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闆的智慧都在這五個故事裡了


老闆的智慧都在這五個故事裡了


某一天,在一家動物園裡管理員發現本應該在圍欄裡的袋鼠跑出來了,管理員們一致認為是袋鼠長大了,圍欄太低困不住他們,於是決定加高圍欄。

於是圍欄從10米被加高到20米。第二天又有袋鼠跑出來了,管理員連忙把圍欄加高到30米。沒想到過了幾天所有的袋鼠都在圍欄外溜達,管理員頓時大驚商量把圍欄直接加高到100米。

就在管理員焦頭爛額的時候,隔壁籠子的長頸鹿和袋鼠們聊天,長頸鹿打趣道,“你覺得他們會繼續加高你們的圍欄麼?”一隻袋鼠聳聳肩,“很難說,如果他們再忘記關門的話。”

當老闆做管理一定要把握主次,事事有輕重緩急,故事裡關門是“本”,加高圍欄是“末”,本末倒置自然沒有效果。

每個老闆都應當明白,當管理者,不是看到問題就火急火燎地上手大搞改革、變新,而是先理性分析問題的要害,從要害入手,才能事半功倍。

《史記鶡冠子》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

魏文王問扁鵲曰:“子昆弟三人其孰最善為醫?”

扁鵲曰:“長兄最善,中兄次之,扁鵲最為下。”

魏文王曰:“可得聞邪?”

扁鵲曰: “長兄於病視神,未有形而除之,故名不出於家。中兄治病,其在毫毛,故名不出於閭。若扁鵲者,鑱血脈,投毒藥,副肌膚,閒而名出聞於諸侯。”

對於一個企業而言能夠在危難裡挽救局面的固然是人才,但真正的人才是能在危機出現之前就防患於未然的人。

事後拯救不如事中控制,事中控制不如事前預防,然而絕大多數企業人並未瞭解這一點。

能把企業起死回生的“扁鵲”實在不多,一旦需要力挽狂瀾的人,往往結果是有心無力。

一個老工匠打算退休回家和妻兒安享晚年,他向老闆請辭,老闆捨不得他的工藝,奈何他已經下定決心,於是老闆對他說,希望能請他幫忙建造最後一棟房子。老工匠答應了。

但是任誰都能看得出來,老工匠的心思已經不在建房子上,只想著趕快做完回家。選材、設計、工藝他都沒有用心,用軟料,出粗活。

房子很快建好,老工匠去到老闆那裡交工的時候,老闆遞給他一串鑰匙,對他說,“這棟房子是我送給你的禮物,答謝你這麼多年的奉獻。”

老工匠聽罷頓時羞愧又後悔,他竟然為自己親手建了一棟粗製濫造的房子!現在他即將要搬進這棟糟糕的房子裡!

老工匠建造房子其實就相當於老闆做企業,遇上看似沒那麼直接關乎利益的事隨隨便便,不精益求精,總有千萬個理由不盡最大努力,回過神來,已經被困在自己建造的“問題房”裡出不來了。

企業出現任何問題必定是過往時期長年累月積攢下來的惡果,想要改變房子的質量,只能從牢固每一顆釘子、打實每一堵牆做起。

一位老太太家旁邊的牆因為大雨傾斜,但一直沒有倒下。

老太太察覺到牆根不穩,擔心過路人會因此受累,於是站在不遠處,每逢有人走近都要告訴別人,這座牆快塌了,不要從牆下走過,有被砸的危險。

三天過去了,人們都用奇怪的眼神看著她並不理會,照樣從危牆下面過路。

老太太氣得直跳腳,第四天有一個人不聽勸阻從牆下過,老太太氣呼呼地走到牆下彎腰去看牆根。

沒想到就在這時,牆體轟隆隆瞬間傾塌,老太太被石堆淹沒,喪失了生命。

當你站在局外警告別人很容易,因為旁觀者清。然而提醒自己是最難的,因為太多的危難都是來源於自身的疏忽。

當老闆做企業也是這樣,看見別的企業的困境可以誇誇其談,一定不要如何如何,而到了自己身上卻喪失了前車之鑑的準備。

任何時候既要做管理中的當局人,又要做旁觀者,你才能時刻保持清醒,不越雷池。

一位著名企業家在某地做演講,到了提問環節,有人問他,“你取得了這麼大的成功,對你而言事業有成最重要的一點是什麼呢?”

企業家轉身在白板上花了一個圈,只是這個圈並不圓滿,有缺口。他反問道,“這是什麼?”臺下的答案五花八門,“盡力而為”、“趨近完美”、“未完成的事業”等等。

他聽了微微一笑,“這其實就是一個沒有畫完的句號,但也是我成功的秘訣。你們問我為什麼會取得這樣大的成功,很簡單,我不會把每一件事都做得完美,而是留下一個缺口,就像這個句號,讓我的下屬來補全它。”

懂得給他人留缺口不代表你的能力不強,而是給別人舞臺盡情發揮,這正是老闆、公司能和員工共生共存的法則。

上下級並非對立,忙著跟下屬搶攻的老闆永遠得不到真正人才的助力,公司也很難有所成長。

員工只有能充分實現自我價值,他才會樂意奉獻,老闆所聚集的力量也會更大。這樣一來,老闆才是一個團隊的領導者,而不是光桿司令。


* 聲明:本文轉自 老闆企業家思想,轉載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觀點,中和商學院致力於優秀投研類文章精選、精讀與分享,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與原作者取得聯繫,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繫我們溝通處理,微信:18520866386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