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機槍不夠,輕機槍來湊!德械師一個營,僅6挺重機槍


二戰時期,各國軍方高層普遍認為,基層部隊的火力支柱應是多人操控的重機槍或者通用機槍。畢竟這些武器使用彈鏈供彈,火力持續性強,射程遠,可以輕鬆地對敵方步兵形成火力壓制。那麼抗戰時期,中國軍隊的火力支柱為何會是輕機槍呢?

抗戰期間,國內軍工基礎薄弱,許多重要的設備和技術極度的缺乏。這也導致中國軍隊的武器裝備無法制式化和自給自足,許多重型武器只能依靠國外進口。然而少量的重型武器,對於國內的數百萬軍隊來說,無疑是杯水車薪。

另外當時中國的軍工,只能勉強生產少量的輕型武器。對於重機槍這種結構複雜的武器來說,根本無法做到大規模生產。因此在抗戰時期,中國軍隊裝備的重機槍數量非常少。以嫡系德械師為例,一個營也不超過6挺重機槍。這還是國軍的精銳部隊,其它雜牌軍那就更不用提了。


既然重機槍不夠,那麼只能輕機槍來湊。抗戰時期,中國軍隊使用最廣泛的輕機槍就是捷克式ZB-26。此槍結構簡單,不需高超的工藝,加之射擊性能優秀,便於維護等優勢,受到中國軍隊的歡迎。抗戰前夕,中國購買和仿製的捷克式輕機槍就超過十萬挺。

在抗日戰場上,中國軍隊缺乏重火力,所以輕重機槍成為日軍最大威脅。然而日軍的92式步兵炮和89式擲彈筒卻是摧毀中國軍隊機槍陣地的神器。重機槍雖然火力足,但不方便攜帶。在戰場上,它只要暴露火力,就很難轉移。故而中國軍隊的重機槍往往成為日軍的活靶,而輕機槍可以頻繁轉移。再加上中國軍隊裝備數量多,自然成為基層部隊火力支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