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美的旅遊小鎮,每個揹包客的打卡地點。


三江侗寨是一個位於湘、桂兩省交界處的“世外桃源”,一處侗族純民俗文化的體驗地,一個世人尋夢的心靈家園,一個聞名遐邇的避暑山寨,一個被文人墨客譽描繪為“詩境的家園”的新興的休閒地。美麗的侗寨,四周煙雨迷離,青山綠水間除了鳥鳴,安靜到無聲無息,雨後的田野充滿了泥土的芬芳,油菜花、紫雲英、桃花隨意將粉、白、紫、黃灑了一地,農忙的身影偶爾閃現。

走進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縣,就像走進了一座美輪美奐的木構建築博物館。一座座俏麗的風雨橋、一幢幢挺拔的鼓樓、古樸的寨門和吊腳樓……其數量之多,式樣之繁,造型之美,技藝之精,令人歎為觀止。三江因溶江、潯江、融江貫穿縣境而得名,一座侗族特色的鼓樓矗立在進入縣城的路口,似在迎候著遠近賓客的到來。

洪江——明清古商城 洪江市位於湖南省西部,沅水上游,雲貴高原東部邊緣的雪峰山區,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區,現有侗、苗、瑤、回、土家等20個少數民族,土地總面積2164.4平方公里,山川秀麗,風光旖旎,環境優美,名勝古蹟、自然景觀甚多。洪江山水秀麗,環境優美,曾被除譽為湘西的一顆"明珠"。洪江歷史悠久,源遠流長,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絢麗多彩,遺存十分豐富。


洪江古商城坐落在沅水、巫水匯合處,坐擁湘西第一名山嵩雲山,依山伴水,蜿蜒迂迴,群峰疊翠,全景猶如巨幅天然山水太極圖。它起源於春秋,成形於盛唐,鼎盛於明清,以集散桐油、木材、白臘、鴉片而聞名,是湘、滇、黔、桂、鄂五省地區的物資集散地,曾扼西南之咽喉而控七省,是湘西南地區經濟、文化、宗教中心,曾納天下之繁華而通四海,素有“湘西明珠”、“小南京”、“西南大都會”之稱,在海內外享有“中國第一古商城”之美譽

美麗峽谷中的德夯苗寨 在風景秀麗的湘西風景區內,鑲嵌著一顆璀璨的明珠——德夯苗族村。“德夯”為苗語,意為美麗的峽谷,距湘西自治州首府吉首市約24千米。這是一塊神奇的土地,這裡溪流縱橫,峽谷深壑,瀑布飛瀉,落差達216米的流紗瀑布,如白練凌空,似銀紗懸壁。這裡群峰競秀,盤古峰海拔700多米,峰頂呈葫蘆狀,分大小兩峰,絕壁千仞,天險難度,站立峰頂,方圓景色盡收眼底。

德夯,苗文意為“美麗的峽谷”。由於山勢跌宕,絕壁高聳,峰林重疊,形成了許多斷崖、石壁、峰林、瀑布、原始森林。區內溪河交錯,四季如春,氣候宜人,有豐富的 動植物資源。自然風光十分秀麗迷人。自矮寨鎮沿溪上行4公里至德夯苗寨,沿岸筒車、水輾、古渡、小舟,伴以苗家吊腳樓,一派田園詩情。


鳳凰古城位於湖南省湘西自治州西南邊,有一山酷似展翅而飛的鳳凰,古城因此而得名。鳳凰是一個以苗族、土家族為主的少數民族聚集地,距離省會長沙430公里。鳳凰因沈從文的小說《邊城》而聞名於世,又有新西蘭作家艾黎將其描述為“中國最美麗的小城”。

許多人說,在鳳凰的時光猶如一場夢,不願醒來。穿著花裙子或者花褲兒,踩著夾角涼拖,穿過東門在橋洞下聽流浪歌手彈吉他,唱著不知名的歌。河邊溼軟的風吹過,一座一座吊腳樓懸在河上,樓裡的燈光或明或暗,隔得遠遠的瞧了,就彷彿一幅水墨畫。你是否想過有這樣一個地方,接近你想象中的模樣。這樣一座淡泊的古城,經過了歲月的洗刷沉澱。默默的以它不動聲色的力量 吸引著天南海北的遊客。

理坑是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位於婺源縣城56公里的沱川鄉,村人好讀成風,崇尚“讀朱子之節,服朱子之教,秉朱子之禮”,被文人學者贊為“理學淵源”。村崐落嵌於錦峰秀嶺之中,蒼松翠竹與黛瓦粉牆互襯倩影,崐古道石樑湍湍流水相映生輝,是個美到讓人視覺疲勞的地方。


在理坑村邊,有一條小溪,每天下午都會有不少婦人在這裡洗衣服。河水兩側,可謂是全村最熱鬧的地方。在溪水上方,有一座石橋,名曰“天心橋”,不管何時都有老人在上面對弈、曬太陽。遠望這幅畫面,充滿了恬靜的氣息。其實,比起村中的那些掌故,我更喜歡眼前這個生活化的理坑。理坑妙就妙在沒有多少遊客前來打擾,可以讓你在閒情散淡中,領略最真實的婺源生活。

桃花潭,位於安徽省涇縣桃花潭鎮境內,景區內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融為一體,既有清新秀麗、蒼巒疊翠的皖南風光,可觀山川之靈氣;又有保存完整、風格獨特的古代建築,可發思古之幽情。適逢春風桃李花開日,群山無處不飛紅,加之潭水深碧,清澈晶瑩,翠巒倒映,李白與汪倫詩酒唱合,流連忘返。

臨別時在踏歌古岸,唐代詩人李白曾於此地寫下“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的千古絕唱。溯桃花潭水而上,就是皖南山區最大的陳村水電站,登上電站大壩,極目遠眺,面對的就是文明於世的“黃山情侶”太平湖,與黃山一衣帶水,可乘遊艇直達黃山腳下。湖面碧波萬頃,翠巒千重,另是一番景色。湖中的黃金島,猶如太平湖的掌上明珠,亭亭玉立,島上森木茂密,鳥語花香,一步一景,如詩如畫。


唐模村,始建於唐、培育於宋、元、盛於明、清。歷史上因經濟活躍、民風純樸,而被譽為“唐朝模範村”,是徽州歷史悠久,人文積澱深厚的文明古村。 該村位於黃山之口,毗鄰歙縣棠越牌坊群。檀乾溪穿村而過,全村夾岸而居,村內以其千年古樟之茂,中街流水之美,“十橋九貌”之勝及“一村三翰林”之譽而聞名中外。唐模村是徽州古村,徽文化底蘊十分濃厚,擁有人文特色和古園林特色,被遊人譽為“中國水口園林第一村”美譽。

園中有“三潭印月”、“湖心亭”、“白堤”、“玉帶橋”等,所以有“小西湖”的美稱。鏡亭是全園的中心,四面環水,結構精巧。映入眼簾的還有衣袖上卷在溪埠浣洗的村姑的倩影,以及聲聲入耳的搗衣槌聲和她們相互用當地方言交談的喁喁細語。“千門萬戶搗衣聲”的意境,於今已十分難尋,聞之真如置身明清街市之中,頓惑古韻悠悠,鄉情淳濃。這種平靜祥和、樸素恬淡的生活給人以極大的安定感和無限的憧憬。

宏村 宏村位於安徽黃山西南麓,是以徽派建築為特色的村落,因奧斯卡獲獎電影《臥虎藏龍》而聞名中外。它背倚黃山餘脈羊棧嶺、雷崗山等,地勢較高,經常雲蒸霞蔚,有時如濃墨重彩,有時似潑墨寫意,真好似一幅徐徐展開的山水長卷,被譽為“中國畫裡鄉村”。


在皖南眾多風格獨特的徽派民居村落中,宏村是最具代表性的。從整個外觀上說,宏村是古黟桃花源裡一座奇特的牛形古村落,既有山林野趣,又有水鄉風貌,素有“中國畫裡的鄉村”之美譽。村中各戶皆有水道相連,汩汩清泉從各戶潺潺流過,層樓疊院與湖光山色交輝相映,處處是景,步步入畫。閒庭興步其間,悠然之情濃烈得讓人心醉。

芙蓉村 芙蓉村位於巖頭鎮以南永仙公路西側。相傳村西南有座高山,三峰突起,色白透紅,狀若含苞待放之芙蓉,故取名為芙蓉峰,村中一大水池,每天傍晚芙蓉峰便倒映水中,村以此而得名。芙蓉村民居建築富有特色,它與周圍的山水環境高度和諧,粉牆烏瓦,常用掛柱出簷深遠,高低錯落,疏密有致。

粗獷幹砌的石牆勘腳,大小、色彩富變化。村中主街如意街鋪著卵石,被幾百年先人們的足跡磨得圓潤,細雨輕洇,閃出柔和的光澤。姑娘們擔水走過,履聲在小巷裡迴響,清脆,卻靜悄悄。那長著青苔的石縫間隙,以及在小路上悠然蹣跚的小動物和不知畏懼放肆玩耍的小童,沒有現代化交通工具來打擾他們怡然的生活。


紹興市是浙江省轄市,位於浙江省中北部、杭州灣南岸。東連寧波市,南臨台州市和金華市,西接杭州市,北隔錢塘江與嘉興市相望。紹興已有2500多年建城史,是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聯合國人居獎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中國民營經濟最具活力城市,也是著名的水鄉、橋鄉、酒鄉、書法之鄉、名士之鄉。

紹興,一座有著2500多年曆史的江南古城,白牆黛瓦、水墨纖道是她的景,楹聯墨寶、滿腹詩文是她的魂。初夏遊走在青石板鋪就的古仄古韻的八字橋上,八字橋與河道兩旁素雅古樸的民居十分協調。居民在河邊洗衣,老人樹蔭下納涼,斑駁的石板橋上鐫刻著歲月的滄桑。

南潯是浙江北部的一個古鎮,位於湖州市南潯區東部,毗鄰江蘇,是江南六大古鎮之一,國家4A級旅遊景區。這裡古蹟眾多,與自然風光和諧統一,充滿著濃郁的歷史文化底蘊和靈氣。擁有小蓮莊、嘉業堂藏書樓、獨具江南風情的明清古建築群——百間樓等一批歷史遺存;雙林鎮被譽為“古橋之鄉”,是全國古橋保存最集中最完整的地區之一;善璉鎮被譽為“湖筆之都、蠶花聖地”。


景區沒有太多的現代商業文化喧囂,有的是相當懷舊的麥芽糖,斑駁的石板路,蜿蜒的小河道。原生居民的生活狀態始終未改,河中的浣洗,河邊的早茶,都是現代文明中的一股清泉。

烏鎮位於浙江省桐鄉市北端,距桐鄉市區13公里,與周莊、同裡、甪直、西塘、南潯並稱為江南六大古鎮,素有“魚米之鄉,絲綢之府”美稱。烏鎮,一塊古老神奇而又美麗非凡的土地,1300年建鎮史的江南水鄉古鎮,中國首批十大歷史文化名鎮和中國魅力名鎮之一。

作為典型江南水鄉,烏鎮完整地保存著原有晚清和民國時期水鄉古鎮的風貌和格局。以河成街,街橋相連,依河築屋,水鎮一體,組織起水閣、橋樑、石板巷等獨具江南韻味的建築因素。烏鎮具有六千餘年悠久歷史。是全國二十個黃金週預報景點及江南六大古鎮之一。烏鎮是典型的江南地區漢族水鄉古鎮,有“魚米之鄉,絲綢之府”之稱。


西塘古鎮位於江浙滬三省交界處的浙江省嘉善縣,古名斜塘,平川,距嘉善市區10公里。古鎮西塘,佔地面積1平方公里,古鎮區9條河道縱橫交織,將古鎮分為8個區塊,在其中有27座古橋將市鎮連通。古鎮在春夏秋冬、晴陰雨雪的長久年代裡,始終呈現著一幅“人家在水中,水上架小橋,橋上行人走,小舟行橋下,橋頭立商鋪,水中有倒影”的不斷變幻的水鄉風情畫。

西塘以“橋多、弄多、廊棚多”的三大特色而贏得廣大遊人們的青睞,而其中的臨河而建的沿街廊棚最為引人,它是水鄉特有的建築,其至今保存著1300多米長的廊棚已變成當代人賞古、探幽的休閒一餐,景區內多處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築群,具有較高的藝術性和觀賞性。

同裡鎮,江南六大古鎮之一,位於太湖之畔古運河之東的蘇州市吳江區。始建於宋代,至今已有1000多年曆史,是名副其實的漢族水鄉文化古鎮。同裡風景優美,鎮外四面環水,鎮內由15條河流縱橫分割為7個小島,由49座橋連接。


鎮內建築依水而立,家家臨水,戶戶通舟;沿岸“屋宇叢密,街巷逶迤”;明清民居,鱗次櫛比;宋元明清橋保存完好。同裡鎮內自成水網,民用水河橋比比皆是,悠悠綠水,水活水清,“家家臨水,戶戶通舟”。形成“水巷小橋多,人家盡枕河”,柳橋通水市,河港入湖田”的獨特景觀,是江南典型的“小橋、流水、人家”的水鄉古鎮。

周莊 中國第一水鄉古鎮,處在上海、蘇州、杭州的中心位置,距蘇州52公里。周莊歷經900多年滄桑,仍完整地保存著原來的水鄉集鎮的建築風貌,全鎮百分之六十以上的民居仍為明清建築,有近百座古典宅院和60多個磚雕門樓,最有代表性的當數沈廳、張廳。周莊的古橋比較多,其中知名度最高的無疑就是“雙橋”,周莊還保存了14座各具特色的古橋,它們共同構造了一幅美妙的“小橋、流水、人家”的水鄉風景畫。

在這聽一首崑曲,嘗一回阿婆茶更是別有韻味。夜晚,在沈廳對面的河埠頭登上一艘遊船,盡情欣賞富安橋樓裡傳來的江南絲竹聲,聆聽沿河人家窗戶裡傳出的蘇州評彈的琵琶丁東聲,遊船七拐八彎地穿過許多拱形橋的橋洞,橋洞裡都鑲嵌著無數盞彩燈,燈光映入河面,把一座座千年古橋的倒影映在河面上。“燈光古橋泛船影”。這就是古鎮之夜的神韻和魅力。


大理 大理白族自治州地處雲南省中部偏西,海拔2090米,北接麗江市。大理歷史悠久,是雲南最早文化發祥地之一。大理最有名的是“風花雪月”,分別是上關花,下關風,蒼山雪和洱海月。洱海水深清澈,宛若無暇的美玉,秀麗無比。

無論是巍峨迷人的蒼山,碧波誘人的洱海,還是棋盤結構的古城,這裡的靜謐和美好都讓人心儀神往。大理有喜洲的白族建築,周城的白族扎染和雙廊的海邊生活,這都是大理所賦予遊客們獨一無二的無價之寶。這裡宜人的氣候也讓“舒適”成為遊人的第一個感受。蒼山洱海,蝴蝶泉邊,大理的風花雪月在靜謐中悠遠,美得不經意卻那麼沁人心脾。

麗江 麗江市,位於雲南省西北部雲貴高原與青藏高原的連接部位,地處滇、川、藏三省交匯處,四通八達。麗江自古以來是絲綢之路和茶馬古道的中轉站,麗江古城坐落於玉龍雪山下,是我國首批進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世界文化遺產古城。麗江地處橫斷山脈三江並流區域,地形地貌複雜、民族多、歷史久、旅遊資源豐富。


古城麗江把經濟和戰略重地與崎嶇的地勢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真實、完美地保存和再現了古樸的風貌。古城的建築歷經無數朝代的洗禮,飽經滄桑,它融匯了各個民族的文化特色而聲名遠揚。麗江還擁有古老的供水系統,這一系統縱橫交錯、精巧獨特,至今仍在有效地發揮著作用。

福寶古鎮,距四川省合江縣城42公里,是國家級福寶森林公園的門戶。福寶鎮始建於宋末,明清時已初具規模。古鎮依山傍水,五橋相通,三水相匯,鎮周青山翠疊,河岸綠竹搖風。高處望去,高低錯落、鱗次櫛比的屋宇千姿百態,排排吊腳木樓隨山勢起伏,錯落有致。

古鎮高低錯落、鱗次櫛比的屋宇千姿百態,排排吊腳木樓錯落有致,隨山勢起伏。小街寬處七八米,窄處僅一米半左右,全部系青石板鋪就,石階起起落落,蜿蜒伸向前方。不時見撐傘的行人在石梯間上上下下,朦朧間呈現出一幅幅雨中小鎮的詩意畫面。


閬苑仙鏡、風水寶地——閬中 閬中市位於四川盆地東北部,嘉陵江中游,屬南充市,被譽為四川最大的“風水古城”,是全國現存最為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國家5A級景區。閬中置縣以來,至今已有2300多年曆史,保護完好的唐、宋、元、明、清各歷史時期的古民民街院、寺院樓閣、摩岩石刻構成了閬中獨特的旅遊資源和豐富的文化內涵。

閬中在古代是巴人活動的中心地區之一,形成了豐富多彩的巴文化。閬中素有“閬苑仙鏡、風水寶地”之美譽。唐代大畫家吳道子三百里嘉陵江山圖,稱閬中為“嘉陵第一江山”,也是中國第一風水古城。

中山,廣東省轄地級市,是中國4個不設市轄區的地級市之一。位於珠江三角洲中部偏南的西、北江下游出海處,北接廣州市番禺區和佛山市順德區,西鄰江門市區、新會區和珠海市斗門區,東南連珠海市,東隔珠江口伶仃洋與深圳市和香港特別行政區相望。中山是一代偉人孫中山先生的故鄉。1152年設立香山縣,1925年,改名為中山縣,以紀念孫中山先生,是中國唯一以偉人名字命名的地級城市。


中山市是著名的僑鄉,素有華僑之鄉、廣東省曲藝之鄉的美譽。中山市民眾鎮是嶺南一帶保存最完整、最具有水鄉特色的自然生態與人文生態景區,有“嶺南水鄉”的美譽。嶺南水鄉民俗民風濃郁,極富嶺南地方特色。

龍潭古鎮 龍潭古鎮位於重慶市渝東南,地處武陵山區腹地。龍潭古鎮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龍潭山清水秀,地靈人傑,歷史悠久,民族文化源遠流長。自秦統一全國至今,由梅樹龍潭到如今龍潭,具書面記載的已有二千二百多年的歷史。

自宋及清600餘年的“蠻不出洞,漢不入境”土司統治政策,造就了龍潭這一千年古鎮獨有的建築藝術和神奇的民族文化。 古鎮順湄舒河而建,規模龐大,保存完好。現存3公里的石板街被磨蹭得光可鑑人、青幽如玉,古老的海生物化石時隱時現。50多座土家吊腳樓翹角飛簷,形態美觀。街上店鋪林立,巷道相互連通。封火牆壁壘森嚴,氣勢恢弘。四合院古樸幽靜,頗具特色。


赤坎古鎮位於江門市轄下的開平市中部,距開平中心城區12公里,有350多年曆史,是一座具有濃郁嶺南特色和深厚文化底蘊的古鎮。潭江橫貫全鎮,赤坎沿潭江而建,南岸是鄉村,北岸是市鎮,清一色的騎樓,龐大的洋樓群。騎樓連綿幾公里,承載著業已遠去的美好記憶;河流無聲地從鎮上流過,年復一年,早已忘記了古鎮曾經擁有的輝煌。除了西式的建築外,老城區也有彎彎曲曲的小巷和規模彎嶺南大屋。

騎樓建築群曾經是廣州灣時代輝煌一時的商業街,顯示出海港城市的商業傳統。舊的風情老街、民居舊宅,對研究赤坎區歷史進程、商貿發展、風土人情、民俗文化極具史料價值,也是城市不可多得的文化資源。

龔灘古鎮位於重慶市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境內,坐落於烏江與阿蓬江交匯處的烏江東岸,是一座具有1700多年曆史的古鎮。龔灘古鎮現存長約三公里的石板街、150餘堵別具一格的封火牆、200多個古樸幽靜的四合院、50多座形態各異的吊腳樓、獨具地方特色,是國內保存完好且頗具規模的明清建築群。龔灘古鎮是崇山峻嶺中保存完好的一座千年古鎮,有“重慶第一歷史文化名鎮”之稱。龔灘古鎮風景優美,人文薈萃。


烏江百里畫廊中的精華美景在龔灘便可一探究竟。古色古香的大業鹽號、三教寺、川主廟、楊家行等古建築如藝術群雕,堪稱古建築史上的珍品。千百年的歷史變遷與磨礪,造就了其獨特的自然人文景觀。

下梅村位於武夷山市東部,距武夷山風景區8公里,武夷山市區6公里,2500多人口,住戶居民500戶。商周時期就有了新石器時代人類活動遺蹟,村落建於隋朝,裡坊興於宋朝,街市隆於清朝,是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現留有清代古民居建築30多座,古民居“三雕”景觀資源尤其豐富。

村落中祠堂、古井、老街、舊巷與民謠、山歌、龍舞、廟會交融出村落獨特的魅力,蘊藏著豐厚的人文景觀資源。下梅村落生態環境好,具有獨特的風水意象。山護村落,水養邑人,山環水抱營造了一個封閉安寧型的村落。村民們恪守農事節氣,春種秋收。農閒之餘,參加鄉村寺廟的迎神賽會。下梅歷史上曾展示了民風蔚然的好風尚。


長汀地處武夷山南麓,南與廣東近鄰,西與江西接壤。長汀縣為福建省龍巖市下轄的一個縣,總面積3089.9平方千米。處福建西部,閩贛邊陲要衝。這裡千山競秀,群巒疊嶂,為武夷山脈南段,是福建的邊遠山區,著名的革命老區和歷史文化名城。

長汀融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於一體,與湖南鳳凰一起被國際友人路易·艾黎譽為“中國最美麗的山城之一”。 2012年獲“中國十大最具人文底蘊古城古鎮”稱號。長汀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悠久的歷史留下了許多文物,1994年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三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廣州西關,因區內有“一灣青水綠,兩岸荔枝紅”美譽的“荔枝灣”而得名。西關,是老廣州人對位於荔灣區,北接龍津路,南瀕珠江,東至人民路,西至荔枝灣,明清時地處廣州城西門外一帶地方的統稱。西關 分為上西關和下西關,其中上西關地勢較高,下西關地勢較低。明末興建起十八甫,開設有十三行。清代中、後期起,西關先後興建了寶華街、逢源街、多寶街等居民住宅區。西關是廣州的舊城,因明清時地處城西門外而得名。


西關除以端莊淑雅、追求新潮的“西關小姐”聞名遐爾外,書畫、粵劇等也有獨特的成就。嶺南畫派發源於西關;粵曲、粵劇群眾基礎深厚,老百姓成立了幾十個“私夥局”,西關素有“粵劇曲藝之鄉”之稱。

黃姚鎮位於廣西賀州昭平縣東北部,有著近千年歷史的古鎮,鎮外奇峰聳立,鎮內竹木森森,清溪環繞,其建築按九宮八卦陣勢佈局,屬嶺南風格建築,與周圍山水融為一體。街道全部用灰黑色石板鑲嵌而成,雖歷經滄桑,依然完好平整。

黃姚古鎮位於廣西桂林的灕江下游,距桂林約100多公里。黃姚古鎮祠堂頗多,幾乎每個大姓都有自己的宗祠,充分顯示出宗族的勢力。各姓氏宗祠建築風格基本一致,均採用磚石結構,雖歷經百年滄桑,仍然金碧輝煌。

陽朔,中國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轄縣,位於灕江西岸,距桂林市區65公里。“桂林山水甲天下,陽朔堪稱甲桂林”高度概括了陽朔自然風光在世界上所佔有的重要位置。“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為天下四絕。縣內旅遊資源可分為一環、二帶、五景區。陽朔段灕江風光為整個灕江精華,還有遇龍河、十里畫廊、古寨石城、興坪古鎮等特色著名景區景點。數千年的歷史,形成了富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民風民俗。

陽朔地處中亞熱帶季風區,氣候溫和,四季宜人。屬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境內山峰林立,平地拔起,千姿百態。山上竹木繁茂,四季常青,山山有洞,洞洞奇美,洞中乳石遍佈,晶瑩剔透,如藝術長廊,似天然迷宮。陽朔的水清澈透明,唐代著名文學家韓愈形容為“江作青羅帶,山如碧玉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