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給人生留下太多遺憾
說錯了,什麼叫大醫院治的好,那是丟包袱!現在城鎮一體化,人口都集中了,幾棟高樓就可以裝幾個生產隊,或者一個村的人!但是醫院就只有那麼聊聊幾家,人不多才怪!以前江湖郎中,有些是開診所的,他們是真的救死扶傷,沒錢不要緊,先看病,有些時候還親自跑到家裡面給病人看病的!現在是最多救護車來接你,還是得在醫院看病!況且好多醫生沒什麼經驗,抽血,化驗,b超,彩超,ct,心電圖,等等,全身查完這要排號,那要等結果,太浪費時間,金錢!病人都排隊了,還沒有出結果!等結果一出來,醫生說,這個好像是什麼病,那個又是什麼病,在複查下,算了,不死都被折磨死!等了大半天,結果醫生又拿不準,建議你轉院!這不是折磨人嗎?哎,馬雲最好墊付醫院!
落葉歸根143324990
我認為有下列原因:
一、人口基數增多了,人多生病的就多。
二、人口老齡化,人老就多病,尤其是慢性病,以前70歲稱古稀,現在八、九十歲的多了去,這些人是醫院的常客。
三、醫療技術進步了,過去治不好的病,現在治療效果好了,病人生存期長了,如肺結核,以前稱癆病,死亡率高,現在治療輕鬆;很多過去不治之症的癌,現在生存期明顯延長,當慢性病管理,定期複診。
四、食品、環境汙染等,腫瘤等難治病人明顯增多,癌症變成了常見病,另外高血壓、糖尿病、心腦血管病增多,這些治不好,只能反覆到醫院複查治療。
五、人們的健康意識增強,到醫院體檢的多了,有病就及時治療,不象過去:小病扛,大病見閻王。
六、醫療資源不均衡,技術力量集中在大醫院,大醫院病人多,收入也高,就能留住人材,增添高端設備,強者恆強,相反基層醫院逐步萎縮,人材流失,大醫院對生命有更多保障,人們有病就往當地最好的醫院跑,造成兩極分化。
七、城鎮化、交通方便,大量農民湧入城市,農村的交通也方便了,到城市大醫院看病變得容易了。
八、人們的經濟條件寬鬆了,醫保覆蓋面更寬了,過去看不起,不敢去大醫院的現在相對不愁了,有病都想去好醫院,考慮錢的少了。
九、不少大醫院醫療模式不太合理,如不能有效分流,病人排隊時間過長,每個窗口和流程都要排隊,如掛號、交費、檢查、取藥等,病人滯留醫院長,反覆在醫院折騰,給人病人多的感覺。
十、病人陪護過多,如一個小孩生病,全家甚至多家出動等。
十一、大醫院看病相對便宜,當地最好的醫院與普通醫院,收費差別不大,花相同的錢,哪個不想去更有保障的好醫院呢?就象我們那個小區,車那個多呀,停車那個難啊,一收費,立馬就寬鬆了。
十二、國家對醫療投入相對不足,城市發展太快,配套相適應的醫院滯後,民營醫院發展走入岐途。
十三、醫療環境差、醫生工作量大,待遇不成比例,醫患關係緊張,優秀的人材不願從醫,醫療技術進步緩慢,我國醫務人員數量雖然多,但質量不高,尤其基層醫院,先進的醫療技術都來自國外,造成病人治療效果打折扣,病情延長,病人相對增多。
只有找到原因,才能找到有效改善措施,現在國家在大搞分級診療,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有壟斷、鼓勵不公平競爭之嫌,兼顧各方利益,醫改的路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江邊鶴
醫院人滿為患,就連過年時都非常明顯,整個醫院大樓裡簡直就是“摩肩接踵”,其人員之密集,大有與廟會、超市一比高低的感覺。
我個人認為,醫院人滿為患,恰恰暴露了我們健康意識的淡薄,恰恰暴露了我們長期以來重醫療、輕預防的這個觀念的缺陷。
試想,多少人在沒病之前拼命掙錢,而患病之後,又把拼命掙來的錢用於治病。“40歲之前拼命賺錢,40歲之後花錢買命”,便是對這樣一種現象形象而生動的寫照。
如果,我們的健康意識更強烈一些,如果,我們把預防疾病提到更重要的一個位置,是否,還會有人上網打遊戲一玩玩到凌晨?是否,還會有人飢一頓飽一頓飲食無常?是否,還會有人聚會時喝起酒來推杯換盞……
生活方式上的不良習慣,讓我們的百姓成了慢性病的最大受害者。如果不加以干預、控制,未來的幾十年間,慢性病將以“井噴”態勢發展,那個時候,醫院不僅僅是人滿為患,甚至有可能一床難求。
為了將這種態勢控制住,不讓其蔓延,我們需要將治病轉移到防病的重點上來,做好健康教育,做好醫學知識的普及工作,讓大家遵從良好的生活方式,最大限度地降低慢病的發生率,那個時候,我相信,患者才會越來越少。
醫生的建議:科學規律生活、適度鍛鍊、定期體檢,是健康的保障!
殷殷期盼話健康
因為社會病了!
一、病人多
跟幾十年前相比,現在的生活確實變好了,只要努力,不說大富大貴,但溫飽是可以保證的,但壓力變大了,在生活工作中,往往都身不由己,熬夜加班、吸菸提神、喝酒應酬、快餐飲食,身體和心理是一切的根本,它們受到傷害,就會出現一系列的疾病,病人多了,醫院自然就忙了。
二、醫生少
“醫生是高薪職業”這是很多人最常說的一句話,在他們的嘴中:“醫生是既拿工資、又賺提成、還收紅包,並且一無是處只會通過儀器看病的人”,既然這樣他們為什麼不當醫生?
一名合格的醫生需要經歷很多,同期朋友已經嶄露頭角時,醫生可能剛剛實習,而且醫生沒有固定的休息時間,逢年過節其他人陪家人吃飯聊天,醫生可能需要值班、手術,尤其是有急診的時候,往往通宵工作不能休息,大手術必須精神高度集中,下手術檯時精疲力盡是常事。
三、資源浪費
絕大多數人都是自私的,同樣的事情發生在別人身上和發生在自己身上,說出的話絕對不一樣,自己和家人的生命是寶貴的,必須小心,別管是什麼病什麼問題,必須找好醫生來看,這樣才能夠放心,而我國醫療分佈資源並不均衡,各級別的醫院醫生水平存在差距。
不管大病小病,能去大醫院的絕對不去小醫院,所以也就導致醫院人滿為患,醫療資源被浪費。
社會無法被治療,病人只會越來越多;醫患關係的惡劣,醫生會越來越少,醫生變少患者變多,就醫會越來越難,病人又會更恨醫生,這是一種惡性循環,這個社會病了,病入膏肓!
(本文由羅民教授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文中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涉及版權,請及時聯繫我進行刪除。如您有任何疑問,歡迎文末留言,私聊聯繫,共同探討。關注本文作者,獲取更多醫學知識,歡迎點贊、評論、轉載,共同進步)
羅民教授
這裡說的人滿為患,應該是大醫院,在很多小醫院,社區醫院,鄉鎮衛生院,別說人滿為患了,病人就是特別稀罕的存在,整個醫院裡面,醫生比病人還多!
這種資源分佈的嚴重不平衡,其實並不是一天兩天了。歸根結底,還是分級診療制度實施沒有達到效果,大家有了病,第一反應就是去大醫院能看好,去大醫院有保障,所以大部分人都想往大醫院裡面擠。
我們曾經見過一個鄉鎮衛生院,因為實現了財政撥款,醫生們的工資可以說是旱澇保收,到月打卡就是那麼點錢,所以醫院業務不死不活,上班了就是喝茶看報紙玩手機。為啥?因為壓根兒就沒病人!
想要改善這種大醫院擠破頭,人滿為患,小醫院沒病人,醫生比病人還多的情況,應該從根本上方便病人家門口就可以看病。但是很多小醫院,社區醫院,沒有在行的醫生,也沒有常用的藥物,所以,就算是想看病,也看不成,病人還是得舟車勞頓去大醫院人山人海擠。
醫療資源的不平衡,不方便老百姓,也不方便醫生。能看病的排長隊,沒人的在那裡坐著冷板凳,只希望將來某一天,醫生和病人的需要能夠找到一個平衡,只是這一天什麼時候能到來,真的不知道。
婦產科女司機
現在大家發現這樣一個問題,所有的大醫院都人滿為患,甚至掛號都要提前好幾天。這在老百姓中還是造成了很大的不便的。這是為什麼呢?我想可能與下面的因素有關。
第一,我國經濟的發展,全國人民的健康意識的提高,尤其體檢意識的增加,更多的疾病被早期發現,而且我國人口平均壽命的延長,所以,患病人數總體上講,一定是提高了。
第二,我國交通事業的發展,使異地就醫變得越來越方便,所以全國各地到北京上海大醫院就醫的情況非常多,這是造成大醫院看病難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第三,我國老百姓對於疾病治療的認識不夠,舉個例子,闌尾炎、感冒這種病,到基層醫院就可以了,但是有好多朋友卻一定要到協和、華西這樣的醫院就診。這就使的有限的醫療資源變得更為緊張。
上面是我想到的一些原因,可能並不全面。我國正在努力推行的分級診療制度,就是為了解決看病難的問題。我想全國老百姓增加健康意識和對疾病的科學認識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張之瀛大夫
這個說法不會對,大城市醫院人滿為患,百姓看病口難,農村醫院門羅雀,大醫院人滿患,主要是一些慢性病長久以來沒有根治,發展成大病,另外人們普遍認同大醫院,認大醫院設備好,那也帶來一個突出問題,大醫院醫生提成高,比如主刀醫生一次手術可提成一萬,其他人員從一千元到四千元不等,你想這些費用可是由百姓來承擔!住一次院,就得傾家蕩產,而農村小醫院由於待遇低,有點水平的都走了,久爾久之,農村看病難的難題難以解決,農村人比較窮,住院費用醫院也不敢多要,醫生開不出工資,於是到處幹私活,於是我邊的有些大夫就到處給人家掛點滴,收錢也不是很貴,我記得2012年,重感冒,打了一個雙黃連點滴就好了,才花了十五元錢!
miaomiao791
要想從根本上改變大醫院人滿為患的現象,國家就要下大力氣加強基層醫院的資源配置,除了配好先進醫療設備外,重點是加強基層醫生隊伍的技術水平培養和建設,改變基層留不住好醫生的現狀,每年制定可行政策,把醫科大學畢業生充實基層,另外在宏觀層面每年加大醫科院校的招生數量,用定向招生的辦法,象師範生一樣,醫科大學生享受免費教育,把大量優質醫科大學生分配到基層醫院,用不了幾年,基層醫療狀況絕對能有所改變。
刺頭老漢
主要原因是醫院不治病而只是控制住疾病的指標與症狀
而病人因為無知而又怕死搞不懂自己為什麼會這樣,所以,一有個三長兩短啥的風吹草低見牛羊就往醫院跑,而且,並不是去一個醫院。比如我老婆手麻就去了好幾個醫院,前後查了好幾年也搞不定,最後還是吃中藥調理好的
有專家指出,大約80%的病是不用去醫院自己就可以處理好的。
太素老道
我國是13億的人口大國,但醫療相對來說分配不夠平均,常常表現在大醫院一號難求人滿為患,小醫院門可羅雀無人問津,民營醫院因各種各樣問題不被信任等方面。
一、我國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老年患者就醫需求較大。
據2017年年末統計,我國大陸60週歲及以上人口24090萬人,佔總人口的17.3%,65週歲及以上人口15831萬人,佔總人口的11.4%,數據顯示,我國已經進入了老齡化社會。
老年患者的疾病主要是慢性病,不僅治癒率低,而且病程長,經常會伴有功能性方面的問題,就醫頻率也較其他年齡段患者高。
二、醫療水平不斷進步,人們對健康的需求越來越高
隨著經濟和醫學水平的不斷提高,以前很多不治之症,到現在,已經可以得到有效治癒,醫學的發展,使人們的平均壽命越來越長。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人們生活好後,對健康的需求自然越來越高,有點小病小災去醫院提前預防,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三、單人看病耗時長
現在在醫院看病多依靠精密儀器,普通的感冒,掛號、驗血、等結果、取藥,全程下來也要跑好幾個科室、耗時小半天,就更不用說需要手術治療的大病。
四、醫療資源有限,民營醫院還需規範化運營
我國的公立醫院數目,遠遠不能滿足人民群眾對健康的需求,因此,很多服務好、環境好的民營醫院應運而生。但是經歷了“莆田系”等事件後,民營醫院的“黑歷史”太多,還沒有得到群眾的完全信任。因此,在醫療資源有限的今天,民營醫院還需規範化運營。
對此,國家提出鼓勵“互聯網+醫藥”領域發展,偏遠地區在線問診、為慢性病老年人在線開方並送藥到家、開設互聯網醫院等,或許能緩解一定程度的人滿為患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