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壽險兩重天 利潤王虧損王相差46億

外资寿险两重天 利润王亏损王相差46亿

時代週報記者 李星郡 發自北京

隨著中國金融業加大對外開放力度,2018年下半年以來,外資險企進入中國的熱情進一步提高。從1992年第一家在中國設立分支機構的外資保險公司友邦保險算起,外資險企在中國市場上已耕耘27載。

隨著年報的陸續發佈,市場也得以窺見28家外資壽險公司在2018年的表現。

保費收入上,前三名坐次不變,工銀安盛依然位居第一,但其原保險保費收入下降。2018年,六家外資壽險原保險保費收入下滑,其中三家是銀行系險企,包括工銀安盛、交銀康聯、中銀三星,還有三家是排名靠後的君龍人壽、新光海航和中法人壽。

在淨利潤上,外資險企整體淨利潤128.96億元,同比增長64.65%,其中,友邦中國擴大了優勢,與虧損最多的德華安顧人壽淨利相差46億元,是2017年差額的2倍以上;中美聯泰大都會人壽由第四名擠進前三,取代中信保誠摘得利潤季軍;2017年虧損的中荷人壽、陸家嘴國泰人壽和瑞泰人壽去年扭虧為盈,而匯豐人壽由盈轉虧。

保費增速快於中資壽險

截至2018年底,我國共有28家外資壽險公司,佔到人身保險公司數量的30.77%,但是原保險保費收入卻僅佔市場份額的8.10%。

不過,在2018年,受到保險產品向“保險姓保、迴歸本源”轉型的影響,中外壽險公司保費整體增速放緩。但放緩腳步有所不同,中資壽險公司整體增速僅為0.12%,而外資壽險公司整體增速還有9.98%。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保險研究室副主任朱儁生向時代週報記者解釋:“保費增速分化跟過去不同的發展風格有關。很多中資公司過去做理財較多,而外方股東母公司在所屬國過去經營歷史很長,基本上經營風格不像國內的一些公司,所以轉型對他們來說也有挑戰,但不是太大。”

2018年,外資險企保費收入的前三名坐次不變,依次為工銀安盛、恆大人壽、友邦中國,分別為336.81億元、323.72億元、261.34億元;不過中信保誠取代交銀康聯位列第四,交銀康聯從百億保費名單跌落,從131.31億元減少到80.18億元;中意人壽躋入百億陣營,排在第六位。

對此,交銀康聯向時代週報記者表示,2018年,面臨行業“跑道轉換”的大勢,交銀康聯人壽進一步貫徹“保險姓保”的監管要求,圍繞發展戰略,探索屬於自己的轉型之路。公司主動壓縮萬能險規模,走價值發展之路。雖然全年規模保費總量同比下降,但經營效益和業務價值進一步提升。

當年,六家外資壽險原保險保費收入下滑,其中有三家都是銀行系險企,包括工銀安盛下滑15.06%、交銀康聯下降38.94%、中銀三星減少26.01%,另兩家銀行系外資壽險招商信諾和中荷人壽則增長了17%左右。

工銀安盛、交銀康聯、中銀三星均由中資控股,工商銀行、交通銀行、中銀投資資管分別持股60%、62.50%、51%。招商信諾和中荷人壽則是中外資各持股50%,中方股東分別是招商銀行、北京銀行。

“這與中方股東是否控股無關。與頭部銀行有股份關係的金融服務機構都不是最好的,只不過銷售網點多,所以總量能夠做上去。”中央財經大學教授郝演蘇向時代週報記者指出,“頭部銀行的合作系統很多,所以在櫃檯上不只賣關聯企業的保險產品,跟它沒有關聯關係的保險公司,誰給的返傭條件好就賣誰的;小銀行因為知名保險公司不太願意進入,所以只好賣自己合作伙伴的。”

保費下滑的還有三家是排在後面的君龍人壽、新光海航和中法人壽,2018年保費收入分別是6.11億元、0.93億元、11.30萬元。

君龍人壽對時代週報記者表示,2018年,公司以“保險姓保”為原則,積極調整公司戰略,同時,公司正處於積極轉型期,以價值型業務為主,其間原保險保費收入減少情況符合公司預期。

外资寿险两重天 利润王亏损王相差46亿

匯豐人壽從賺1億到虧2億

雖然上述六家險企保費收入下滑,但三家銀行系險企淨利潤都有所增長,另外三家險企虧損有所收縮。其中,君龍人壽2017年淨利潤為-0.26億元,到2018年為-0.11億元,並表示“預期2019年將全面實現盈利”。

2017年,28家外資壽險共有10家虧損。

2018年,其中3家險企扭虧為盈,包括中荷人壽、瑞泰人壽、陸家嘴國泰人壽,不過匯豐人壽由盈轉虧。依舊虧損的七家外資險企分別是君龍人壽、新光海航、中法人壽、復星保德信、中韓人壽、長生人壽、德華安顧人壽。

對此,從盈利1.12億元到虧損2.06億元的匯豐人壽向時代週報記者解釋:“主要是由於受到了權益市場波動造成的投資損失的影響;同時,公司繼續為未來中國業務拓展進行投入,也導致2018年費用較往年有一定上升。”

除了淨利潤下滑最大的匯豐人壽,平安健康和恆安標準人壽雖然依然盈利,但其淨利也下降了8%左右。恆安標準人壽對時代週報記者表示:“2018年稅前利潤為2.13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27%,而所得稅費用5635萬元,同比大幅增長。”

在盈利增長企業中,友邦中國擴大了優勢地位,與虧損最多的德華安顧人壽淨利相差46億元,是2017年差額的2倍以上。2018年,友邦中國實現淨利潤43.44億元,德華安顧人壽則虧損2.82億元。

在利潤排行榜上,中美聯泰大都會人壽由第四名擠進前三,取代中信保誠成為第三名;恆大人壽則仍居第二,招商信諾、工銀安盛、中宏人壽、中德安聯、中意人壽、中英人壽則是第五至第十名。

從成立時間、地域拓展以及股權結構來看,老牌獨資險企友邦雖然只有五家分公司,但主要通過代理人模式專攻高端市場成為外資壽險的領頭羊;恆大人壽成立時間雖略晚,耕耘地區也不多,但發展迅猛,即便受到監管的影響增速放緩,但也在增長;成立較早且外資持股比例達到51%的中宏人壽和中德安聯的表現尚可,但中德安聯的地區拓展上遠遠慢於中宏人壽。

經過多年發展,僅有復星保德信、中韓人壽、德華安顧人壽三家成立至今不足十年,地域擴展上均不超過五個分公司;約一半的外資壽險的分公司達十個以上。

外資壽險的新佈局

去年以來,中國先後推出了進一步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的舉措,外資險企的熱情進一步提高。

“開放是一個態度,也是必然趨勢。”郝演蘇向時代週報記者指出,“但外資不會成為主權個性非常強的國家金融機構的領頭羊,只會服務於特定群體,大多數理性的消費者仍然會選擇本土的金融產品。”

今年3月,銀保監會宣佈批准籌建首家外資養老保險公司—由恆安標準人壽獨資設立的恆安標準養老保險有限責任公司。此前已有八家中資養老保險公司。

“隨著中國人口老齡化趨勢日益凸顯和人民保險意識不斷上升,商業養老保險市場前景非常廣闊。”恆安標準人壽對時代週報記者表示。

恆安標準人壽相關人士還表示,公司將高質量完成養老保險公司籌建工作,在養老金市場化改革的浪潮中奪得一席之地。

事實上,養老領域還有其他的外資壽險公司想參與。友邦保險、中德安聯、參股中意人壽的忠利保險、參股中信保誠的英國保誠集團、參股中宏人壽的宏利金融皆有此意願。

時代週報記者還發現,隨著健康險市場的快速發展,多家公司外資壽險還重點佈局健康險,諸如君龍人壽股東建發集團融入“健康中國”戰略,涉足醫療行業,推進“保險+健康”模式。此外還有中德安聯、友邦中國、大都會人壽、德華安顧人壽等。

2017年9月,時任保監會副主席陳文輝表示,鼓勵外資保險公司進入健康、養老、巨災保險等專業業務領域。

“由於中國市場很大,能做成小眾群體也能盈利。”郝演蘇評價道。

本網站上的內容(包括但不限於文字、圖片及音視頻),除轉載外,均為時代在線版權所有,未經書面協議授權,禁止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請聯繫本網站丁先生:[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