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最低調古鎮 風光不輸烏鎮 有9種方言130姓氏被譽“百姓古鎮”


位於浙江省衢州市仙霞嶺的廿八都古鎮,西面與江西省廣豐縣接壤,南面與福建省浦城縣接壤,自古有“一腳踏三省”、“雞鳴三省醒”之說。因其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早在1100多年前就成為歷代屯兵紮營之所和兵家必爭之地,號稱“楓溪鎖鑰”。

廿八都古鎮的“廿”字讀“niàn”,又稱二十八都。這個古怪名字的由來,是因為北宋時期浙江南部設都44個,該地排行第28,因此得名廿八都。而宋朝時候的“都”,相當於現在的集鎮。到了清代,古鎮成為由閩入浙的商旅要道,百業興盛,商賈雲集,可謂是富甲三省邊境。

清澈的楓溪水自北向南穿鎮而過,沿著廊橋進入古鎮,彷彿走進了悠悠的歷史長河。與江南水鄉古鎮不同的是,廿八都古鎮的民居建築皆依山傍水、緣溪而建。這裡沒有周莊烏鎮的擁擠喧鬧,而是充滿了親切的生活氣息,行走其中,你可以看到最原生態的江南風貌。


廿八都古鎮擁有潯裡街和楓溪街兩條明清古街,36幢民居、11幢公共建築沿街鋪展。這些沿街店鋪一般每戶三間店面,多為前店後宅,在最鼎盛時期,店鋪和作坊總數將近200家,每天街道上南來北往的客商和肩夫熙熙攘攘,市場繁華程度與當時的江山縣城不相上下。

古鎮的建築歷經千年融合,集徽式馬頭牆、浙式屋脊、贛式簷椽、閩式磚牆於一身,雕樑畫棟,飛閣流丹,有著獨特厚重的文化積澱,雖歷經數百年仍基本保存完好,其豐富的內涵令建築學家歎為觀止,堪稱一處原汁原味的“民間古建築博物館”。

這些明清古建築的門扇、窗戶多以精緻木雕構件組合而成,尤其是樓閣式木門罩,上覆黛瓦,簷角起翹,極具特色。所有的部件又都繪有月山水、人物故事以及龍、鳳、花、鳥等作品,圖案極少雷同,然而由於藏於深山多年不為人知,又被專家學者們稱為“被遺忘的古鎮”。


位於潯里老街最北端的浙閩楓嶺營總府,又稱武官衙門,居高臨下俯視著整個古鎮。這裡也是見證廿八都軍事歷史的地方。南明隆武二年,鄭成功被加封為忠孝伯,掛招討大將軍,就駐守在仙霞關和廿八都。清朝時期這裡曾駐兵1500多人,由此帶動了當地的興旺。

中華文化歷來以宗族脈絡繁衍,一個村莊通常只有一兩個姓氏、一種方言。而廿八都古鎮因地處兵家必爭之地,歷史上頻繁的戰爭、屯兵、移民,使這個僅有4000人口的小鎮擁有9種方言和130餘個姓氏,堪稱名副其實的“方言王國”和“百姓古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