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平臺紛紛佈局知識付費領域,是大勢所趨還是牟利噱頭?

最近,我們有個群很熱鬧,幾乎每天大家都會分享自己的線上課銷售了多少,哪些平臺開通了知識付費通道,幫忙引薦相關平臺的運營同學等等。

至於做線上課掙了多少錢?這麼說吧,群裡面很多基於今日頭條付費專欄的作者高峰期平均一天1萬+,做幾個月在二三線城市買房買車幾乎不是什麼問題吧。

從2016年至今,知識付費已經有了三年的探索歷史,知識付費已經從起初的線上課程擴展到各個領域,受眾覆蓋面也越來越廣。無論是想學習新的專業知識、重新撿起英語能力,還是僅僅想聽聽故事、打發打發時間,都可以找到對應的產品和付費的窗口。

各平臺紛紛佈局知識付費領域,是大勢所趨還是牟利噱頭?


一、現在市場上都有哪些平臺在做知識付費?

知識付費平臺:喜馬拉雅、蜻蜓fm、荔枝微課、得到、網易雲課堂、騰訊課堂、混沌大學、知乎、36氪、豆瓣、知識星球……

資訊和視頻網站:今日頭條、百家號、優酷、愛奇藝……

知識付費工具服務:小鵝通……

(還有各領域依託線上+線下培訓的公司等)


二、為什麼各平臺開始紛紛佈局知識付費領域?

1、市場足夠大還沒有出現贏家通吃的現象:據艾瑞諮詢發佈的《2018年中國在線知識付費市場研究報告》顯示,預計到2020年,文化產業將成為中國國民經濟的支柱型產業。(俞敏洪說:教育領域將會出現下一個市值千億美金的企業)。但是到目前為止,在中國教育領域還沒有出現類似阿里和騰訊千億美金市值的公司。

各平臺紛紛佈局知識付費領域,是大勢所趨還是牟利噱頭?


2、實現商業化和盈利:很多平臺通過鏈接兩端(創作者和用戶),為創作者提供平臺、流量、工具,實現用戶變現;平臺通過抽成的方式從中獲利。

3、需求大且符合國家政策發展:隨著移動互聯網和信息技術的發展普及,優質課程的傳播幾乎沒有了邊界和門檻,用戶對於優質課程的學習迫切且隨時隨地觸手可及。國家一直強調的教育公平,如果只通過現有的教育體系幾乎很難實現教育公平,線上課是大勢所趨。

4、輕資產:線上課程最大的成本其實是運營成本,相比電商,線上課程並不需要支出產品和供應鏈物流等相關費用,而且隨著使用人數的增多,運營的成本將會被稀釋得幾乎不計。


三、知識付費領域的未來預測。

各平臺紛紛佈局知識付費領域,是大勢所趨還是牟利噱頭?


首先參考電商平臺的發展路徑:從不設立入駐門檻全品類經營 - 天貓邀請品牌入駐 - 深入供應鏈和品牌合作 – 線上線下融合……

知識付費平臺目前也幾乎沿著電商的路徑發展,只是不一定遵循以上的發展順序。

但是,目前知識付費相比電商平臺,用戶更注重個人的體驗感和收穫感,因為需求更加個性化而且很難出現標品,所以現在也幾乎不可能會出現一家通吃的企業。但是未來想領跑市場,掌握核心技術和數據是要點。誰率先掌握並應用5G、VR、AI等核心技術,同時有足夠多的數據庫和資本支撐,或許能從中角逐出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