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通史(118)馬邑之謀

馬邑之謀,又稱馬邑之戰、馬邑之圍,是前133年(元光二年)西漢策劃的一場對匈奴的誘敵殲滅戰,結果被匈奴識破,沒有成功。馬邑之謀雖然失敗,但結束了西漢自立朝初年以來對匈奴奉行的和親政策,同時也拉開了漢匈全面戰爭的序幕。

中國通史(118)馬邑之謀

背景

秦漢之際,匈奴冒頓單于殺死其父頭曼單于,自立為單于,並且東擊東胡,西攻月氏,南並樓煩、白羊河南王,統一了匈奴各部。統一之後的匈奴開始強盛,擁有控弦的精銳部隊近30萬人。楚漢相爭時,冒頓單于趁中原地區戰亂,無暇北顧之機,收復了秦朝時期被蒙恬所奪的匈奴土地。西漢建國後,匈奴與西漢以河南塞、朝那(今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東南)、膚施(今陝西省榆林市南魚河堡附近)為界,以此侵犯燕、代地區。

前200年,漢高祖劉邦親率大軍32萬征伐叛逃匈奴的韓王信。漢高祖的前鋒部隊行進至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東北)時,被冒頓單于率精兵40萬圍困於白登山(今山西省大同市東北馬鋪山)達七日之久。雖然漢高祖用陳平之計得以突圍,但白登之圍後,西漢王朝不得不採納劉敬的和親政策,以宗室女子為公主下嫁匈奴單于,並且每年送給匈奴大批棉絮、絲綢、糧食、酒等,以換取邊境地區的安寧。

中國通史(118)馬邑之謀

西漢王朝在經過漢文帝、漢景帝兩代的「文景之治」後,經濟上積累了鉅額財富。漢景帝時平定吳楚七國之亂,政治上形成了強有力的中央集權,使漢匈兩國的力量對比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前140年,漢武帝劉徹即位後,決定廢除屈辱的和親政策,轉而對匈奴實施軍事打擊。為此漢武帝進行了積極的部署和安排:委派李廣等名將帶兵鎮守邊郡要塞,徵調士卒鞏固邊防,同時採取措施鼓勵養馬。前138年,漢武帝派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希望聯合大月氏,夾擊匈奴。經過經濟、軍事、外交一系列的努力,西漢抗擊匈奴侵擾的條件已經成熟。

中國通史(118)馬邑之謀

過程

前134年,匈奴派使者向漢武帝請求和親,漢武帝命群臣商議對策。大行令王恢以匈奴屢次背棄盟約為由建議漢武帝拒絕和親,而韓安國則以匈奴兵強馬壯為由勸漢武帝接受和親,群臣大多贊同韓安國的觀點。漢武帝最終採納韓安國的建議,與匈奴和親。

前133年,雁門郡馬邑(今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區)豪紳聶壹通過王恢向漢武帝建議:匈奴剛剛與西漢和親,非常信任邊境的居民,可以利用財物引誘匈奴出兵,殲滅匈奴主力。漢武帝採納王恢的建議,派遣精兵30萬,任命衛尉李廣為驍騎將軍,太僕公孫賀為輕車將軍,御史大夫韓安國為護軍將軍,率主力部隊埋伏在馬邑附近的山谷中。又任命大行令王恢為將屯將軍,太中大夫李息為材官將軍,率兵3萬自代郡(今河北省蔚縣東北)出發,從側翼襲擊匈奴的輜重並斷其退路,準備一舉全殲匈奴主力。漢武帝同時派遣聶壹為內應,前往匈奴誘敵。

聶壹以出塞經商為名,見匈奴軍臣單于。聶壹欺騙單于說,他手下有數百人,能斬殺馬邑城的官員,然後舉城投降,馬邑城內牲畜財物可盡歸匈奴,但匈奴一定要派大軍前來接應,以防漢兵。軍臣單于貪圖馬邑城的財物,親率10萬大軍進入武州塞(今山西省左雲縣),並派使者隨聶壹先入馬邑,等斬殺馬邑的官員後再進兵。聶壹隨後返回,與馬邑縣令密謀,殺死囚犯割下首級懸掛在城門之上,偽裝成馬邑官員的頭顱,欺騙匈奴使者。

軍臣單于得到使者的報告後,率領大軍向馬邑方向進軍。大軍來到距馬邑百餘里的地方,發現沿途有牲畜,卻無人放牧,這引起了軍臣單于的懷疑。匈奴在此時發現並攻下一座漢軍邊防小亭,俘獲了漢雁門尉史。尉史在威脅下將漢軍的計謀全部說出,軍臣單于聽後大驚之後繼而大喜,說道:「我得到尉史不上漢天子的當,真是上天所賜。」於是封尉史為「天王」,下令立即撤軍。

王恢、李息率領的3萬大軍從代郡出發,準備襲擊匈奴的輜重,在得知匈奴退兵的消息後,非常驚奇。王恢心想自己的軍隊敵不過匈奴大軍,只好退兵。韓安國等率領大軍分駐馬邑境內埋伏,但好幾天不見動靜,於是改變原先的作戰方案,率軍出擊,結果一無所獲。

影響

馬邑之謀失敗後,漢武帝以王恢發動戰爭卻臨陣脫逃為由,將其下獄。廷尉判處王恢死刑,王恢雖買通田蚡通過漢武帝的母親王太后求情,但仍無法平息漢武帝的憤怒,王恢被迫自殺謝罪。

馬邑之謀之後,匈奴斷絕與西漢的和親關係,多次派兵攻擊邊塞,侵入邊境地區劫掠。但匈奴人因需要漢朝的財物,雙方仍保持著邊市貿易關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