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億巨資不翼而飛,老闆連夜被抓,怎麼看康得新這場鬧劇?

楊默晗


康得新的這場鬧劇,會讓投資者質疑A股上市公司、特別是A股民營上市公司財報的真實性,也會讓投資者質疑為A股進行會計、審計的第三方機構的公信力。

A股的康得新,之前公司股價可是被各路券商力挺,那麼問題來了,一個122億元存款的財務問題,各路券商去公司實地調研了這麼多次,為什麼都沒有發現。券商對外發布的研究報告,其真實性、專業性、客觀性,經此一役,恐怕都要在投資者心裡大打折扣。

同時,康得新大股東和北京銀行簽訂的資金劃轉協議,此前肯定有跡可查的,但此前對公司進行審計工作的會計師事務所,為什麼都沒能發現這個問題。如果數額偏小,工作上不小心疏漏了尚且情有可原,但現在這可是122億元的巨資啊。任何一個負責任的審計人員,都一定會優先調查,弄清楚這筆錢的去向。

從康得新老闆連夜被抓來看,我個人猜測,康得新的這122億元巨資,大概率是被老闆挪作他用了。


速讀財經


抓得太晚了!(下圖為康得新老闆鍾玉)



康得新這樣的公司,也是刷新了A股造假的下限。公司聲稱自己賬上有150億元現金,卻連債券的利息都還不起。聲稱自己在北京銀行122億元存款,卻被銀行反饋說一分錢都沒有。這可是上百億的錢啊,一張一張頭尾相接,就是190萬公里(6.4萬元就是1公里)——到月球(48萬公里)都夠2個來回了,繞地球赤道足夠50圈了!


這樣的天量資金,說沒有就沒有了!誰敢信?其他人都是眼瞎了嗎?公司的董事會是幹嗎的?內控是幹嗎的?高管是幹嘛的?財務總監又是幹嘛的?每年的審計報告,這些審計師又是幹嘛的?銀行又是幹嘛的?


說到銀行,北京銀行在康得新的造假事件上其實也是有責任的,因為這122億元肯定是被康得新老闆鍾玉給划走的。為什麼他划走了資金,銀行賬上顯示還有122億元存款?那是因為北京銀行為康得新開通了一個集團子母賬戶——子公司的資金,都會歸集到集團賬戶上,而賬面上卻並不反映被划走,所以這就是外界一直看到康得新賬戶有100多億元鉅款,但實則早就被划走了。如果是一個普通儲戶,銀行沒注意到就算了,這麼大金額的資金劃出,北京銀行不應該及時向康得新公司方面報告嗎?


鍾玉把這些錢拿到哪些地方去了?大概率是拿去做碳纖維及複合材料項目這兩個大項目了,其累計總投資已經超過80億元。這兩個項目投資巨大,但卻是個無底洞,消耗了大量資金。


長期以來,康得新都是作為白馬股的形象示人,增長穩健,利潤表很好看,但誰曾想這居然都是做出來的假賬。從最高的944億元市值,到現在的137億元,康得新堪稱財富絞殺機。而這樣的絞殺,還在繼續,因為其仍在“一”字跌停。


下圖為康得新的營業利潤,是不是漂亮得讓人愛不釋手?


別說普通股民別騙了,就連專業機構,也是上了康得新的當了。孔方兄翻了一下,分析師們當年的畫風是這樣的:“中國3M”“領軍企業”“世界級平臺”“材料龍頭”等等。所以,小散戶被騙了,那也真是不怪他們水平不高,真的是運氣不好。



關注孔方財經,讓你第一時間瞭解熱點財經事件背後的經濟原理


孔方財經


這不是鬧劇,這是目前資本市場一個需要嚴厲打擊的現象。

人類已經進入數字時代,對於上市企業來說,投資者能夠了解的也是通過其財報以及公告來了解,其中主要是各類數字。但是數字造假這個現象並沒有消停過。

康得新122億元的天量資金不翼而飛,確實令人瞠目。說好了賬上有150元億元現金,不過卻連債券利息也付不了,這怎麼能讓人信服?

追問因此而來:資金到哪兒了?其中的122億元被指存銀行,銀行也不背這個鍋,說是賬戶餘額為零。這樣的情節可以入電影了,可惜它不是在神劇裡,而是在現實中。這個也太兒戲、太膽大妄為了。

第一,造假成本太低。

上市公司造假在資本市場太常見了,並且已經成為一個頑疾,幾乎無法根治。因為造假的處罰太低了,這樣帶來的就是造假成本太低。造假成本太低,就讓那些資本玩家無所畏懼。

如果中國資本市場,有類似境外那些嚴重的處罰措施,那麼造假現象就會急劇減少。2001年,全球巨頭企業,總資產500億美元、年營收超千億美元的安然造假配曝光之後,只有幾周時間,這家巨頭企業就關門大吉,然後是一系列的賠償,以及該抓到抓、該判的判:包括董事長、首席執行官、財務總監首席會計師等高官,全部被判刑。

要知道,2000年的安然總收入高達1010億美元,總資產498億美元,名列《財富》雜誌“美國500強”的第七名。

第二,要遏制康的新這樣的事情頻繁發生,要嚴刑峻法。

造假成本太低,是康的新類似事件頻發的核心原因。要遏制這種情況下蔓延,只有用嚴刑峻法來遏制。

法律不能杜絕這種現象發生,但法律可以遏制這種現象的蔓延與發生頻率,從而進一步淨化市場。


波士財經


這些時間,白馬股上市公司頻繁踩雷,從康美藥業、康得新,再到亨通光電、歐菲光等,這些上市公司都是A股市場中曾經的大白馬股票。然而,就在這段時間內,白馬股上市公司卻不斷爆發問題,曾經被定義為高成長的經典白馬股,如今卻淪為了投資雷區。

事實上,從問題上市公司來看,往往存在一些不為人知的問題,但對於熟悉財報、數據嗅覺靈敏的專業投資者而言,反而容易識別出其中的問題。例如,大存大貸、營收與存貨增速的嚴重不匹配、大股東挪用上市公司資金等。此外,對於應收賬款在上市公司的比重,同樣可能會發生些許的瑕疵,即使上市公司多麼精明,並如何掩飾財報數據的表現,但終究還是難逃精明投資者的法眼。

白馬股上市公司曾經有著諸多的概念題材,而輕易獲得了市場的持續追捧,但當市場恢復了理性,上市公司的亮眼數據逐漸浮出水面時,卻需要不斷引起投資者的質疑,當輿論壓力聚焦到上市公司身上,而上市公司卻無力說服投資者,往往投資的雷區也就隨之而至了。


郭施亮


發佈的內容怎麼不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