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州驕傲 滕州歷史名人(十八)

 張仁奎(1865-1944),字錦湖、鏡湖,祖洪洞縣,祖上遷居山東滕縣城頭鄉東荒溝村,高祖張廷獻再遷居滕縣山亭鄉張山灣村。中華民國軍事將領,上海青幫大字輩人物。

清同治四年(1865)農曆十一月二十五日生。父張海蘭,弟兄三人,仁奎排行老大。自幼家貧,為人放牛,稍長便到沈莊村沈姓地主家當長工。少時跟其表叔習武,練就一身武功,其武器為鍘草刀,人稱“張大鍘刀”。

光緒十五年(1889),滕縣開科考武秀才,張仁奎力挫眾人,獲第一名,後在家鄉開設武館授徒,頗有名氣。

光緒二十四年(1898),加入“義和團”。義和團在山東滕縣的主事人叫馬風山,屬青幫第二十代“禮”字輩,收徒眾多。馬風山欣賞張仁奎英武善戰,將其收為弟子,排二十一代“大”字輩。

光緒二十六年(1900),八國聯軍進攻北京,慈禧和光緒避難西安,馬風山率張仁奎等徒眾護送。不久,清政府轉過頭來鎮壓義和團,馬風山遇害。張仁奎逃到揚州,跟師兄徐寶山販鹽0,成為徐寶山的心腹。6月,徐寶山被清政府招安,駐防揚州,張仁奎率部守鎮江,並秘密加入同盟會。

宣統三年(1911)10月,辛亥革命爆發。11月,徐寶山宣佈反正,張仁奎當時任旅長。不久,揚州革命黨組織“江浙聯軍”,協調民軍進攻南京。12月2日,奉江浙聯軍總司令部電令,張仁奎部攻佔浦口,並於津浦路葛塘集地區截擊張勳撤退。南京光復後,遵照孫中山北伐命令,張仁奎部赴宿遷、窯灣進攻張勳部。

民國元年(1912)1月1日,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宣佈中華民國成立,徐寶山“反正”有功,部隊被擴編成“國民革命軍第二軍”,徐寶山任軍長,張仁奎被提拔為第七十七混成旅旅長。12月26日,張仁奎和徐寶山的弟弟徐寶珍同時獲授陸軍少將銜。

1913年4月,孫中山與袁世凱決裂。5月,徐寶山被革命黨人炸死,徐寶珍繼任第二軍軍長。同月30日,該軍改編為江蘇陸軍第四師,徐寶珍為師長,張仁奎任第二十四旅旅長。7月,二次革命爆發,張仁奎隨徐寶珍參與鎮壓江蘇的討袁軍。11月,蘇皖宣撫使馮國璋奉令裁撤徐寶珍師,改編為第七十五、七十六混成旅,張仁奎任第七十六混成旅旅長。

1914年2月,革命黨人同洪門九龍會策劃在蘇皖組織反袁起事。張仁奎派密探打入九龍會,獲知起義消息。革命黨人被張仁奎部駐軍捕獲,起事失敗。7月,張仁奎人等隨江蘇都督馮國璋赴北京覲見大總統袁世凱,正式歸入北洋系。

1915年,袁世凱稱帝。12月3日,張仁奎等將領共70多人被封為三等男爵,又加授輕車都尉世職(次年廢止)。袁世凱逝世後,江蘇成為直系勢力範圍,張仁奎乃成直系成員。

1917年8月14日,通海鎮守使管雲臣調離,張仁奎奉命率第七十六混成旅駐南通,併兼署通海鎮守使。次年2月實授鎮守使。連續在南通駐紮十年,同張謇關係密切。

1918年秋,張仁奎和蘇軍將領共同附合直系吳佩孚,反對皖系段祺瑞的“武力統一”,反對安福國會選出的徐世昌就任大總統。直皖戰爭期間,支持吳佩孚同皖系戰鬥。

1923年11月14日,張仁奎獲授將軍府傑威將軍。

1925年10月5日,孫傳芳率浙軍分為五路進攻奉軍。17日,張仁奎等21位將領推吳佩孚任討賊聯軍總司令。27日,孫傳芳任命張仁奎為第十軍司令。11月7日,張仁奎、鄭俊彥等部擊敗奉軍,攻克徐州,張仁奎部回到通海。

1926年,孫傳芳部整編為14個師4個獨立旅,張仁奎任南通鎮守使兼獨立旅旅長,但其手下部隊多被孫傳芳調走。後孫傳芳部不斷失敗,龜縮於江蘇。

1927年,北伐軍佔領南通後張仁奎結束軍職。當年秋,遷居上海海格路範園(今上海華山路1220弄內)。

1931年,仁社創立,張仁奎為社長,並指定理事長、副理事長、常務理事,每年的會員大會在張仁奎的生日時召開,社址設在洛陽路(今延安中路)541號。入社條件規定,入社軍人必須為少校以上,官員必須有確定的官職,商人要有一定社會聲望。仁社的成員多為中國國民黨將領及上海工商界人士,包括蔣鼎文、朱紹良、陳銘樞、黃琪翔、楊虎、孫連仲、韋作民、董顯光、陳光甫、錢新之、黃金榮等。當時,其在全國擁有徒子徒孫三萬餘人,骨幹人員就有三四千人,滲透到民國各個行業,儼然成為民國教父。上海灘各幫會一旦與軍人政客發生矛盾,幾乎總是要找張仁奎出面調解擺平。

1932年9月,韓復榘同膠東的劉珍年發生武裝交火,張仁奎赴濟南從中勸和調停。

1934年5月,被推選為山東旅滬同鄉會會長,隨後以會長名義向上海市社會局呈請備案並獲批准。

1936年初,應蔣介石之託,張仁奎再度赴濟南,勸韓復榘放棄反對蔣介石,共同抗日。

1937年8月13日,日軍進犯上海,淞滬會戰打響,張仁奎發動弟子為抗戰出錢出力,捐獻軍用物資,並勸說徒弟以國家民族為重。11月,留守滬南的國民革命軍第55師以及某警察大隊退入上海法租界,被作為繳械華兵臨時獲得收容。此後,經張仁奎領導山東旅滬同鄉會以山東會館為中轉站,並經上海法租界警務處華員協助,這批士兵和警察轉赴溫州、蘇北等地,其中部分參加新四軍。

1943年,河南、河北、山西、山東發生大規模旱災。張仁奎、崔景三等人在山東會館成立魯省急賑委員會,將募捐所得寄給世界紅十字會濟南分會救濟災民。

1944年12月24日,張仁奎在上海逝世,享年79歲,由黃金榮總理治喪事宜。後安葬於虹橋公墓N區。

1945年4月29日,重慶國民政府在重慶召開悼念會,蔣介石、宋子文、孫科等人分別題寫“海岱碩望”、“耆年碩德”、“德音孔昭”等挽帳。10月24日,國民政府給張仁奎頒發褒揚令,稱其“早歷戎行,夙諳正誼,抗戰軍興,滯留淞滬,迭遭敵偽脅誘,節概凜然不為所屈……應予明令褒揚,用彰忠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