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世》:在醫院閱讀社會,進行一場理性的生死問答

作家史鐵生在《病隙碎筆》中有這樣一句話:“其實每時每刻我們都是幸運的,因為任何災難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個‘更’字。”


如果你看過紀錄片《人間世》,將會對這句話有更深切的感受。


《人間世》:在醫院閱讀社會,進行一場理性的生死問答


《人間世》第二季是由上海市衛生健康委員會和上海廣播電視臺聯合策劃製作的10集醫療新聞紀錄片。該片以醫院為拍攝原點,通過蹲點拍攝,記錄了一個個發生在醫療行業的真實故事和人物。

該片於2019年1月1日起在東方衛視首播,1月2日起在上海電視臺新聞綜合頻道重播,目前已播出四集,分別為《煙花》、《生日》、《呼吸》、《命運交響曲》。

《人間世》

通過一個個具體而又細微的故事,用現實主義筆觸展示中國人面對疾病時的態度;展示中國醫生在面臨重重困難時內心做出的選擇;更重要的是,展示在疾病之外,那些人性之光和社會進步的力量;展示那些還不夠完美,需要社會凝聚共識一起努力改變的地方。

這是《人間世》第二季在堅持新聞屬性上做出的努力和突破。

生活可能沒有想象的那麼好,但也不會像想象的那麼糟。人的脆弱和堅強,往往會超乎自己的想象,有時候,一句話就能淚流滿面,但很多時刻,咬著牙,也走了很長的路……



《人間世》:在醫院閱讀社會,進行一場理性的生死問答



“生命以痛吻我,我卻報之以歌。”

這是寫在《人間世》第二季海報中的一句話,也是鏡頭記錄的主角們在面對死亡和告別時的寫照。


《人間世》:在醫院閱讀社會,進行一場理性的生死問答

▲患骨腫瘤需要截肢,勇敢直面病痛的孩子



《人間世》:在醫院閱讀社會,進行一場理性的生死問答

▲為患塵肺病兒子做肺移植手術而四處借錢、奔波的老父親


《人間世》:在醫院閱讀社會,進行一場理性的生死問答

▲湊了60萬元給父親治病,卻無力迴天

在《人間世》總負責人周全看來,《人間世》不僅僅是一部醫療紀錄片,同時還通過醫療故事講述中國人的情感關係和處世之道。2014年,周全在上海電視臺擔任評論部副主任,分管深度報道組。這個報道組沒有日常報道的任務,臺領導對他們的要求是:在1-2年的時間裡做出有影響力的作品。

《人間世》:在醫院閱讀社會,進行一場理性的生死問答

“在中國人的概念裡,都喜歡‘妙手回春’、‘華佗再世’等報喜不報憂的情況。”周全說,但大家通過在醫院蹲點發現,死亡、無奈才是真實的一面。為了糾正公眾對醫院和醫生的刻板印象,大家最終決定將鏡頭聚焦在醫院。

2014年底,攝製組成員陸續進組。大家花了8個月的時間在醫院體驗生活,跟著醫生上班、下班。大家參照醫學規範化培訓生的要求,在醫院跟著醫生學習,瞭解手術室的規範操作要求,熟悉手術的全過程。大家還為拍攝器材定製了“防菌服”,每次拍攝都要經過嚴格的消毒,由此把對手術的影響減到最低。

《人間世》:在醫院閱讀社會,進行一場理性的生死問答


今年36歲的秦博是《人間世》第一季首席編導、第二季總導演。在醫院長達8個月的體驗過程中,有一次,一位年長的病人因患肉質瘤需要截肢,當醫生拿線鋸鋸掉病人的右腿,把卸下來的右腿遞到主刀醫生旁邊時,這條腿從秦博的眼前明晃晃地劃過,儘管事先已有心理準備,秦博還是一下就“懵了”……

《人間世》:在醫院閱讀社會,進行一場理性的生死問答

全程陪伴病人,跟他們交朋友結束8個月的體驗之後,拍攝工作正式開始。如何取得被拍攝者的信任,讓他們同意拍攝,成了關鍵。

在拍攝前,節目組會跟所有的被拍攝者簽訂一份肖像權拍攝同意書。

“但信任光靠簽訂協議是遠遠不夠的,要跟患者交心,而不是簡單、盲目地勸慰,有時勸得越多反而適得其反。”周全說。


《人間世》:在醫院閱讀社會,進行一場理性的生死問答

大家採取了一種最“笨”又最有效的方法:陪伴。攝製組全程陪伴患者,跟他們一起經歷喜悅、悲傷,就像朋友一樣。

範士廣今年34歲,是第一季的編導、第二季的製片人和總導演。在第二季中,他拍攝一名患了乳腺癌晚期的媽媽,攝製組陪同她去了山西老家、香港,甚至美國,前後達七個多月。


《人間世》:在醫院閱讀社會,進行一場理性的生死問答

“這裡面,既有我們的職業責任感,也有生命敬畏感。”周全告訴拍攝組,“別人拿命給我們拍,我們要對得起他們的每一分鐘。”也正是這種出自真心的陪伴,讓患者願意交心,從而同意拍攝。《人間世》的每一集拍攝,都會陪同病人走完治療的整個過程,常常是大半年,甚至一年。


《人間世》:在醫院閱讀社會,進行一場理性的生死問答


攝製組會定期向秦博提交工作賬單。秦博發現,每個攝製組都買過花圈,攝製人員代表節目組悼念已經故去的病人。攝製組的真心換來了病人和家屬的真心。

《人間世》:在醫院閱讀社會,進行一場理性的生死問答


在第二季第三集《呼吸》中,一名患者兒子廖延龍把車賣了,湊了60萬元,給被塵肺病折磨了20年的父親廖連和做肺移植手術。然而,廖連和還是沒有熬過術後感染,溘然離世。範士廣回憶說,後來攝製組跟隨這家人回到安徽老家,忙完廖連和的後事,其妻子拉著攝製組成員的手,關切地問他們:“你們住哪?吃得好嗎?”攝製組的同事們感動的熱淚盈眶,大家依偎在一起哭成了一片……

600分鐘的素材,才選出1分鐘成片。

2016年6月11日,《人間世》第一季在上海電視臺新聞綜合頻道首播,共十集。播出後,口碑爆棚,引起熱議,豆瓣評分高達9.6。


《人間世》:在醫院閱讀社會,進行一場理性的生死問答


2017年4月,第二季拍攝啟動。第二季拍攝了一年,那一年,攝製組兵分九路,各自選好醫院和科室,然後在醫院旁邊的賓館住下。跟第一季拍攝時一樣,醫生上班,他們上班;醫生下班,他們選片。最終一共拍攝了300T的素材,大家計算了一下,差不多600分鐘的素材,能選出1分鐘的成片。2019年1月1日起,第二季在東方衛視首播。第二季延續了第一季的口碑,豆瓣評分高達9.5分。


周全稱,《人間世》第一季主要呈現醫患關係,第二季則從醫患關係中抽離了出來,把醫院、醫療、疾病放在整個社會的大背景下進行探討。他認為,《人間世》不僅僅是一部醫療紀錄片,同時還通過醫療故事講述中國人的情感關係和處世之道。


《人間世》:在醫院閱讀社會,進行一場理性的生死問答

第二季第一集《煙花》記錄了患骨腫瘤的孩子們,這種病的發病率約為百萬分之二,算得上“罕見”。憧憬著能夠早日迴歸校園的11歲安仔為此截掉了整條左臂。在生命快走到盡頭時,他對媽媽說:“我真的已經是極限了。”煙花絢爛多姿,卻稍縱即逝。12歲的萌萌說:“只要你張開雙手、伸出五指,恭喜你,你給自己放了一個煙花,一次可以放兩個喲。”她的笑容像煙花一樣燦爛。“每個生命無論長短,都有像煙花般絢爛的時刻。”

《人間世》:在醫院閱讀社會,進行一場理性的生死問答


在第二季第三集《呼吸》中,為了給患塵肺病的兒子戴向群做肺移植手術,66歲戴照章在村子裡挨家挨戶地借錢,四處奔波,讓人十分動容。很多觀眾看完留言:“回去要好好抱抱父親。”


《人間世》:在醫院閱讀社會,進行一場理性的生死問答

《人間世》記錄了很多悲愴的故事。但這不是“賣慘”,而是呈現悲傷背後的一種力量,可以讓很多人看到、感受到的力量,從而鼓勵更多的人更加積極地面對人生。

《人間世》:在醫院閱讀社會,進行一場理性的生死問答


回憶起這幾年拍攝《人間世》的經歷,最讓範士廣觸動的,是一名兒科醫生和一名患病孩子的對話。在兒童重症監護室,每天都有搶救、哭喊,甚至隔幾天就有孩子離世。一名10歲小女孩經常目睹這樣的場景,心裡十分害怕,她想逃離。有一天,她拉著醫生的衣角說:

“我就是疼死,也不想在這裡呆了。”醫生抱起小女孩,緩緩地跟她說:“阿姨跟你講個故事吧。每到冬天,很多葉子都會落下,這很正常。但你要相信,你一定是不會落下的那片葉子。”這個場景讓範士廣內心感覺十分溫暖。拍攝完成後,在一個寒冬的深夜,範士廣在辦公室回看這一段素材時,忍不住落淚。


《人間世》:在醫院閱讀社會,進行一場理性的生死問答


我們不是要講宏大的敘事,深刻的道理。這個世界是溫暖的,我們要拍的是人之常情,這些隱藏在生活中的美好細節,才是真正打動人的。


範士廣原本以為:自己在醫院天天接觸生離死別,會看透生死。但是做完片子,他有了截然不同的想法:“不是看透生死,而是更害怕生死”。他時刻提醒自己,“要珍惜當下,珍惜眼前人,把自己的生活過好,並且誠實地對待自己和周圍人”。


《人間世》:在醫院閱讀社會,進行一場理性的生死問答

周全則越來越體會到:“人的一生是一個過程,把這個過程過好,而不是衝著美好的結局。”


生死之外,並不都是小事,那是我們每天都要面對的生活。而觀察生死,卻能看出人生和社會的方方面面。也許在日常的奔波中,我們並沒有時間想那麼多,但一部優秀的作品,卻能提醒人們注意那些被忽略的事物,思考那些被遮蔽的問題。

有時間看一看《人間世》吧,淚水之外,還會有更多有益的收穫。

《人間世》:在醫院閱讀社會,進行一場理性的生死問答

文章素材來源 南都採編指揮中心【責任編輯 海面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