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旅途中,更易收斂成冷靜或真空

人在旅途中,更易收斂成冷靜或真空

文|舒國治


她微低著頭,視線不經意地落在前下方的地面,輕閉著唇,有時甚而把眼皮也闔上一陣子,隨著車行的顛簸,身軀也時而稍顯移晃。

有時她讀著一本書或一份雜誌,不理會時間的漫長無聊,也不在意其他同行者在奔波勞碌些什麼。不時也會抬起頭來看向窗外,如今是到了什麼站、哪條街,或是注視一眼腕上的表,藉以得知自己現下是處於人生哪一剎那,有意或無意的。

當然,極多時候她只是坐著,眼光平視,未必看向張三或李四,但也可能會攝得某人;倘若有人忽然滑落了報紙或打了一聲噴嚏,那麼她的眼光到此短暫投注一下,也屬理所當然。

從她垂下的頭你能見著她的頸子線條,或自她下斂的眼皮你能見著那更顯修長的睫毛,或由她看書時專注的鼻樑,以及她不多移動的身軀,這些都在提供一份安靜的氣味。這安靜的氣味不啻把旅途中的想象世界與視野空間竟然拉展得開闊了很多,不止是車船行駛所需的時辰而已。

人在旅途中,更易收斂成冷靜或真空

這些景象,不論是在紐約的地下鐵、舊金山的“巴特地車”(BART)、費城的“滑軌車”(trolley)、西雅圖往伐雄島(Vashon Island)的渡船上等處皆可隨時見得,人在這些移動的機器上稍作相聚,然後各奔東西。有些人先抵達目的地,下車去了;有的人還要再熬一陣,才能脫身。不少人後來居上,沒行多少路,便飄然得赴定點;然他這段旅途雖已經快完成,焉知不是下一段迢迢長路又即開始。

“旅途”二字,意味著奔走不歇。它給人生不自禁地下了悽然的定義。不言旅途,人生似乎太過篤定,篤定得像是無有,又像是太過冗長。倘言旅途,則原本無端的人生,陡然間增出了幾絲細弦,從此彈化出不盡的各式幻象,讓人或駐足凝神,或掉頭他顧。

旅途中的女人自是幻象一種,一如旅途中有山有水,有賣唱聲有汽笛聲,有瞪大眼之時有瞌睡之時,在在各依當下光景及心情而呈與時推移的意趣,那是可能,而非定然。幻象也者,正指的是與時推移。

人在旅途中,更易收斂成冷靜或真空

人在旅途中更容易被環境逼使而致收斂成冷靜甚或真空(那是在一個不講話的社會里),也於是更可慢條斯理地攝看周遭,而因此往往看向那細微的人情部分。

那女人正在看書。書加上她,便是她當時的全然自由世界,與俗世隔絕。這替其他過客造出一幅旅途景象——寂寞而迢迢的長路。而那坐在對邊的女子低著頭,像是在看著自己的手,或手上的戒指,那麼無關宏旨的動作(甚至根本沒做動作),你卻一絲不苟地用眼睛輕巧而自然地記錄下來。

為什麼?便為了雖然上帝把你們安排在同一節車廂,幻象的取捨卻在於你自己,你一徑有你個人不能釋懷的事或物,要在即使是稍做短暫停頓的移動迅速之車上,也會勞師動眾地去寄那愁思。

旅途中變化無窮的景緻,未必能轉移你固執的視點而達至所謂的“目不暇接”。看東看西一陣後,你總還是看回你自己、看回你心中一直還企盼的某一世界。倘你心中想的事不能由旅途中得見,眼雖不停顧盼,竟是視而不見。

旅途或許只是人生中的一半,另一半須得在下了車後再去謀取。古人詩謂:“旅途雖驅愁,不如早還家”,確然,多少人在下了車後興出好幾許的悵惘,然總得在下次再上路前將前次心中漣波擺平,而後面臨另一未知的新境界才算不虛此行。

人在旅途中,更易收斂成冷靜或真空

旅途中的女人,經由這特殊的周遭情勢(車船上的不得言傳之社會),呈現出某一種悽迷的美。這份可能的美的感受只能提供給同車同船的不相干過客,不是提供給她的同事、鄰居或她的丈夫或男友。

很可能她的同樣品質在相識人的眼下,不是美而是醜,不是安靜的氣氛而是許多不愉快經驗集合而成的隱憂。過客不處理進一步的事體,亦不負擔歷史,只是隔岸觀霧,因而更能察受其美。此亦是人生無可奈何之處。

旅途所見,看過也就算了。幻象若要硬加認真,當落了真實,便往往失其幻象之妙了。這也便是旅途中的女人始終讓人不厭於目接卻又看之不清的道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