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路》:我们所说的阶级突破,究竟是突破什么?

《出路》:我们所说的阶级突破,究竟是突破什么?

马百娟和她的怀孕的朋友

破旧的墙边,站着三个20岁上下的姑娘,其中一位就是我们今天的女主角马百娟。这一年,她16岁,前不久刚刚嫁给了自己的表哥。身边两个和她年纪相仿的姑娘们都挺着大肚子,女孩儿们正在讨论着属于自己的“人生大事”和家长里短。

这个画面来自于前不久刚刚看完的国内纪录片《出路》。这部纪录片被称为是中国的“人生七年”,由郑琼导演执导,花费六年时间跟踪拍摄完成。

纪录片并不是国内主流的影视宣传形式,但就像导演郑琼所相信的,她说:“顾兹曼提到过,一个国家没有纪录片就好像一个家庭没有相册。”

而这部纪录片,通过来自不同阶层的三个孩子的命运,也向我们展示了三个主人公各自的梦想和生活现实的残酷碰撞。

《出路》:我们所说的阶级突破,究竟是突破什么?

纪录片《出路》

影片通过三段人物故事,展现了一个社会不同阶层的大融合。我们可以在这里看到来自不同阶级的人,他们的生活和挣扎。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来自甘肃贫困山区的女孩马百娟。拍摄初期,导演找到这个女孩,她穿着不合身的,陈旧的衣服,脸晒得红扑扑的,羞怯地看着她。郑琼导演问她,你有什么梦想?

女孩说:“我要去北京上大学,一个月赚1000元,努力工作,回报父母。”这也许就是很多穷苦人家的孩子唯一能够想到的一条出路。

第二位主人公是城镇小青年,高考复读生徐佳。拍摄该片时,正是他第三次复读的时候。他唯一的目标就是考上好的大学,来完成去世父亲的遗愿。即使因为巨大的压力,有时候大脑出现一片空白,手脚冰冷,他也只能埋头继续。

《出路》:我们所说的阶级突破,究竟是突破什么?

徐佳在高考期间极其紧张

袁晗寒,来自北京的一个文艺女青年,17岁从美院附中辍学,开过咖啡馆,自己画画,迷茫地追寻着自己的艺术之路。

寒门再难出贵子。

有些人一出生就在罗马,而有些人努力奋斗一辈子也到达不了。

是这样吗?

黄磊曾说过一句话,凡是赢在起跑线上的,都是短跑;人生是场马拉松,这世上从来没有一场马拉松,是在起跑线上赢的。

所有没有伞的孩子,只能更努力地奔跑。

《出路》跨时6年,通过在这6年间小主人公的人生际遇转变,也一直向观众们传达着一个讯息,它并不是一个揭示社会不公平,阶级壁垒无法跨越的片子。而是在和我们讲述,很多我们看不到的东西无时无刻不在捆绑着我们,你想要打破阶层,究竟应该怎么做?

01读书也许仍是我们能想到的改变出路的最优解

《出路》这部纪录片中,有两个孩子是来自于较为底层的社会环境,而他们想要改变命运的唯一方式就是读书。

片中马百娟的梦想就是考到北京的大学去,在大城市里,赚薪水来养家糊口。所以即使承担着家里繁重的家务劳作,每天放学还要割草,放牛,喂猪等等,她也还是把课文念了一遍又一遍,认真仔细。

《出路》:我们所说的阶级突破,究竟是突破什么?

马百娟想要读书考北京的大学

更为典型的例子还要属片中的高考复读生徐佳。坚持三年不断复读,对于一个正常人来说,都是莫大的精神摧残和心理压力。顶着父亲的遗愿和母亲的期许,他也只能在读书这条路上一条路走到黑。索性最后他考上了相对满意的大学,和许多同学一样,毕业,找一份工作,赚钱养家。

由此可见,读书仍旧是广大群众内心认定改变命运的一种途径。

每年一到高考季,学子和家长都变得异常紧张,仿佛过了高考这一个门槛就能“鲤鱼跃龙门”,化身成人中龙凤。就去年教育部组织统计2018年全国高考报名考生人数达到975万人,比去年增加35万人。高考竞争的激烈程度也可见一斑,竞争越激烈,大家投入的心血也就越多。

《出路》:我们所说的阶级突破,究竟是突破什么?

高考陪读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因高考陪读催生的一系列陪读家长打工行业。白天家长们在拥挤的小作坊整日劳作,一天赚几十元,只为了能够陪在孩子身边,陪伴他们念书考试。虽然有很多人并不认同这样的做法,但是家长们都认为忍这一时,换来一生命运的转变,值得!

读书做为一个尚未完全闭合的上升通道,即使竞争极其激烈,但也同样变成了大众人们心中的救命稻草。即使在我们知道上层阶级的人,他们拥有更好的教育资源,学习环境和就业机会,读书也许仍旧是我们能想到的最好的改变出路的方式。

02 赚更多的钱是不是阶级突围的工具?

几年以后,当导演郑琼再一次看到马百娟时,她没有料到会有这么大的变化。

这时的马百娟不再是过去12岁时那个懵懂,一心念书,走出大山的小女孩。她变成了一个大姑娘,不仅是身形上的,也是心理上的。

片中,因为马百娟的哥哥身体不适,家里劳动力锐减,不得不让马百娟辍学去找工作。仅仅15岁的马百娟,只有几年的小学学历,她来到附近的乡镇祈求一份工作,但是没有人愿意收留她。

即使是想早点赚钱补贴家用,但是小小年纪的他们又能做些什么?至少在我们的认知里,录用未成年人打工就是违法的,滥用童工是不被允许的。但在社会底层生活的人们,他们总是期望更快,更早地赚钱来企图过得比身边的人好。

例如,几年前爆出的这则杀鱼弟的新闻。一个十岁的男孩子,从小跟着父母在集市卖鱼赚钱。这个年纪本该接受教育,但由于父母的无知愚昧,小小年纪的小孟已经练就了一身熟练的杀鱼功夫。惊讶的网友们把“杀鱼弟”推上热搜,也让父母看到了赚钱改变生活的曙光。即使通过热心网友的帮助,小孟可以回到学校,但为了让“杀鱼弟”的事业屹立不倒,父亲还是把小孟带回了集市继续帮他们杀鱼,赚钱,养家。

《出路》:我们所说的阶级突破,究竟是突破什么?

杀鱼弟和家人一起劳作赚钱

诚然,在更高阶层生活的人们是拥有更多的资源和财产,但是仅仅靠短视的打工赚钱,是无法改变自己的生活环境和社会基础的。剥夺孩子自由,学习,正常成长的时光,让他们用这些时间来换有限的金钱,是很多父母犯的错误,而这也将影响孩子的一生。

英国BBC在更早的时候拍过一部同样题材的纪录片《人生七年》(7 up),这部影片从开拍到最后完成历时有49年,每7年一集,2005年英国第四台将该系列纳入最伟大的50部纪录片名单中。在这部影片中,导演记录了14位来自不同阶层的七岁孩子,他们一生中的境遇和变化,从这部影片中我们能更直观地观察到,不同阶层的孩子想要打破阶级牢笼的重重困难。

在底层家庭还为收入和经济发愁的时候,那些顶层家庭的孩子已经开始接受新式教育,读金融时报,各类文艺学习和熏陶,有着远大的梦想,相反,贫困的孩子们连大学是什么都不知道。

《出路》:我们所说的阶级突破,究竟是突破什么?

小小年纪接受优良教育的富贵组

最后的结局当然是富贵组开拓人生领域走向人生巅峰,而贫穷组依然过着漂泊不定的生活。

但庆幸的是,在观看的过程中, 我发现有一位小朋友突破了自己的阶级生活,找到了自己的出路。在英国农村出生长大的尼克在第一次接受参访时,根本不敢看镜头,把头埋在双腿中间,可以说是姿态非常低,也非常羞涩的一个男孩子。但尼克非常喜欢物理,通过自己的努力,居然闯进了牛津大学的物理系。再一次拍摄时,尼克也显出与此前完全不同的成熟大方,自信满满。

《出路》:我们所说的阶级突破,究竟是突破什么?

害羞的尼克

虽然阶级突围很难,但是从尼克的身上,我们必须窥探到一些人生进阶的秘密和方法。希望我们能够找到阶级突围真正要打破的那些东西:

第一,打破社会世俗的枷锁

在《出路》这部纪录片的结尾部分,马百娟的父亲说过这样一句话,他说:“我的想法是女娃娃就是别人家的,她打工,不打工,都没有什么关系,她的工作就是照顾好老公。”

一家人乃至身边的所有人都在给马百娟灌输这样一个思维,让她自己也相信了一个女孩子的命运就是如此。她的人生就是嫁人,生子,然后相夫教子。

《出路》:我们所说的阶级突破,究竟是突破什么?

马爸爸认为女娃娃不需要读书

而复读生徐佳,虽然成功念了大学,找到了工作。但他的人生也一天都没有为自己活过。高考前,他为了死去的父亲和殷切盼望他成才的母亲而活;毕业后,他为了身边的女朋友,急急忙忙让自己找一份平平无奇的工作安定下来。

社会,环境的巨大枷锁,让我们无所适从。他们不敢想离自己遥不可及的梦想,哪怕只是走出山沟去城市上学,哪怕只是说一件自己想要做的事情。

而在人生七年中的尼克,他却做到了去摘天上的星星。一个贫困人家的孩子想要学物理学,也许在很多家庭看来都是不切实际的梦想。他们更应该去念金融,做股票交易员,医生等等这些有社会声望又可以赚钱的科目。

但是勇于打破世俗枷锁,追求自己喜爱的事物,让尼克成功翻转了自己的命运,也让他在物理学这条自己喜爱的路上奋斗耕耘出自己的果实。

第二,打破思维限制

原腾讯副总裁吴军博士在他的《见识》中提到过,

格拉德威尔认为,第三个影响个人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家庭和生活环境。好的环境有利于人在身体和心智上的成长,能够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激发他们的潜力。我一向反对在教育孩子时拿什么起跑线来说事,因为教育是一辈子的事。但是如果一定要说有什么起跑线的话,父母的见识就是起跑线。

当我们年幼的时候,一直是父母在灌输给我们思维和见识。而一个见识短浅的父母和家庭教育足以折断孩子的翅膀。就像前文中的马百娟和杀鱼弟,正因为父母觉得读书无用,就让他们失去学习和改变命运的机会,何其悲哀和不幸。

例如,同样作为农村出来,通过打破思维限制,改变命运的人之一,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在采访中,俞敏洪曾多次提到这要感谢他的母亲。他的母亲坚信自己的儿子能够成才,想尽各种办法,去求得各种学习资源,母亲的艰辛付出和不放弃的精神感染了俞敏洪,经过一年多玩命的学习,也终于让俞敏洪考进了北大。

《出路》:我们所说的阶级突破,究竟是突破什么?

改变命运的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

有的人可能会说,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思维,但是父母的思维我们无法改变,无法挑选父母的我们,就无法打破思维壁垒。

这虽然是事实,但并不是说我们什么都不能做。

吴军博士也说,想要让自己走得更远,就先得让自己的父母成熟起来。父母有意无意地传输他们的旧时代的思维,我们就要让他们和我们一起来学习,吸收新时代的思维。

因为只有一个不断进步的父母才能了解新世界对人才的需要,才能知道如何去理解和培养自己的孩子。这并不容易做到,但却是我们需要花力气去做到的。

《出路》:我们所说的阶级突破,究竟是突破什么?

阶级必然存在,正如梭罗所说:一个阶级的奢侈全靠另一个阶级的贫苦来维持。

司汤达也认为,社会好像一根竹竿,分成若干节。一个人的伟大事业,就是爬上比他自己的阶级更高的阶级去,而上面那个阶级则利用一切力量阻止他爬上去。

正因为如此,我们才需要突破限制,改变自己的思维,打破更高阶层的神话和谎言,用自己内心真正的渴求来塑造人生之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