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拍印度鹽場:工人舉家打工日均掙20元,年幼的孩子以地為席


連綿不休的雨季從十月份開始退去,四個多月的季風強降雨,讓印度西部的古吉拉特邦沿海形成了一片汪洋。隨著太陽日漸蒸發,這片佔地1萬多平方公里的天然鹽場開始進入豐收的季節。

兩百多年前,一場大地震造就了印度最大的一個露天鹽場。地震中抬起了一條海拔高三四米,長達近百公里的山脊,它阻斷了阿拉伯海的海水,也葬送了這片黃金水道,卻意外形成了一片天然的鹽場。

每年從6月份雨季開始,長達四個月的強降水和海水倒灌淹沒了這片乾涸的灘塗。10月之後,雨水和海水逐步退去,鹽工從鹽田抽出海水,隨著高溫逐漸蒸發,地面上佈滿了一層厚厚的鹽晶。等候了四個多月的鹽工,也隨之開始了一年中最繁忙的時候。

大批附近的村民,舉家喬遷到鹽場附近,人們需要在這接下來的6個多月時間裡,儘可能地收集、加工、包裝鹽晶,賺取多一筆的收入,以平衡下一次雨季以及鄰近冬季帶來的空窗期。

無論男女老少,只要稍微有一些體力,就必須為這份全家唯一的收入工作。青壯年從事更艱苦的搬運、灘塗抽水,婦女負責曬鹽、引水等工作。

為了方便照顧孩子,許多婦女不得不隨身帶著年幼的孩子一起工作,然而鹽工日均工作10個多小時,但所得的收入也僅僅保持在20元人民幣左右。

為了多貼補一筆家用,八九歲的孩子就已在父母的帶領下工作。在鹽場加工廠,大量的童工赤腳在鹽山下把粗鹽裝入袋,孩子們一天所得的也僅僅是幾元錢工資,但這筆收入也基本上由父母領取。

更年幼的孩子,只能在鹽場上玩耍,累了母親就在粗鹽上放一塊布給孩子當床使用,孩子的童年幾乎都在鹽場上發生。這是世界上最艱苦,最低廉、最卑微的工作之一,但賴以為生的印度人,只能守在這片鹽地上辛勤勞作。

但這片看似絕望的“鹽地沙漠”,在今天又迎來了一絲希望。隨著鹽場在世界走紅,大量的遊客開始從新德里走向古吉拉特邦,人們驚奇地發現旱季裂開的鹽地,竟有一種蒼涼畫面的視覺感。

除此獨特的自然和鹽場人文景觀之外,在這片一望無際的鹽地上,也棲息著大量珍惜的鳥類和瀕臨滅絕的一些動物。比較著名的有火烈鳥、瀕臨滅絕的野驢、沙漠狐狸。

這些數量、品種可觀的動物,吸引著許多酷愛戶外攝影的驢友,人們不惜長期蹲守在鹽地附近,每日揹著沉重的設備,遊走在四處捕捉鏡頭。

現在,人們的生活開始往好的方向發展。藉助旅遊,你可以在冬季空閒的時候從事嚮導服務。當地政府也在積極推動家庭手工作坊,幫助人們進行商業化的轉變,這些可能性都有機會帶來人們命運的轉變。【圖片為比利時攝影師Rita Willaert,獨家授權去驢行,版權歸其所有,禁止轉載使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