文字。

——孩子啊,假如有一天死神必須帶走媽媽,我願你的記憶裡從未有過我的身影,我願你的生活裡依然是一片沒有悲傷的淨土,一切可以重頭開始,一切都是美好相伴。

——假如/給我三天自由/還我健康如初/我別無所求/三天/我只要三天就足夠/做一個/健康的普通人/是多麼幸福的享受……

——春終是深了,我們無法抵擋她漸行漸遠的腳步。人在旅途,無論走到哪裡,都別忘了帶上陽光,無論世界有多喧囂,都要在心中留一處原鄉。

1年多時間裡,“冰語閣”發佈了病友及家屬們數十篇原創文章,他們飽蘸深情剖白自我,寫下對春天的渴望、對親情的眷戀和對命運的不屈。這些文字如同黑夜裡的星火,激勵著眾多病友。“出書!”一個大膽的想法在葛敏腦中閃現,“就算我們終將離開這個世界,至少可以留下我們的精神。”

一雙雙熱情的援手伸了過來。上海一家網絡公司慷慨承擔了所有費用,知名作家盧新華、杜衛東欣然作序,何炅、苗苗等名人提筆寫下推薦詞。書籍定名《為了愛,所以堅持》,收錄30多位漸凍症患者及家屬的文章,由光明日報出版社出版發行。


因為愛,所以堅持!記者“潛水”漸凍人病友群,聆聽他們的“抗凍”故事


“這是一本奇書,一些作者的書寫都不怎麼合乎文法,卻同樣擁有直擊心靈的力量。”5月11日,在南通市舉行的閱讀分享會上,光明日報出版社社長潘建凱引用尼采的話評價《為了愛,所以堅持》——“一切文學,餘愛以血書者。”在他看來,這就是一本以血寫成的書,傳遞了“漸凍人”沉默表象下的真實心聲,適合所有人去讀,提醒人們珍惜生命、發現美好、善待他人。


“我們正籌劃和中華慈善總會發起成立漸凍人關愛基金。”潘建凱表示,出版這本書並不是為了盈利,但如果有利潤,一定會拿出來投入到基金裡。

葛敏和病友們也在不停忙碌,他們與北醫三院合作拍攝的漸凍症患者家庭護理片已進入尾聲,希望讓更多的病友通過科學護理,延長生命週期。


因為愛,所以堅持!記者“潛水”漸凍人病友群,聆聽他們的“抗凍”故事


多一秒存活,就多一秒希望。病友群裡,不時發佈治療漸凍症的新藥進展情況,大家熱切地討論新藥什麼時候上市、大概賣多少錢。他們相信,堅持就有希望。他們都小心翼翼地守護著心底的火焰,靜待春暖花開,人生“解凍”翻盤。(文中人物除葛敏外均為網名)

交匯點記者 徐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