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城記憶,1979年改革之初的上海,回顧過去才能發現生活的美好


照片介紹:正在進行路面維修的傳統街道 今天的上海是國際知名的大都市,但1979年剛剛改革開放時還不是這樣。這組照片是1979年一位美國遊客來上海旅遊時拍下的。

照片介紹:蘇州河邊上還大部分是居民房 1990年,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這樣描繪他心目中的浦東新區,“深圳是面對香港的,珠海是面對澳門的,廈門是面對臺灣的,浦東就不一樣了,浦東面對的是太平洋,是歐美,是全世界。”

照片介紹:上海牙膏廠的廣告牌 上海牙膏廠有限公司(原上海牙膏廠)創建於1912年,是中國牙膏工業的發源地,國內最大的牙膏專業生產企業

照片介紹:農貿市場內銷售蔬菜的攤位 當年的街道雖然沒有現在這麼幹淨,但也還不錯。

照片介紹:婦女兒童用品商店門前 商店前面有很多小朋友在玩耍,現在這些孩子應該也都40多歲了吧

照片介紹:傳統的街邊店鋪 上海傳統街邊的一座老房子,樓下是一家糧食店和小吃店。

照片介紹:街道加工廠的生產車間 工廠標語中有第二版的簡化漢字,第二版簡化漢字實行與1977年,86年廢除。很多人會覺得第二版很奇怪。

照片介紹:工人新村 新中國成立後,上海為改善產業工人的困苦和而惡劣的居住環境,建立了第一個工人新村—曹揚新村,後來又開展2萬戶計劃,修建了多個工人新村。

照片介紹:從公交車上拍攝的街景 那時候的人穿著簡單,夏天就是白襯衫+藍褲子。1979年人均收入很低,屬於大家都沒錢的時代,年人均工資也就600塊,只能吃飽飯,贊幾年工資買輛自行車、手錶就不錯了

照片介紹:傳統的街道和市場 在老一輩人的記憶中,一提起上海就會想起一幢石庫門房子內,住著大餅攤的老山東、蘇州老裁縫、洗衣作坊的小寧波、小熱昏杜福林、賣香菸的楊老頭、小皮匠、舞女韓師母、金醫生等“七十二家”房客,滑稽戲《七十二家房客》成為了經典,

照片介紹:40年上海變化 你生活中最大的改變是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