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世》:在医院阅读社会,进行一场理性的生死问答

作家史铁生在《病隙碎笔》中有这样一句话:“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


如果你看过纪录片《人间世》,将会对这句话有更深切的感受。


《人间世》:在医院阅读社会,进行一场理性的生死问答


《人间世》第二季是由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和上海广播电视台联合策划制作的10集医疗新闻纪录片。该片以医院为拍摄原点,通过蹲点拍摄,记录了一个个发生在医疗行业的真实故事和人物。

该片于2019年1月1日起在东方卫视首播,1月2日起在上海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重播,目前已播出四集,分别为《烟花》、《生日》、《呼吸》、《命运交响曲》。

《人间世》

通过一个个具体而又细微的故事,用现实主义笔触展示中国人面对疾病时的态度;展示中国医生在面临重重困难时内心做出的选择;更重要的是,展示在疾病之外,那些人性之光和社会进步的力量;展示那些还不够完美,需要社会凝聚共识一起努力改变的地方。

这是《人间世》第二季在坚持新闻属性上做出的努力和突破。

生活可能没有想象的那么好,但也不会像想象的那么糟。人的脆弱和坚强,往往会超乎自己的想象,有时候,一句话就能泪流满面,但很多时刻,咬着牙,也走了很长的路……



《人间世》:在医院阅读社会,进行一场理性的生死问答



“生命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

这是写在《人间世》第二季海报中的一句话,也是镜头记录的主角们在面对死亡和告别时的写照。


《人间世》:在医院阅读社会,进行一场理性的生死问答

▲患骨肿瘤需要截肢,勇敢直面病痛的孩子



《人间世》:在医院阅读社会,进行一场理性的生死问答

▲为患尘肺病儿子做肺移植手术而四处借钱、奔波的老父亲


《人间世》:在医院阅读社会,进行一场理性的生死问答

▲凑了60万元给父亲治病,却无力回天

在《人间世》总负责人周全看来,《人间世》不仅仅是一部医疗纪录片,同时还通过医疗故事讲述中国人的情感关系和处世之道。2014年,周全在上海电视台担任评论部副主任,分管深度报道组。这个报道组没有日常报道的任务,台领导对他们的要求是:在1-2年的时间里做出有影响力的作品。

《人间世》:在医院阅读社会,进行一场理性的生死问答

“在中国人的概念里,都喜欢‘妙手回春’、‘华佗再世’等报喜不报忧的情况。”周全说,但大家通过在医院蹲点发现,死亡、无奈才是真实的一面。为了纠正公众对医院和医生的刻板印象,大家最终决定将镜头聚焦在医院。

2014年底,摄制组成员陆续进组。大家花了8个月的时间在医院体验生活,跟着医生上班、下班。大家参照医学规范化培训生的要求,在医院跟着医生学习,了解手术室的规范操作要求,熟悉手术的全过程。大家还为拍摄器材定制了“防菌服”,每次拍摄都要经过严格的消毒,由此把对手术的影响减到最低。

《人间世》:在医院阅读社会,进行一场理性的生死问答


今年36岁的秦博是《人间世》第一季首席编导、第二季总导演。在医院长达8个月的体验过程中,有一次,一位年长的病人因患肉质瘤需要截肢,当医生拿线锯锯掉病人的右腿,把卸下来的右腿递到主刀医生旁边时,这条腿从秦博的眼前明晃晃地划过,尽管事先已有心理准备,秦博还是一下就“懵了”……

《人间世》:在医院阅读社会,进行一场理性的生死问答

全程陪伴病人,跟他们交朋友结束8个月的体验之后,拍摄工作正式开始。如何取得被拍摄者的信任,让他们同意拍摄,成了关键。

在拍摄前,节目组会跟所有的被拍摄者签订一份肖像权拍摄同意书。

“但信任光靠签订协议是远远不够的,要跟患者交心,而不是简单、盲目地劝慰,有时劝得越多反而适得其反。”周全说。


《人间世》:在医院阅读社会,进行一场理性的生死问答

大家采取了一种最“笨”又最有效的方法:陪伴。摄制组全程陪伴患者,跟他们一起经历喜悦、悲伤,就像朋友一样。

范士广今年34岁,是第一季的编导、第二季的制片人和总导演。在第二季中,他拍摄一名患了乳腺癌晚期的妈妈,摄制组陪同她去了山西老家、香港,甚至美国,前后达七个多月。


《人间世》:在医院阅读社会,进行一场理性的生死问答

“这里面,既有我们的职业责任感,也有生命敬畏感。”周全告诉拍摄组,“别人拿命给我们拍,我们要对得起他们的每一分钟。”也正是这种出自真心的陪伴,让患者愿意交心,从而同意拍摄。《人间世》的每一集拍摄,都会陪同病人走完治疗的整个过程,常常是大半年,甚至一年。


《人间世》:在医院阅读社会,进行一场理性的生死问答


摄制组会定期向秦博提交工作账单。秦博发现,每个摄制组都买过花圈,摄制人员代表节目组悼念已经故去的病人。摄制组的真心换来了病人和家属的真心。

《人间世》:在医院阅读社会,进行一场理性的生死问答


在第二季第三集《呼吸》中,一名患者儿子廖延龙把车卖了,凑了60万元,给被尘肺病折磨了20年的父亲廖连和做肺移植手术。然而,廖连和还是没有熬过术后感染,溘然离世。范士广回忆说,后来摄制组跟随这家人回到安徽老家,忙完廖连和的后事,其妻子拉着摄制组成员的手,关切地问他们:“你们住哪?吃得好吗?”摄制组的同事们感动的热泪盈眶,大家依偎在一起哭成了一片……

600分钟的素材,才选出1分钟成片。

2016年6月11日,《人间世》第一季在上海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首播,共十集。播出后,口碑爆棚,引起热议,豆瓣评分高达9.6。


《人间世》:在医院阅读社会,进行一场理性的生死问答


2017年4月,第二季拍摄启动。第二季拍摄了一年,那一年,摄制组兵分九路,各自选好医院和科室,然后在医院旁边的宾馆住下。跟第一季拍摄时一样,医生上班,他们上班;医生下班,他们选片。最终一共拍摄了300T的素材,大家计算了一下,差不多600分钟的素材,能选出1分钟的成片。2019年1月1日起,第二季在东方卫视首播。第二季延续了第一季的口碑,豆瓣评分高达9.5分。


周全称,《人间世》第一季主要呈现医患关系,第二季则从医患关系中抽离了出来,把医院、医疗、疾病放在整个社会的大背景下进行探讨。他认为,《人间世》不仅仅是一部医疗纪录片,同时还通过医疗故事讲述中国人的情感关系和处世之道。


《人间世》:在医院阅读社会,进行一场理性的生死问答

第二季第一集《烟花》记录了患骨肿瘤的孩子们,这种病的发病率约为百万分之二,算得上“罕见”。憧憬着能够早日回归校园的11岁安仔为此截掉了整条左臂。在生命快走到尽头时,他对妈妈说:“我真的已经是极限了。”烟花绚烂多姿,却稍纵即逝。12岁的萌萌说:“只要你张开双手、伸出五指,恭喜你,你给自己放了一个烟花,一次可以放两个哟。”她的笑容像烟花一样灿烂。“每个生命无论长短,都有像烟花般绚烂的时刻。”

《人间世》:在医院阅读社会,进行一场理性的生死问答


在第二季第三集《呼吸》中,为了给患尘肺病的儿子戴向群做肺移植手术,66岁戴照章在村子里挨家挨户地借钱,四处奔波,让人十分动容。很多观众看完留言:“回去要好好抱抱父亲。”


《人间世》:在医院阅读社会,进行一场理性的生死问答

《人间世》记录了很多悲怆的故事。但这不是“卖惨”,而是呈现悲伤背后的一种力量,可以让很多人看到、感受到的力量,从而鼓励更多的人更加积极地面对人生。

《人间世》:在医院阅读社会,进行一场理性的生死问答


回忆起这几年拍摄《人间世》的经历,最让范士广触动的,是一名儿科医生和一名患病孩子的对话。在儿童重症监护室,每天都有抢救、哭喊,甚至隔几天就有孩子离世。一名10岁小女孩经常目睹这样的场景,心里十分害怕,她想逃离。有一天,她拉着医生的衣角说:

“我就是疼死,也不想在这里呆了。”医生抱起小女孩,缓缓地跟她说:“阿姨跟你讲个故事吧。每到冬天,很多叶子都会落下,这很正常。但你要相信,你一定是不会落下的那片叶子。”这个场景让范士广内心感觉十分温暖。拍摄完成后,在一个寒冬的深夜,范士广在办公室回看这一段素材时,忍不住落泪。


《人间世》:在医院阅读社会,进行一场理性的生死问答


我们不是要讲宏大的叙事,深刻的道理。这个世界是温暖的,我们要拍的是人之常情,这些隐藏在生活中的美好细节,才是真正打动人的。


范士广原本以为:自己在医院天天接触生离死别,会看透生死。但是做完片子,他有了截然不同的想法:“不是看透生死,而是更害怕生死”。他时刻提醒自己,“要珍惜当下,珍惜眼前人,把自己的生活过好,并且诚实地对待自己和周围人”。


《人间世》:在医院阅读社会,进行一场理性的生死问答

周全则越来越体会到:“人的一生是一个过程,把这个过程过好,而不是冲着美好的结局。”


生死之外,并不都是小事,那是我们每天都要面对的生活。而观察生死,却能看出人生和社会的方方面面。也许在日常的奔波中,我们并没有时间想那么多,但一部优秀的作品,却能提醒人们注意那些被忽略的事物,思考那些被遮蔽的问题。

有时间看一看《人间世》吧,泪水之外,还会有更多有益的收获。

《人间世》:在医院阅读社会,进行一场理性的生死问答

文章素材来源 南都采编指挥中心【责任编辑 海面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