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海寧唯一文物修復專家!一個字說出文物工作的“祕訣”

2019-05-13 10:59 | 浙江新聞客戶端記者 馬銀淇

“最近主要工作是配合鹽官古城旅遊項目做好文物保護。”5月12日上午,記者在市文物保護管理所鹽官文物保護管理部見到了戴著涼帽從工作現場匆匆趕回的周建初,鞋上還粘著新鮮泥土。

他是海宁唯一文物修复专家!一个字说出文物工作的“秘诀”

他的身上帶有很多“標籤”,鹽官文保部主任、海寧目前唯一的文物修復專家、2019年海寧市“最美職工”……這些“標籤”都源於當年入對行。

“1988年9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與海寧市博物館對位於周王廟鎮星火村的‘荷葉地遺址’進行搶救性發掘,剛滿17週歲的我成為考古發掘挑土工。”就這樣,周建初因為幹活出色,當時的省考古隊隊長向他拋出橄欖枝:“願意跟著我們去其他地方搞挖掘嗎?”

他是海宁唯一文物修复专家!一个字说出文物工作的“秘诀”

懷著見世面的想法,周建初跟著隊長進入考古這方世界。2003年,在外多年的周建初進入海寧市博物館工作,後進入文保所投身文物保護,先後參加海寧金石墩遺址、蓮花遺址、世界遺產中國大運河長安閘遺址等10多個考古發掘工作,發表考古發掘報告和論文10多篇,其中發表在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4篇。

一個門外漢如何成為一位出色的文物工作者?周建初給出答案——學。

他是海宁唯一文物修复专家!一个字说出文物工作的“秘诀”

“進入這一行業,一定要沉下心來研究史料。”在周建初辦公桌上,堆著一堆半身高的資料。鹽官剛剛重見天日的傅家橋就是周建初帶著團隊利用史料完成考古工作的典型之一。

“南宋《鹹淳臨安志》中有傅家橋一說,明朝嘉靖年蔡完編著的《海寧縣誌》對傅家橋亦有記載。”周建初說,借鹽官古城保護及旅遊開發項目契機,以及多方研究考證,他們這個團隊從今年3月17日開始對古橋展開清理工作。

經過工作人員一個月努力,寬4.1米,拱高2.3米的傅家橋真容逐步展現在世人面前。

從事文物工作必須重視史料,最重要的也是史料。周建初不僅自己踐行這一理念,對“學生”也有同樣要求。如今,鹽官文保部除周建初外,還有三位工作人員,其中兩位是文物工作“新人”,周建初心底裡也將他們當做自己“學生”。

“瞭解海寧地理環境,熟讀海寧歷史,是我對他們的基本要求。”周建初告訴記者,對文物工作者而言,必須掌握綜合知識,“文物工作不能小瞧史料。”

他是海宁唯一文物修复专家!一个字说出文物工作的“秘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