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起點12|新中國的科教片:老百姓瞭解世界的小窗戶

編者按: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週年。70年間,中國從一個積貧積弱的國家,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回首1949年的新中國,百廢待興,那是一個新的起點,新的征程,對於文藝界也是如此,電影、文學、戲劇、音樂等文藝各界迅速恢復活力,成為新中國建設的重要力量。今天,讓我們回到起點,看看當時的文藝工作者都在做些什麼。

1990年代之前,中國的電影院裡沒有爆米花,沒有廣告,正片放映前,總會有一段10分鐘左右的“加片”——科教片。在那沒有電視、網絡的時代裡,這些科教片是人們瞭解科學知識、歷史人文的重要窗口。在戰後全球範圍內科學教育浪潮的背景下,它們既沿襲了蘇聯科教片傳統,也結合了中國電影人在匱乏條件下的聰明才智,同時,它們是幾代中國觀眾的集體記憶。

回溯到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國民經濟恢復時期的任務已基本完成之後,全國開展大規模的社會主義建設之時,1952年5月,新中國第一個科教電影機構的雛形“教育片組”應運而生。為了加強科教電影工作,文化部成立了“教育電影指導委員會”。新中國的科教片事業開始起步,積極承擔了普及科學知識、傳授先進技術的重要使命並拍攝了大量科教片作品,奠定了新中國科教影視事業的基礎。

作為新中國電影事業的搖籃,長春電影製片廠從1946年開始,無論是在艱苦的戰亂年代,還是在解放後,都為中國的電影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當年長影廠還開創了7項中國電影史上的“第一”。比如新中國第一部木偶片《皇帝夢》、新中國第一部動畫片《甕中捉鱉》、新中國第一部短故事片《留下他打老蔣》、新中國第一部故事片《橋》和新中國第一部譯製片《普通一兵》,在紀實作品裡,就留下來第一部新聞紀錄片《民主東北》和新中國第一部科教片《預防鼠疫》。

新·起点12|新中国的科教片:老百姓了解世界的小窗户

《預防鼠疫》

新·起点12|新中国的科教片:老百姓了解世界的小窗户

《民主東北》

“長影”利用首批新聞攝影隊伍拍攝的素材,編輯成《民主東北》1、2輯,這掀開了“長影”創作生產的史頁。其後,“長影”靠組織起來的32個新聞攝影隊,拍攝製作了大型新聞紀錄片《民主東北》,共17輯,總長度23687米,共106本,記錄了東北解放戰爭的重要戰鬥以及東北民眾加緊生產、支援前線的生產圖景。

1948年,《預防鼠疫》由袁乃晨編導,馬守清執掌攝影;片中音樂也請到李凝等作曲家進行譜曲,中國女影視作曲家黃淮指揮。

這部電影以日本侵略軍為在二戰中打細菌戰,曾在東北進行秘密試驗,造成東北地區連年發生鼠疫災害為故事背景,在片中用通俗易懂的手法,分析了鼠疫的來源和危害性,並推廣了在當時條件下幾種簡易可行的預防方法,該片對於抗擊日本帝國主義的細菌戰、撲滅鼠疫起到了重要的宣傳作用,同時開創了科教電影創作的歷史,在新中國電影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值得一提的是,本片導演袁乃晨不僅是一名電影導演,他更是新中國譯製片之父。

新·起点12|新中国的科教片:老百姓了解世界的小窗户

袁乃晨

此外,新中國第一部在國際獲獎的科教片名字叫《淡水養魚》,由上海科學教育電影製片廠拍攝。

影片介紹在中國長江和珠江流域水產非常豐富,種類很多,包括白鰱、花鰱、草魚和青魚。漁民們經過長時期的餵養,摸熟了它們的性格和嗜好。它們所生活的水層各有不同,食物和個性也不同,因此,可以把它們放在同一池塘裡餵養等等。該片1955年獲文化部1949-1955年“優秀科教片獎”一等獎;1956年獲意大利第一屆威尼斯國際科教片電影節榮譽獎。

1953年2月,上海建立了新中國第一個科學教育電影製片廠。1958年至1962年,上科廠成立新聞片組,拍攝上海新聞與紀錄片,迎來了創作上的第一個高峰,當時全廠編導、攝影人員約佔全部職工的五分之一,同時成立20多個攝製組。每當廠裡接到一個任務,通常會派三四個攝製組奔赴各地。“速度快”、“幹勁大”,是上科廠的老人描述當時創作狀態時使用最頻繁的詞語。

“建國10週年”時,上科廠拍攝國慶新聞片,“10月1日拍攝完,10月2日膠片就到電影院了。”據當年上科廠老導演殷虹回憶,“我們那時候是很了不起的!拍了就送洗,配上解說,晚上就放。比電視臺還快,幹勁大得不得了!當時新聞片組年產影片100多本(部),北京叫新聞簡報,報道全國新聞,上海每個月出3個,拍的是上海新聞,發行到上海、南京和杭州。那時有大搞電影的氣氛,山東廠、湖南廠、西安廠,都到我們組裡來學習。”

因為上科廠大部分人員都是從各地的故事片廠調來的,所以創作者們習慣用拍故事片的方法來拍科教片。《把上海人民的關切寄往臺灣》(1959)是導演陳冀進廠後拍的第一部紀錄片,“我能夠得心應手,全憑我原來搞過戲劇。”該片除了反映上海城市面貌、統戰人士出場講話,還有著名演員的演出片段,京劇演員周信芳、蓋叫天,越劇演員袁雪芬等每個劇種的代表人物都有片段,現在這部影片成為了很珍貴的歷史文獻資料。

“新聞片”要搶時間,科教片則是費時間。觀眾們不知道,短短10分鐘的科教影片,背後是創作者半年到一年的辛苦製作。曾做過上科廠廠長的徐志義1963年進廠,拍《中草藥》時,他挑了最艱苦的北方去拍攝,“有時候爬山要爬一整天,還是會拍不到什麼,晚上就借宿在村子學校裡,把課桌一翻,老鄉拿來的被子一蓋。” 拍《鹽湖》的時候,“我們去了青海柴達木盆地,鹽湖從高空看很漂亮,四周都是白色的,中間是綠色的湖水,那兒全部都是鹽鹼地,周圍都不住人。青海湖研究所給我們派了五輛車子,吃淡水要到90公里以外用水管車拉水,再用卡車跑到新疆去拉蔬菜、伙食,待了三個多月。”

新·起点12|新中国的科教片:老百姓了解世界的小窗户

上科廠老導演殷虹帶領的攝製組1960年代拍攝科教片《泥石流》時的留影。

為通俗易懂、形象直觀地表現科學內容,上科廠老一代的攝影技術人員在缺資金、缺設備的情況下,使出渾身解數解決難題。拍攝《根治水稻害蟲——三化螟》(1953年)時,為了在銀幕上清楚地表現三化螟咬食稻苗芯的鏡頭,攝影師在攝影物鏡前加置放大鏡進行拍攝,這使該片成為我國首部運用放大攝影的科教片。

《沒有“外祖父”的癩蛤蟆》(1961)介紹了中國科學工作者用癩蛤蟆進行人工單性生殖實驗的過程。影片首次運用顯微與延時逐格攝影技術,將攝像機接駁在顯微鏡下,拍攝了癩蛤蟆由一個卵細胞分裂發育成長為一隻小蛤蟆的單性繁殖的全過程。“要看清細胞分裂必須用顯微鏡,但要用攝像機記錄該怎麼拍?”導演杜生華說,“限於物質條件,從國外引進器材很不現實。”於是,杜生華和他的同事們將現有鏡頭倒置,接在顯微鏡鏡頭上。這一用土法炮製的顯微攝像機,拍出了當時世界一流的清晰畫面,該片也因此在1962年獲第一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科教片獎。

著有《科教電影史》的同濟大學教授趙惠康認為,當時科教片的成功,與當時媒介的匱乏有很大關係,“當時沒有電視,只有無線電,科教電影對於老百姓,一方面娛樂,一方面能夠長知識。1950年代抗美援朝,1960年代自然災害,這些都是通過《祖國新貌》、《科技新風》新聞片的放映傳播給社會民眾,可見科教電影的重要地位。”

在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現在,傳統科教片的沒落是時代的必然。自1990年代上科廠“影視合流”(上科廠的職工併入電視臺等單位)之後,滬產科教片的輝煌就無法再現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