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到底在哪裡?很可能是北方移民在九江建的塢堡

在現在的語文課本中有這麼一篇文章《桃花源記》,其實這是一首詩的序,記述一個世俗的漁人偶然進入與世外隔絕之地的奇遇記。

這件事情一般認為是虛構的,所謂“桃花源”僅僅是陶淵明心中的“理想國”,一個沒有戰亂,沒有壓迫,自給自足,人人自得其樂的社會,這是陶淵明這個文人心中的追求與嚮往,同時,這也反映了其對現實的不滿。

那麼,桃花源到底在哪裡?

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到底在哪裡?很可能是北方移民在九江建的塢堡

有些人可能很奇怪,不是說虛構的嗎?但是,有這麼一句話,“藝術源於生活但高於生活”,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無論真假,肯定是有原型的,那這個原型是什麼呢?這就是個很有意思的問題。

近來有這麼一種解釋,這個“桃花源”其實是“塢堡”!

這是什麼?咱們先介紹一下陶淵明吧,陶淵明是江西九江人,可以說是江西第一個出名的文學家了,他是東晉時期的人,這個時期原本較為荒涼貧瘠的九江一帶得到極大的開發,這很大程度上是北方人帶來的。

由於東晉、南北朝時期北方大亂,大量北方百姓南逃,原本荒涼的江西,福建等地屯住了大量北方百姓。而陶淵明的家鄉九江呢?這裡是接納北方流民的重點地區,西陽郡、新蔡郡、安豐郡、松滋郡、弘農郡(大部分移民來自這裡)、太原郡六郡移民來到了九江,建立村落。

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到底在哪裡?很可能是北方移民在九江建的塢堡

這些流民所建立的村落就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塢堡,這是一些豪族、宗族、鄉黨屯聚堡塢、據險自守的大型民間自治體。《桃花源記》裡面“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也反映出“桃花源”特點:村落經過統一規劃,說明是流民新建的村莊,而不是土著發展出的自然村;同時,土地集中,大家一起勞動。

這就是當時典型的北方世家大族的塢堡風格,北方流民把自己家鄉的塢堡帶到了南方。陶淵明在自己的家鄉很可能是見到了大量這種塢堡式的北方村落,所以以此為原型寫出的桃花源記。

這些人避世的原因是什麼呢?很可能就是逃稅,南北朝時期(尤其是南朝)這些地方大大小小的豪族掌握了相當多的資源,而朝廷對他們的掌控很有限,這也是南朝後來敗亡的原因之一。

近代著名學術大家陳寅恪先生在《桃花源記旁證》中博引《水經注》、《元和郡縣誌》等地理著作,就認為桃花源記有記實成分,“桃花源之紀實之部分乃依據義熙十四年劉裕率師入關時戴延之等所聞見之材料而作成。”

陶淵明要紀實,那自然記錄的是自己家鄉的事了。

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到底在哪裡?很可能是北方移民在九江建的塢堡

但是,《桃花源記》說了“武陵人”啊,故事不是發生在武陵嗎?那武陵是哪裡?這個地方今天屬於湖南常德(常德現在即有桃源縣,又有武陵區,其中桃源縣是公元963年(宋太祖乾德元年),轉運使張詠根據朝廷析武陵縣之政令析出來的,在實地考察之後,他建議置桃源縣,當然,名稱就是根據《桃花源記》來的),怎麼扯到九江了?

這可能和其它民間傳說有關,比如劉驎之入衡山採藥。《世說新語》記載當時傳說:南陽郡有一個人叫劉驎之,字子驥(就是《桃花源記》文章結尾說的那個人),喜歡遊山玩水。他曾經有一次到衡山去採藥,深入山中卻忘了出來。他在一個山谷中看見一條溪流,溪流南岸有二座用石頭修築的圓形糧倉,一座門關著、一座門開著。此外還有“武陵石穴”的傳說(武陵蠻人射鹿,誤入石穴,結果發現一個豁然開朗的新世界)。

陳寅恪總結《桃花源記旁證》一文以討論塢堡開端,推論考出“真實之桃源在弘農山谷中,而不在南方之武陵”。

甚至他還提出更有意思的一點:這裡面的“秦”不是秦朝,而是苻堅建立的前秦。

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到底在哪裡?很可能是北方移民在九江建的塢堡

為什麼?文章說裡面的居民“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這就很矛盾了,首先,漁民和桃花源裡的人能正常交流,這很奇怪,因為秦朝的語言和晉朝是不一樣的(一個是上古漢語,一個偏中古漢語),而且桃花源里居民穿的衣服和外人也一樣(“悉如外人”),而秦朝服飾和東晉區別也很大,顯然,說他們是秦末來的,有些牽強。

但如果是前秦那就好解釋了,同一個時代嘛,語言穿著當然一樣。至於“不知有漢,無論魏晉”,那就是在撒謊了,要避世嘛,自然說得玄幻點。

不過,現在關於桃花源所在地,反而是爭論一片,雲南省廣南縣壩美村(這個有點扯了,雲南那個時候都沒怎麼開發,也沒什麼漢人去過,陶淵明更不可能去過,把這裡的好風景硬和“桃花源”扯上關係也太…)、湖南省常德市桃源縣、江蘇省連雲港市宿城景區的船山、在河南南陽內鄉縣、安徽黃山黟縣桃花源、江西山南景區、湖北十堰桃花源等30多處地方,甚至不長桃樹的北方某地也宣佈找到了“桃花源”…

這就十分尷尬了。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