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陽根本不是所謂“帝鄉”!

南陽市在宣傳中經常稱自已是東漢開國皇帝劉秀的老家,是所謂“帝鄉”。真的是這樣嗎?

其實,所謂“南陽是帝鄉”只不過是偷樑換柱似的胡解古文而已。

南陽根本不是所謂“帝鄉”!

  • 最早關於“帝鄉”的說法出自《後漢書•朱景王杜馬劉傅堅馬列傳》記載:“河南帝城,多近臣,南陽帝鄉,多近親,田宅逾制,不可為準。 “

這裡首次出現“南陽帝鄉”的說法,南陽市把它理解為“南陽是帝鄉”,並以此做為證據大肆宣傳。可是他們忘了,在“南陽帝鄉”之前,還有“河南帝城”與之對仗。眾所周知,東漢開國皇帝劉秀定都雒陽,所謂的“帝城”只能是雒陽城,決不會是河南城。

  • 《後漢書•郡國志》開篇就記載:“河南尹秦三川郡,高帝更名。世祖都雒陽,建武十五年改曰河南尹。二十一城……”

由此可知,這裡所謂的“河南”是指“河南尹”,這裡的“帝城”是指河南尹下轄二十一城之一的首都雒陽。“河南帝城”意即“河南的帝城”或“位於河南的帝城”之意。而絕不能理解為“河南尹是帝城”或“河南城是帝城”,如果這樣理解就明顯與事實不符了。

那麼回到“南陽帝鄉”。同理可知,與“河南帝城”對應的“南陽帝鄉”的正確理解也應該是“南陽的帝鄉”或“位於南陽的帝鄉”之意,絕不是指“南陽是帝鄉”!

可見,“南陽是帝鄉”的說法顯然歪曲了古文。

南陽根本不是所謂“帝鄉”!

那麼,東漢“帝鄉”到底在哪裡呢?

東漢帝鄉就是開國皇帝劉秀的家鄉蔡陽舂陵,《後漢書》中對此有準確的記載。

  • 《後漢書•光武帝紀》記載:“世祖光武皇帝諱秀,字文叔,南陽蔡陽人。”

劉秀是南陽郡蔡陽縣人。那麼“南陽帝鄉”顯然只能在南陽郡蔡陽縣了。

  • 《後漢書•光武帝紀》還記載:“十一月,有星孛於張。光武遂將賓客還舂陵。時伯升已會眾起兵。初,諸家子弟恐懼,皆亡逃自匿,曰“伯升殺我”。

這則記載表明,“帝鄉”更具體地點是蔡陽縣的舂陵鄉。劉秀回舂陵時,他大哥已在舂陵起兵造反,而且劉家各族子弟也在舂陵。所謂“南陽帝鄉,多近親”顯然是指舂陵鄉的“諸家子弟”了。

  • 《後漢書•光武帝紀》記載:“後望氣者蘇伯阿為王莽使至南陽,遙望見舂陵郭,昔曰:氣佳哉!鬱鬱蔥蔥然。”及始起兵還舂陵,遠望舍南,火光赫然屬天,有頃不見。初,道士西門君惠、李守等亦云劉秀當為天子。其王者受命,信有符乎?不然,何以能乘時龍而御天哉!”

這則對舂陵鄉受劉秀天子之氣影響,天降異象的描寫,也充分證明劉秀家鄉舂陵即是“帝鄉”。

  • 《後漢書•光武帝紀》還記載:“三年……冬十月壬申,(劉秀)幸舂陵,祠園廟,因置酒舊宅,大會故人父老。”

劉秀登基後到舂陵祭祀祖廟陵園,在故居宴請故人,都是舂陵為劉秀家鄉“帝鄉”的明證。

  • 《後漢書•光武帝紀》記載:“六年春正月丙辰,改舂陵鄉為章陵縣。”

劉秀將家鄉即 “帝鄉”舂陵鄉升格為章陵縣。

  • 《後漢書•光武帝紀》記載:“十七年……冬十月……甲申,(劉秀)幸章陵。修園廟,祠舊宅,觀田廬,置酒作樂,賞賜……乃悉為舂陵宗室起祠堂。”

這裡記載劉秀到升格為章陵縣的“帝鄉”修繕祖廟陵園,紀念自家老房子。還為在舂陵的劉秀宗室建造祠堂。再次證明所謂“南陽帝鄉,多近親”是指在南陽郡章陵縣的劉家宗室。

  • 《後漢書•明帝紀》記載:“三年……冬十月……甲子,(漢明帝)車駕從皇太后幸章陵,觀舊廬。”

漢明帝和他的母親太后陰麗華一同回“帝鄉”章陵,參觀曾經居住過故居。

  • 《後漢書•明帝紀》記載:“十年……閏月甲午,(漢明帝)南巡狩,幸南陽,祠章陵。日北至,又祠舊宅。”

數年後漢明帝再次回“帝鄉”祭祀先祖和祖宅。

  • 《後漢書•章帝紀》記載:“元和元年……九月乙未,東平王忠薨。辛丑,(漢章帝)幸章陵,祠舊宅園廟,見宗室故人,賞賜各有差。”

劉秀的孫子漢章帝也來到“帝鄉”章陵祭祀祖廟、陵園和故居。並賞賜宗室故人。這裡又一次點明“南陽帝鄉,多近親”即指在“帝鄉”南陽郡章陵縣的“宗室故人”。

  • 《後漢書•和殤帝紀》記載:“十五年……冬十月戊申,(漢和帝)幸章陵,祠舊宅。癸丑,祠園廟,會宗室於舊廬,勞賜作樂。”

劉秀的曾孫漢和帝也到“帝鄉”章陵祭祀,並在故居會見“帝鄉”宗室。

  • 《後漢書•安帝紀》記載:“四年……三月……辛酉,(漢安帝)令大將軍耿寶行太尉事。祠章陵園廟。”

劉秀的玄孫漢安帝也到“帝鄉”祭祀祖廟和陵園。

  • 《後漢書•恆帝紀》記載:“七年……冬十月壬寅,南巡狩。庚申,(漢恆帝)幸章陵,祠舊宅,遂有事於園廟,賜守令以下各有差。”

東漢第十位皇帝漢恆帝也到過“帝鄉”章陵祭祀祖廟、陵園和故居。


以上記載都清晰表明,劉秀家鄉在蔡陽縣舂陵鄉,後升格為章陵縣。“南陽帝鄉”自然只能是指劉秀的家鄉,即在南陽郡的章陵(原名舂陵)縣。

劉秀和皇后陰麗華,及其後世多位漢代皇帝都曾到章陵祭祀祖廟、陵園,並在故居會見、宴請章陵的皇家宗室。所以,《後漢書》所記載的“南陽帝鄉,多近親”指的分明就是“南陽郡的章陵縣多皇室近親”之義。

不論是蔡陽縣舂陵鄉,還是舂陵鄉從蔡陽縣分出來後升格的章陵縣,都在今天的湖北襄陽棗陽市。因此,今天如果要宣傳帝鄉的話,只有棗陽配稱為“帝鄉”。

南陽根本不是所謂“帝鄉”!

綜上可知,所謂“帝鄉”在東漢是指章陵縣,在今天則屬於襄陽棗陽市。“帝鄉”從來都沒有指過南陽!把《後漢書》中“南陽帝鄉”解釋為“南陽是帝鄉”,就好比把“河南鄭州”解釋成“河南是鄭州”,“江西瓷都”解釋為“江西是瓷都”一樣荒謬可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