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山西篇):南禪寺大殿


南禪寺位於山西省忻州市五臺縣陽白鄉李家莊村西北。大殿建於唐建中三年,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木結構建築,1961年被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五臺山地區歷來就是佛教聖地,周邊佈滿了大大小小的寺廟。唐中期的南禪寺,只是臺外由村民自發籌建的一座香火廟。唐建中三年,南禪寺重修,殿內西平梁下留有墨跡“因舊名大唐建中三年歲次壬戌月居戊申丙寅朔庚午日癸未時重修殿法顯等謹志”,從而得知比佛光寺東大殿早75年。

抗戰時期,日軍曾拆取南禪寺內的磚塊以修築碉堡。20世紀50年代,文物專家在五臺縣發現了南禪寺。文革時候,南禪寺院內的佛像受到一定程度的損毀。1970年左右,來自五臺山各廟的63名僧人被遣至南禪寺生活,為此,東西南殿內的佛像被放置殿外。七十年代中期政府撥款二十多萬元對其進行修繕。


大殿為單簷歇山九脊頂。面闊、進深均為三間,平面約為方形。橫向寬11.62米,縱深9.9米。大殿使用周圍的12根結實的柱子支撐巨大的殿頂,牆壁沒有承重作用,只起到間隔作用。柱頭採用斗拱,屋脊兩側裝飾有鴟尾。 從此處得知,中唐時期木結構樑架已經使用“材”(栱高)作為木構用料標準。大殿體現了唐代木建築簡約,穩重,大方的風格。

大殿12根簷柱柱頭均直接承託斗栱,帶有明顯的唐風。大殿斗栱用料較大,栱枋斷面尺寸多為26釐米,栱高多為37釐米,均超出宋《營造法式》規定,而寬度多為17釐米,則小於規定,其餘斗栱構件與規定基本一致。各栱栱頭卷殺五瓣,每瓣都微向內傾3毫米,常見於齊隋時期石構件,現存木構建築中僅此一例。在不影響構建承重能力的前提下,不失為一種靈動的點綴。

1973年8月,國家文物局組織楊廷寶、羅哲文等建築、文物大師,實地考察並商討方案,最終確定了以文物建築保護的最高目標——恢復原狀作為修復工程的基本原則,對南禪寺大殿採取全面復原的保護修繕。包括復原和加固兩部分。其中,復原部分主要包括明臺、簷出、椽徑、殿頂、脊獸、門窗等方面。加固部分主要包括對四椽栿等大木構件、簷柱的加固。對劈裂嚴重的木構件,採用高分子化學材料加固與鐵活加固相結合的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