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揚州鹽商為討乾隆歡心,仿北京北海建揚州瘦西湖二十四景


世人都知西湖美景美如畫,但卻少有人知在古城揚州的瘦西湖,相比杭州西湖,揚州瘦西湖更有一種婉約之美,乾隆6次下江南,瘦西湖都是必遊之地,瘦西湖上的二十四景大都為當時揚州鹽商為了恭迎御駕而修建,特別是其中的白塔更是為得乾隆歡心,連夜仿照北京北海白塔而修建。

瘦西湖位於江蘇省揚州市城西北郊,總面積2000畝,水上面積700畝,遊覽區面積100公頃。清初吳綺《揚州鼓吹詞序》:“城北一水通平山堂,名瘦西湖,本名保障湖。”由書中記載可見瘦西湖在清初便已得名。

清乾隆年間,揚州的鹽業興盛,聚集了一批富可敵國的鹽商,鹽商們為了保住自身的壟斷優勢,極力討好清政府,為迎接乾隆下江南,特地出資疏浚瘦西湖,並在東西岸興建起許多亭臺樓閣。

瘦西湖是由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不同時代的城濠連綴而成的帶狀景觀,並始終與大運河保持著水源相通的互動關係。瘦西湖在清代康乾時期已形成基本格局,有“園林之盛,甲於天下”之譽。現在瘦西湖主要分為14大景點,包括五亭橋、二十四橋、大虹橋、白塔、釣魚臺、鳧莊等。

五亭橋建於清乾隆二十二年,是仿北京北海的五龍亭和十七孔橋而建。中國著名橋樑專家茅以升曾評價說:揚州的五亭橋是最秀美的、最富藝術代表性的橋。中秋之夜,可感受“面面清波涵月影,頭頭空洞過雲橈,夜聽玉人簫”的絕妙佳境。


大虹橋是清代二十四景之一,始建於明崇禎年間,橫跨保障湖水,原橋為木質紅欄,故名紅橋。清代乾隆年間改建為石橋,如長虹臥波,改名虹橋。現已改建為7.6米寬的3孔低坡青石橋。

白塔,又稱觀音寺白塔。塔平面呈八角形,由高大的束腰須彌座、八角重簷亭式塔身、碩大的率堵波和頂部的十三天相輪組成。揚州城裡流傳的“一夜造白塔”,雖然被考證為無稽之談,但還是被百姓津津樂道。相傳當年乾隆在瘦西湖遊覽時看到五亭橋景色,覺得很像京城北海的瓊島春陰,只可惜差一座白塔,揚州的鹽商為討好乾隆,連夜用白鹽造出了這座白塔。

吹臺,又名釣魚臺。相傳乾隆曾於此釣魚而得名。釣魚臺巧妙地運用了“框景”手法,成為中國園林“框景”藝術的經典之作。


鳧莊建於1921年,是揚州鄉紳陳臣朔的別墅。鳧莊之勝在環於水而又鳧於水,反映出當時的園主人希望自己的生活可以自主沉浮,如今這裡有平臺雕欄,可以露天而坐,憑水而眺。西側有一道曲廊拂水,可以於此仰視橋亭之美,俯視游魚之樂。

揚州瘦西湖雖然有這麼的多的美景和歷史典故,但這些年因為各種原因經濟發展遲緩,開始變得越來越被世人遺忘。更多旅途見聞,請關注頭條號:愛然影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