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一打虎“家族”,比武松還厲害,能開拓千萬平方公里的領土

我們在《水滸傳》裡看過“武松打虎”的故事,中國歷史上真正會打虎的人,其實是中國北方的遊牧民族。遊牧民族的生產方式主要是畜牧業,但是僅憑畜牧業,他們是無法建立強大的遊牧帝國的。

中國第一打虎“家族”,比武松還厲害,能開拓千萬平方公里的領土

武松打虎

世界歷史上有兩次民族大遷徙,都是中國北方的少數民族推動的。第一次民族大遷徙,就是由北匈奴的西遷而引起的,匈奴人的西遷在歐洲引起了連鎖反應,推動了日耳曼人的西遷,並最終導致羅馬帝國的崩潰,歐洲歷史從古典時代進入到中世紀;第二次民族大遷徙,是由蒙古帝國的征服而引起的,蒙古人向西征服,推動了突厥人的西遷,並最終導致拜占庭帝國的滅亡,拜占庭帝國滅亡以後,歐洲通往東方的商路受阻,使得伊比利亞半島的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不得不尋找新的貿易路線,推動了新航路的開闢,歐洲歷史由中世紀進入到近代。

中國古代的遊牧民族建立的政權,版圖往往是非常遼闊的,動輒千萬平方公里,蒙古帝國的版圖有3000多萬平方公里,北匈奴西遷到歐洲之後,同樣也是建立了版圖遼闊的匈人帝國,而歐洲和中亞的遊牧民族,往往建立不起強大的帝國,為什麼會有這種差別呢?

中國第一打虎“家族”,比武松還厲害,能開拓千萬平方公里的領土

中國古代的契丹人

亞歐大陸有一個農牧分界線,在這條界限的北邊是遊牧民族,南邊是農耕民族,世界歷史的發展其實就是由遊牧民族和農耕民族的互動所推動的。我們會發現一個規律,遊牧民族的遷移方向,一般是自東向西的,幾乎沒有自西向東的。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從地理環境上來講,亞歐大陸的草原的西部一帶,降水量比較豐富,水草更為豐美,而亞歐大陸草原的東部地區,降水量相對來說比較稀少。亞歐大陸的草原,都屬於溫帶大陸性氣候,但是東部與西部的自然環境是不同的,西部靠近地中海氣候區和溫帶海洋性氣候區,東部靠近亞熱帶、溫帶季風氣候區。地中海氣候與溫帶海洋性氣候,受海陸熱力性質差異的影響不是很明顯,雨熱不同期,地中海氣候是夏季高溫少雨,冬季溫和多雨,溫帶海洋性氣候是全年溫和溼潤,但光照明顯充足。亞熱帶季風氣候和溫帶季風氣候,受海陸熱力性質差異的影響十分明顯,形成了雨熱同期型的氣候,即夏季高溫多雨,冬季低溫少雨,光照條件良好。充足的光照和雨熱同期型的氣候帶來了什麼效果呢?那就是亞洲東部的生物資源明顯比歐洲西部的生物資源豐富。中國、日本的動植物資源,顯然是比英國和法國的動植物資源豐富的。

中國第一打虎“家族”,比武松還厲害,能開拓千萬平方公里的領土

同樣是島國,日本的森林覆蓋率遠遠高於英國

中國北方的草原與東歐的草原,雖然都是草原,但是,氣候有所不同,這就是說亞歐大陸東西兩端的遊牧民族,雖然都是遊牧經濟,然而生產方式是略有不同的,恰恰是這些不同點,造成了亞歐大陸的民族大遷徙的方向,往往是自東向西的。

中國北方的遊牧民族的牲畜結構,是以馬和羊為主的,馬與羊的比例往往是1比6或者1比7,養6只羊配備1匹馬,馬的地位非常重要,因為中國北方的草原,四季分明,冬季寒冷漫長,夏季高溫多雨,人們需要在不同的季節更換草場,流動性強。歐洲的草原地帶,相對來說,冬季不是很漫長,全年的降雨量也比較平均,遊牧民族的流動性不是很強,流動與遷徙就需要馬匹,因此,中國北方的遊牧民族,更重視養馬,這也是中國北方的遊牧民族武力勝過歐洲的遊牧民族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之一。

因為中國北方的草原四季分明,降雨量稀少,再加上靠近動植物資源十分豐富的季風氣候的邊緣,所以,遊牧民族的狩獵經濟也十分的重要。狩獵是對畜牧業的補充,中國古代的遊牧民族所進行的狩獵並不是打獵,而是進行圍獵,古代稱之為“大打圍”。所謂的圍獵,就是在方圓幾百公里的範圍內,逐步縮小包圍圈,最後把野獸圍在一個很小的範圍內進行射殺。

中國第一打虎“家族”,比武松還厲害,能開拓千萬平方公里的領土

老虎

在草原上打獵,為什麼要進行圍獵呢?因為草原上的視野非常開闊,騎馬追逐兔子、老虎與豹子,是相當困難的,這種狩獵方式只是偶爾進行,無法作為一種經濟形態而存在。真正高效的狩獵,是將一大片區域圍起來,逐步縮小包圍圈來進行狩獵。但是,這種狩獵方式投入的成本是非常高的,往往需要動用數萬騎兵,花一兩個月的時間來慢慢縮小包圍圈。

用圍獵的方式能夠捕捉到多少野獸呢?中國古代文獻中提到北方遊牧民族的狩獵成果時,經常用“積獸若丘陵”的話語來形容,也就是說動用了數萬人,花了兩三個月的時間來包圍野獸,最後,射殺的野獸堆積起來,像山丘一樣。

用圍獵的方式進行打獵,還考驗了一個人的勇敢程度,草食性的野生動物被包圍之後,往往就“認命”了,但是,有些肉食性的野生動物是非常兇猛的,在人類縮小包圍圈的過程中,它們往往會攻擊人類,試圖突破包圍圈,而包圍圈一旦被突破了,整個的圍獵工程就功虧一簣了,其它的野生動物會跟著這些動物,陸續從缺口處逃跑。所以,圍獵是非常辛苦的,即使是遇到了兇猛的虎、狼,也要往上頂,絕對不能讓它們突破包圍圈。

中國第一打虎“家族”,比武松還厲害,能開拓千萬平方公里的領土

元朝的騎兵

數萬人在幾百公里的範圍內進行圍獵,需要進行有效的溝通,這種有效的組織形式,對於遊牧民族的軍事管理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中國北方的遊牧民族強悍的軍事實力,並不是畜牧經濟塑造的,而是狩獵經濟塑造的,我們在學習中國古代史的時候,往往忽視了遊牧民族的狩獵經濟。

中國北方的遊牧民族所建立的政權,版圖面積往往都是幾千萬平方公里,而東歐草場地帶的遊牧民族,卻很少能夠建立政權,出現這種差別的原因就是中國北方的遊牧民族擁有狩獵經濟。

所以,中國古代打虎第一“家族”,當屬中國北方的遊牧民族,即匈奴人、鮮卑人、契丹人、蒙古人、党項人等等。

中國第一打虎“家族”,比武松還厲害,能開拓千萬平方公里的領土

中國的地形圖

中國古代狩獵經濟之重要性,一直維持到了清朝的道光年間。

清朝在康熙年間,建立了木蘭圍場,木蘭圍場所進行的狩獵,就是圍獵,清朝皇帝在木蘭圍場進行的狩獵活動,史稱“木蘭秋獮”。木蘭秋獮其實並不是清朝皇帝的遊樂活動,而是清朝皇帝進行的一場軍事活動和政治活動,木蘭秋獮一方面能夠使得清朝的騎兵得到有效的軍事訓練,另一方面也有利於清朝皇帝與蒙古貴族之間的友好,利於滿族和蒙古族之間的聯姻。

清朝打虎打得最多的人,就是康熙皇帝和乾隆皇帝,這些老虎其實都不是康熙皇帝和乾隆皇帝一個人搞定的,老虎是非常兇猛的野生動物,康熙之所以能夠打到這些老虎,其實是眾人之力,是清朝的騎兵慢慢縮小包圍圈之後,再由皇帝射殺的。康熙一生當中打了多少隻老虎呢?康熙在晚年有一段回憶錄,說自己射殺了135只老虎、20只熊、25只豹子。康熙、雍正、乾隆三人堪稱清朝的打虎能手,射殺的老虎總數超過了200多隻。

中國第一打虎“家族”,比武松還厲害,能開拓千萬平方公里的領土

雍正皇帝打獵

到了道光年間,清朝皇帝不再進行木蘭秋獮了,咸豐皇帝甚至以“秋獮”為名,逃離京師,躲避英法聯軍的進攻,所以,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木蘭圍場的廢棄,也標誌著清朝軍事實力的徹底衰敗。

中國北方的遊牧民族經常在草原上進行狩獵,一場圍獵下來,“積獸若丘陵”,按照這種趨勢發展,中國北方的野生動物豈不是早在一千多年前就被打光了。其實,在古代,我國的野生動植物資源是非常豐富的,不僅北方草原地帶有“虎患”,中原農耕區也有“虎患”。

草食性的動物會吃掉草原上的草,肉食性的動物會吃掉人們飼養的牛、馬、羊,進行圍獵,其實也是為了保護畜牧業的發展。圍獵是季節性的活動,一般在秋季和冬季進行,起到了休養生息的作用,雖然獵殺了一部分野獸,但是,很快就能夠得到補充。只是說,從幾千年的整體趨勢來看,中國北方的野生動物,是越來越少的,而減少的速度被加快,其實是近幾百年的事情,因為到了明朝以後,火器慢慢普及了,康熙皇帝和乾隆皇帝進行狩獵,多數情況下是用鳥槍獵殺的,鳥槍的效率要遠遠高於弓箭。

我們從中國古代的狩獵活動中,也可以知道我國古代的野生動物資源是非常豐富的,現在的野生動物資源與歷史時期相比,已經非常稀少了,因此,我們要保護好我國現存的野生動物資源。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