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糊塗的爹孃,沒有糊塗的兒女”,是對的嗎?

農村有句流傳很廣的俗語,即“有糊塗的爹孃,沒有糊塗的兒女”。

有人說:“這是以偏概全,有很多父母,兒女都糊塗的家庭,這是錯誤的說法”。

也有人說:“物極必反,月滿則虧,窮人家出孝子,糊塗家出能人,窮不過三代,富不了三代,是具有一定道理的,是對的”。

個人認為,與其爭論一句話的對錯,不如從源頭開始,分析一下,流傳這句俗語之人的良苦用心。

“有糊塗的爹孃,沒有糊塗的兒女”,是對的嗎?

對於這句話得以流傳的原因,個人覺得無非是以下四點。

首先,這是在告誡人們不要輕視他人,對他人要保持應有的尊重。士別三日還當刮目相看,何況我們還有子子孫孫無窮代人呢?

我們的社會,肯定不會是很公平的,人都是分三六九等的。難免有的人會因為智力,財力,或能力等諸多原因,說話辦事不如常人,顯得很糊塗。這時候,就難免被人輕視,看不起。可是有了這句話之後,人們在想嘲笑他人的時候,就會有所顧忌,他們是糊塗,可他們的兒女,他們的孫輩呢?窮還不過三代呢?難保他們家出不了一個聰明人?

“有糊塗的爹孃,沒有糊塗的兒女”,是對的嗎?

其次,這是對糊塗人的兒女的保護。

我們都知道原生家庭是不可選擇的,父母也是不可選擇的。所以,難免會有人出生在一個父母糊塗的家庭,周邊鄉鄰,也難免會不由自主地因為他們父母的糊塗而嘲笑他們。可他們也是不幸的,所以這種嘲笑,對他們有著極大的傷害。有了這句話,人們在嘲笑無辜之人時,也會有所顧忌。因為這句話告訴愛嘲笑他人之人,父母雖糊塗,可兒女還小,有著極大的可能不會糊塗。

“有糊塗的爹孃,沒有糊塗的兒女”,是對的嗎?

第三,這是對糊塗人兒女的鼓勵。

生在一個糊塗之家,兒女難免從小自卑。為防止他們自我放棄,自甘墮落,所以有了這句話。這句話旨在向他們傳達,對你的父母是糊塗,可糊塗之人生的兒女,肯定不會像他們一般糊塗。這是在給糊塗之人兒女正能量,是對糊塗人兒女的鼓勵,鼓勵他們努力學習成長。

“有糊塗的爹孃,沒有糊塗的兒女”,是對的嗎?

第四,這是勸導人們孝順父母,不能與父母計較太多。

父母與孩子的成長年代不同,所以,難保他們的經驗,知識,觀念,有著天差地別的變化。很多父母那個時代真得不能再真的真理,到兒女這個時代,就變成了歪得不能再歪的歪理。誰對誰錯?無從分辨,只能說立場不同,時代不同罷了。時代在不斷向前,知識也在不斷地進步,每天都有新知識取代舊知識,更別說過了這麼多年。所以,在兒女看來,父母都難免糊塗。為了防止兒女對糊塗父母的苛責,所以有了“有糊塗的爹孃,沒有糊塗的兒女。”這句話。它是在告訴子女,對,父母是糊塗,可兒女就不能糊塗。如果兒女與糊塗父母斤斤計較,那兒女就是糊塗。一來,道理不一定講得通,浪費時間與精力。二來,也違背社會道德。所以,兒女不能這樣,要對父母保持應有的恭敬,孝順。

“有糊塗的爹孃,沒有糊塗的兒女”,是對的嗎?

第五,這是在告誡兒女不能愚孝。

對孝順父母是優良美德,可孝順也要有度,不能一味地對父母盲聽盲從。我們都知道,只要是人,就難免會有糊塗的人,會說糊塗的話,做糊塗的事。而這些言語與行為,影響最大的便是他們的子女。這句話是在告訴人們,做人要有自己正確的是非觀,孝也不應愚孝。父母可以糊塗,可兒女就不能糊塗。父母說的話,不能完全相信,要有自己的分辨。父母做的事,也不能全認同,要有自己的判斷。父母說的糊塗的話,要及時指出;父母做的糊塗的事,要及時制止。這樣才是對父母最大的孝順。

所以,這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當然,也沒有毫無用處的話。從以上幾點來看,這句話還是凝聚著大智慧的,有它得以源遠流傳流傳的道理,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