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索沃共和國首都-普裡什蒂納

普裡什蒂納普利斯提納

,阿爾巴尼亞語:Prishtina/Prishtinë,塞爾維亞語:Приштина/Priština)是科索沃共和國的首都,位於該國東北部。科索沃獨立前屬於塞爾維亞共和國,為科索沃自治省的省政府所在地。普裡什蒂納距離南方的馬其頓共和國首都斯科普耶約80公里、離東北方的塞爾維亞第三大城市尼什約95公里。普裡什蒂納在1996年至1999年的科索沃戰爭中曾經遭到以塞爾維亞人為首的南斯拉夫軍隊的重大破壞。隨著戰後停火以來政府對普裡什蒂納的重建作業完成,現在普裡什蒂納已經完全復甦,旅遊業、商業得到蓬勃發展,而交通配套和社區設施漸趨完善。

科索沃共和國首都-普裡什蒂納

當地居民以阿爾巴尼亞人為主。但是在科索沃戰爭的時候,許多的阿爾巴尼亞人遭到殺害。此外還包括塞爾維亞人、波什尼亞克人、羅姆族等。戰後塞爾維亞人為了害怕受到報復不少人遷出此處。在市中心有中古時阿爾巴尼亞的民族英雄斯坎德培像。在2000年作的統計,普裡什蒂納約有55-60萬人。

中古世紀普裡什蒂納就是塞爾維亞王國的首都,是巴爾幹半島的重要交易據點。在1389年的科索沃之戰中奧斯曼土耳其擊敗了塞爾維亞王國,於是普裡什蒂納進入了奧斯曼帝國的統治範圍。雖然塞爾維亞被擊敗了,但是卻讓奧斯曼帝國的穆拉德一世陣亡,於是這場戰爭在近代被塞爾維亞民族主義者被神化。結果在近代的大塞爾維亞民族主義高揚的時候,包含普裡什蒂納和科索沃,變成了塞爾維亞民族歷史的象徵地區。

在奧斯曼帝國的統治下的巴爾幹半島保有對於基督教的一定尊重。但是在17-18世紀之間,因為宗教的理由塞爾維亞人移居到奧地利去居住,所以此地區變得人口稀少,因此穆斯林的阿爾巴尼亞人開始移居至此。於是形成了今日居住的人是阿爾巴尼亞人,但是歷史上卻和塞爾維亞有鏈接的構造。19世紀末,包含普裡什蒂納等數個地區,阿爾巴尼亞民族運動勃興,普裡什蒂納這個地區也成為了該民族的象徵之一,因此埋下了科索沃紛爭的種子。

1912年,阿爾巴尼亞族叛軍將普裡什蒂納從奧斯曼帝國解放。10月,塞爾維亞軍隊佔領普裡什蒂納。普裡什蒂納在一次世界大戰中被保加利亞軍隊佔領。一戰後復歸塞爾維亞的統治之下。塞爾維亞本身成為塞爾維亞人、克羅地亞人和斯洛文尼亞人王國的一部分。1929年,國名改稱為南斯拉夫王國,普裡什蒂納劃歸瓦爾達爾省管轄。在二次世界大戰中普裡什蒂納先後被意大利軍和德軍佔領。

戰後領導南斯拉夫的強人鐵托在1980年去世,塞爾維亞境內民族主義高揚。順應這股風潮,科索沃自治及和阿爾巴尼亞合併的呼聲也響起,因此塞爾維亞政府使用武力鎮壓的強硬對策反擊。這種壓抑阿爾巴尼亞語等手段以達到壓制民族的行為,在舊南斯拉夫解體之後更嚴重,最後在1999年的科索沃戰爭中,塞爾維亞以軍事行動介入,殺害了大量的阿爾巴尼亞人,政府機構也受到莫大的損傷。因此北約決定以軍事的方式制裁,攻擊普裡什蒂納等地的塞爾維亞軍事設施。戰後,聯合國科索沃臨時行政當局特派團(UNMIK)亦設置在普裡什蒂納。

科索沃於2008年2月17日正式宣佈獨立。普裡什蒂納已成為獨立後的科索沃共和國首都。 中華人民共和國並沒有承認科索沃獨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