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汾城守望文明,這裡是鄉鎮,卻是中國古代縣級城市建設的標本


#自拍我的故事# 大家好,我叫董新順,今年59歲,是山西省襄汾縣汾城文物管理所的所長。從2006年來到汾城任職,至今已經13年了。汾城雖然是個鄉鎮,卻是中國古代縣級城市建設的一個標本,文物遺存眾多,是山西古代十大建築群之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我在汾城為國家看管文物,就是做千年文明的守望人。現在,讓我帶你看看我們汾城的文化底蘊都多深。

我們汾城有悠久的歷史,早在戰國時期,當時就叫汾城。北魏設立泰平縣,北周時,為避太祖宇文泰之諱,改為太平縣。唐太宗時,把汾城一帶封給功臣尉遲恭,汾城就成了鄂公堡,也是尉遲恭的帥府所在地。同時,太平縣城也遷址到了鄂公堡。帥府即為縣署。縣治歷經千年不變,到了民國,改太平縣名為汾城縣。解放後 襄陵縣與汾城縣合併成襄汾縣,縣治設在汾河畔的史村,重建新城,原汾城縣城降格為汾城鎮。

可能正是由於汾城降格為鎮,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轉移,避免了後來大拆大建的動盪,因禍得福,汾城保留了歷史古縣城的基本格局和特有形式,時代特徵鮮明,古建築總面積約達2萬平方米。建築規模和建築水平在山西乃至全國都是不可多見的,有較高的藝術、建築、考古、標本欣賞價值。2006年,“汾城古建築群”被國務院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汾城作為千年古縣城,現存古建築年代跨度從金大定23年到清末,時代特徵鮮明,古建築類型一應俱全,遍佈城內外,有40餘座保存非常完整的歷史建築。城西有文廟、學宮、試院、學前塔;西北有城隍廟、魏侯祠、媧皇廟、觀音堂、倉儲等;城東有縣署各司衙門、關帝廟、刑獄等。街道兩側民宅櫛比,店鋪林立。汾城是我國現存罕見的、保存完整的古代縣級城市建設的標本。

城隍廟,過去是各級官員上任宣誓就職的國家宗廟。按照不同級別,城隍的名諱也不一樣,有王公侯伯的級別之分。汾城的城隍,是屬於縣一級的城隍,被稱為“顯佑伯”。 汾城城隍廟始建於明烘武二年,建築面積4000餘平米,由影壁、石旗杆、二牌坊、山門、過亭舞臺、獻亭、大大殿、鐘鼓樓二樓及西廡組成。屋面琉璃構件保存完整,門拱重疊犬牙交錯,飛簷翹首凌空。城隍廟三個字其上書“顯佑伯”,表明此廟中所奉供者是縣級城隍神。

城隍廟前,東、西有兩牌坊,東曰監察坊,西曰翊鎮坊。這兩座牌坊表示,城隍既是戰爭時作為城市的保護神,起“翊鎮”之功,也是和平時作為監察神,以道德法紀約束人們。與城隍廟正門相對的是一彩壁,彩壁上的動物栩栩如生,彩壁兩側有對聯曰: “人化物物化人變化無窮,生了死死了生生死不息” ,充滿了社會人生的哲理。


城隍廟佔地面積2540平米。坐北朝南,為二進院落佈局,中軸有影壁、廟門、戲樓、獻亭和大殿,兩側為東西牌坊、鐘樓、鼓樓及西廂房。大殿面寬五間,進深六椽、四周圍廊,單簷懸山頂,琉璃脊飾,殿前建十字歇山式獻亭。與廟門緊緊融為一體的是複合結構的戲樓,山西古戲臺很多,但像汾城這樣的古戲臺還十分少見,戲臺採用鋪板式結構的設計,平時是廟門通道,唱戲時鋪上木板就成了戲臺,非常巧妙。

這是城隍廟院子裡的五棵古柏,樹齡大都在千年左右。其中最粗的一棵,三人伸臂方可環抱。古柏蒼勁挺拔,見證著汾城穿越千年的風雨歷程和滄桑變化。

在城隍廟的南面是文廟,始建於唐,元代重建,明清修復。它主要建築有影壁、欞星門、泮池、大成門、名宦祠與鄉賢祠,東西兩廡、月臺、大成殿、明倫堂、藏經樓、啟聖祠等 ,建築面積為6000餘平米。具有元代建築風格的殿堂莊嚴氣派,大殿的立柱、斗拱、挑簷、石頭基礎,都可以看出千年的歷史滄桑。一個小縣城有如此規模的文廟,在古代縣級城市中也是少見的。


大成殿的旁邊的明倫堂,始建於元代,是明清府學所在地。現做收藏碑林使用,內收藏石碑幾十通,其中有我省保存最完整的北魏正光二年的造像碑,以及北齊、隋唐等朝造像碑碣和書法碑碣等,歷史和文物價值都很高。還有書法價值極高的明代大書法家文徵明的碑刻。

文廟往南是貢院,就是考試院,這是古代縣級城市的標配。道光16年春,太平縣全縣秀才閉卷大會考,報名者達700多人。會考的地點原設在縣署,因人多容不下改在城隍廟。事後,縣令將當時的一座建於明洪武7年,幾近倒塌的察院建築,改建為考試院,第二年投入使用。考試院前有月臺,後有正堂,兩廂為考試號房15間,號房裡壘磚為桌発,可容納900多人同時參加考試。

學前塔,又稱文峰塔,建於明代,是古太平縣為祈太平文風興盛而修建。因其緊挨南寺,也叫“南寺塔”,它位於察院改建的試院之內,故民間稱之為“學前塔”。塔身八角九層空心,通高21.5米,原高24米,因塔剎已不存。塔內自一至九層上下貫通,無級可登。第一層磚砌仿木五鋪作雙抄斗拱一週,二層以上逐層內收封頂。巍峨高聳,為遠眺太平的標誌。


鼓樓位於汾城十字街中心,始建於唐貞觀年間,現存為清康熙47年重建,清道光、民國重修,十字歇山重簷樓閣式建築,通高約15米,底座為十字券洞式拱洞通往四街,分上下兩層,下層周砌女兒牆,中部沿四立柱砌清水牆,四面開門,內部以木梯登二層。二層置木欄杆,可遠眺四方,上下兩層以斗拱承托出簷和翼角。外觀威嚴而華麗。

這是社稷廟裡精美的斗拱木雕。社為土地之神,稷為農業之神,自從周朝以來,社和稷合併祭祀,反映了我國古代以農立國的社會特徵。'汾城的社稷廟建於明洪武年間,清嘉慶、道光重修,現存獻殿、大殿、鐘鼓樓、東西兩廡。它的木雕、彩繪,精巧細膩,美觀大方,實為古代雕刻藝術中的精華。社稷廟在汾城南街上,現在的鎮中心醫院的院內。

在汾城的古城門處,曾經建有5座橋。現存的洪濟橋在南門石坡處,這是一個廊橋,下面是橋,上面是廊,東西向,橋身為單砌單券單孔拱橋,橋上東西縱向建橋廊五間木石結構,單簷歇山頂,18根石頭柱子托起來漂亮的長亭,橋長約10米,寬約有4米。橋的兩側有圍欄。橋下現已無河流,積滿淤泥荒草。這座廊橋是金大定23年所建,距今800多年。這樣的廊橋在我國南方比較多見,而在我們北方,卻很少見。


這是正在修復中的縣衙大堂。這座古建築創建於唐,原為鄂公帥府,清康熙34年毀於大地震,第二年重修。目前,包括這裡在內的汾城古建築群,從2006年入選“國寶”以來,政府和有關部門先後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對“國寶”文物建築進行“修舊如舊”的修繕保護,留住這些歷史文化的載體。

人們說,五千年文明看山西,山西的地上文物,宋、金以前的古建築佔到全國的70%。作為山西十大古建築群之一的汾城鎮,其豐富殷實的地表文物仰俯皆是,令人震撼驚歎。汾城還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在這裡,你嗅到的是實物、是文化、是厚重,是沉甸甸的千年時光。每一處都足以讓你駐足,品味、探究。

2006年,我被組織上派到汾城文管所擔任所長。在這之前,我在縣文化體育局辦公室工作。汾城古蹟遍佈,文物保護等級高,責任重大,我不敢有絲毫的懈怠。除了協助搞好古建築維護修繕工作以外,確保文物安全是重中之重。文管所工作人員很少,看護管理的文物數量多範圍廣,可移動的文物能入庫封存保管,但古建築上的構件也是偷盜者下手的對象,我們只能是加強巡查看護。


我的家在距離汾城20多公里的襄汾縣城,為了工作,我常年住在汾城,就住在文廟裡的啟聖祠裡。每天要對汾城各處的古建築進行巡查,風雨無阻,節假日照常。家裡的事情顧不上管,全交給老伴來操持。老伴和兩個女兒都很支持我的工作,我不常回家,他們就節假日常過來陪我。做基層文物保護工作,工作地點偏遠,單調乏味,要耐得住寂寞。

不僅要耐得住寂寞,還有經得起誘惑。前幾年,晉南一帶文物偷盜情況比較嚴重,有人找我想搞一些古建築構件。只要我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事後要重重的謝我,我當下就言辭拒絕把他攆走了。不是我不喜歡錢,而是這樣的事萬萬不能幹,出了問題了不得!國家文物受到損失不說,自己落個身敗名裂,違法犯罪,太不值得。

老伴原來在縣裡工作,前兩年退休了,兩個女兒也已經出嫁,老伴索性就過來陪我一塊住在文廟裡。我們每天守望著汾城的這些“國寶”,就像守著自己的孩子一樣。面對旅遊的大潮,有關部門也在探索汾城古建築的旅遊開發,從文物保護角度講,我是喜憂參半,擔心過度開發,損害汾城“國寶”的文化價值。當然,這是領導考慮的事情。眼下,文物保護還有許多問題需要解決。我過了年就該退休了,眼前要做的工作就是盡心盡責,站好最後一班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