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條被子”暖河山

雨後清晨,如一床厚棉絮包裹著村子的白霧,隨著太陽昇起漸漸隱向山際,湘南汝城縣沙洲村醒了。習慣做早工的村民,紛紛走向房前屋後的田園果林。山風徐來,黃澄澄的枇杷在枝頭輕輕搖曳,透亮的水珠從圓潤的水晶梨上滑落……又是一個豐收季!

“紅軍長征途中‘半條被子’的故事就發生在這裡!”汝城縣人武部政委胡非說,這些年沙洲村幹部群眾同心協力,依託紅色資源謀發展,去年底在全縣率先摘掉窮帽子,鄉親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傳承“半條被子”精神,“紅軍”就在身邊

開春以來,來景區遊玩的人日益增多。在景區當保安的村民朱小紅深感時間不夠用,山上果園需要打理,自家開的農家樂需要掌勺,縣、鄉、村組織的各類培訓也不想落下。

農村最怕的是閒著,忙起來才可能有收成。朱小紅的父母年邁多病,兩個孩子又在上學,自己因無一技之長,生活一度陷入貧困。“我那時忙完地裡那點活,真不知道還能幹點啥。”當年的窘迫讓朱小紅至今難忘。當時,村裡像他這樣的貧困戶,有32戶。

2017年底,隨著村裡建起紅色景區,50歲的朱小紅在村幹部、駐村扶貧工作隊的幫助下,辦起了村裡第一家土菜館。朱小紅告訴記者,現在村裡的旅遊火起來了,菜館生意越來越好,一年前他就脫貧了。

時間回溯到1934年11月。紅軍長征途中,3名女紅軍借宿沙洲村村民徐解秀家,臨走前把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留給徐解秀,還說等革命勝利了,還會給她送新被子來。朱小紅就是徐解秀的孫子。“小時候,奶奶經常給我們講‘半條被子’的故事,什麼是共產黨?共產黨就是自己只有一條被子,也要剪下半條給老百姓的人。”擺脫貧困的朱小紅,對奶奶的話感受更深。

革命勝利了,3名女紅軍卻一直沒有音訊。朱小紅的奶奶常到村口守望,直到1991年離世。57年的苦苦守望,徐解秀最終帶著遺憾離去。可以告慰老人的是,“紅軍”其實一直就在身邊,“半條被子”的精神——共產黨與老百姓血濃於水的情誼,在村裡代代相傳。

記者在一家雜貨店攀談,得知店主是村支書朱中建的妻子劉青秀,從她的“牢騷”中記者獲悉:一心投入脫貧攻堅戰,朱中建無暇顧及家事,雜貨店的收入銳減;村主任朱向群賣掉了家裡的挖掘機,村計生專幹羅秋煌關掉了經營20多年的服裝店……

徐解秀的曾孫、退伍軍人朱向群南下創業有成後,主動回村帶著鄉親們一起幹。他說,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長征,脫貧攻堅雖有苦累,但想想當年的紅軍,想想曾奶奶常說的“半條被子”精神,他做得還遠遠不夠。

紅色資源,脫貧攻堅最好的營養劑

一棟老房子屋牆上,一排排斑駁的文字依稀可見。汝城縣黨史研究專家、縣史志辦原副主任徐寶來介紹,這是1934年11月7日,毛澤東、朱德在汝城聯署發佈的《出路在哪裡》宣言書。

紅軍的到來,讓沙洲從此烙上了紅色印記。2016年10月,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週年大會上,習主席深情講述了“半條被子”的故事後,沙洲村更成了遠近聞名的紅色探訪地。

然而,民風淳樸的紅色沙洲,經濟發展一度比較落後。出路在哪裡?投身新時代的脫貧攻堅戰,沙洲村村支兩委始終堅持在“紅色”中尋求答案。“習主席曾指出,對我們共產黨人來說,中國革命歷史是最好的營養劑。”駐村扶貧工作隊與村黨支部形成共識:沙洲革命歷史,就是群眾脫貧攻堅最好的營養劑。

2017年初,隨著沙洲紅色景區項目指揮部、理事會成立,沙洲村紅色旅遊發展拉開序幕。“半條被子”文化陳列館、“半條被子”文化廣場、紅軍休整舊址……一年不到,系列紅色景點及配套設施相繼落成和修繕,沙洲變了模樣。

景區落成,來的遊客多了,帶動的是一個產業鏈。“以前在外打工一個月收入4000多元,一年到頭存不了幾個錢。”村民朱世偉去年初回村開了家夜宵店,還出租旅遊單車,年收入達十多萬元。

鼓勵自力更生、引導回鄉創業、培植集體經濟,一步步棋走下來,盤活紅色資源為沙洲注入了強大發展動力。下一步,怎樣吸引更多遊客?如何讓半日遊、一日遊變成多日遊?五一期間,隨著沙州鄉村振興項目——集餐飲住宿、教育培訓、休閒度假、生態觀光等功能於一體的沙洲田園綜合體試運行,謀求持續發展的舉措落了地。

朱文萍是朱小紅的女兒,她辭去廣東的工作回村後在景區當了一名講解員。“集體分紅、開民宿客棧、育嬰員、鄉村旅遊培訓,以前不敢想的新鮮事,如今在村裡一件接著一件。”她笑著對記者說。

過上好日子,也要留住綠水青山

沙洲村民俗廣場,“半條被子”大型雕像矗立中央,紅豔豔的半條被子猶如一面鮮豔的旗幟,向人們訴說著沙洲的紅色往事與綠色未來。

幾年來,在“精準扶貧”理念指引下,沙洲村深挖紅色文化旅遊資源,大力發展特色水果種植,去年底在全部脫貧基礎上,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2000多元,村級集體收入達20萬元。

“去年來村裡旅遊的有26萬多人次。”村民朱利志高興地說,靠在廣場支攤賣土特產及小商品,他一年就增收5萬多元。26萬遊客造訪,對一個總面積才0.92平方公里、人口500餘名的村子來說,就是發展的機遇。朱中建說,這再次證明走紅色為本、綠色發展的脫貧致富路是正確的。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前些年,曾有老闆找到村裡,想利用沙洲的“紅色效應”投資興業,但一聽是有害生態的項目,村裡一口回絕。而對特色水果種植等綠色產業,村裡則千方百計加以扶持。曾是村主任的朱新亮說,如今村裡特色水果供不應求,果民收入成倍增長,他辦起村裡首家電商平臺後,枇杷最遠銷售到了泰國。

這幾天,駐村扶貧工作隊隊長、村黨支部第一書記黃飛忙得不亦樂乎,落實沙洲景區提質改造推進會部署,籌劃沙洲紅色文化精品客棧建設及藤製品、竹製品等產業引進。夜幕降臨,稍事休息的黃飛掏出手機看習主席在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開幕式上的講話。當看到“我們要維持地球生態整體平衡,讓子孫後代既能享有豐富的物質財富,又能遙望星空、看見青山、聞到花香”這句話,他興奮得連聲叫好。

此時,明淨的夜空繁星閃爍,民俗廣場上村民載歌載舞。駐村3年了,黃飛在脫貧攻堅一線的每一天,都能發現生活的美。這是鄉親對家園的深深依戀,也是男女老少樂在其中、心有歸屬的生命狀態。小村故事多,充滿喜和樂。村民歡快的舞步傳遞著自信,脫貧奔小康了,但“半條被子”的故事仍會在這裡延續。

“半条被子”暖河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