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匿跡的德州城古蹟系列之——高真觀


消失匿跡的德州城古蹟系列之——高真觀


上世紀六十年代中期,在殘破的北門裡的路西,有一片凹凸不平的溼地荒野。在這片溼地裡遍地是磚石瓦礫、廢棄的土鍊鋼爐、隨風搖晃的蘆葦和稀疏雜草。在這片渺無人煙的荒野中,聳立著一個約三米見方的立體土建築。它高約五米沒有頂子,除了地基處有幾塊條石外,四周全是裸露著的黃土,以及被雨水衝出來的小溝壑,它沒有門窗和樓梯的痕跡。在它的頂部顯露著一個高約兩米、還能清晰的分辨出人體輪廓,坐北面南的泥塑神像。這座獨立的小土臺和神像,為何經歷了中國近代史上,幾次較大規模的毀廟宇、砸神像的事件後,仍能保留到上世紀六十年代哪!那得從德州道教界最大的道觀高真觀說起:

德州城北門裡(勝利街)的西北側,曾座落著一組中國傳統宮殿式的古建築群,它就是德州城裡最大的道教廟宇——高真觀


消失匿跡的德州城古蹟系列之——高真觀


從田雯的《長河志籍考》上了解到,高真觀始建於元代,最初名字叫高真堂。到明朝正德年間,由於年久失修,殿宇門墉早已破舊。當時觀主楊理聰與其弟子張大儒多方求援,在得到都衛指揮桂勇和知州寧河的支持後,對整體建築進行了大修,並改名為高真觀。

清·康熙年間,曾經有人在觀裡挖出一塊石碑,上面刻有“安平縣界”的字樣,一度曾成為德州地名沿革的物證。

高真觀坐北面南,後門與北城牆距離不過六七米。它北倚古城牆、西臨小西門,東靠通往北門的官道。它的山門朝南,門前是一條通往水市街的大道。因德州城的北門長期不開,故此處交通方便,環境優雅、僻靜,周圍沒有那麼多的吵雜聲。

古老的德州高真觀,它建築佈局合理、結構嚴謹,所有建築物均古樸典雅、巍峨壯觀。道觀南正中部系三開間的高大山門一座,山門的門楣上嵌鑲著“高真觀”三個正楷金字的匾額。山門頂部裝飾著黃、綠兩色相間的琉璃瓦。山門前寬闊的廣場上,可以停放諸多的轎車和轎子,官場邊上設有拴馬樁。有一杆高高的旗杆立在其中。在山門兩側擺放著一對高大威武的石獅子。遠望古剎,整個廟宇中古柏參天、遮天蔽日,顯的那麼威嚴肅穆。

德州高真觀以山門和幾個富麗堂皇的大殿為中軸線。它大體分為三個部分:中間部分是高真觀的主體建築,五進五出的院落裡,座座大殿高大、莊嚴、宏偉、肅穆。

穿過山門前行,迎面是一座方形騎道靈官殿,神道從殿中通過。殿內是道教護法天神,紅面三目的王靈官司站神像。大殿裡供奉著:天蓬玉真壽元真君、天猷仁執靈福真君、翊聖保德儲慶真君、佑聖真武靈應真君,四位護法天神的彩色泥塑像。

過“靈官殿”後,進入第二道院,便是觀內最高的建築,即供奉道教三位祖師的“三清殿”。在莊嚴肅穆的三清殿裡,迎門供奉著神態端莊的三位尊神,即道教的最高尊神三清祖師。位於中間的是三清之首太上老君、玉清元始天尊居左、上清靈寶天尊居右。這三尊神像均高達八米以上,栩栩如生、形象逼真。讓人看到他們即和藹可親又感到威嚴。

在“三清”神像的兩側,是輔佐“三清”而被稱為“四御”的四位尊神,即:紫微北極大帝、南極長生大帝、勾陳上宮天皇大帝、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祇之神,他們均手持法器,相對站立,更襯托出“三清”尊神的無限威嚴。在三清尊神前的供奉案上,擺放著道教的經卷、法器、燭臺及各種貢品。供奉案之前設有鑄鐵香爐,裡面香菸繚繞。方磚鋪就的地面上置有潔淨的跪墊,這裡是接待香客、施主和進行各類法事活動的主要場所。穿越“三清殿”既是第三道院裡的“祖師殿”,該大殿裡供奉著道教全真派的祖師王重陽。

再走過祖師殿的院落便是第四個院,即是“七真殿”的院落,在古樸的七真大殿裡供奉著王重陽的七位弟子,即:北七真人馬鈺、孫不二、譚處端、劉處玄、丘處機、郝大通、王處一的塑像。在他們之中邱處機的地位最高,成吉思汗曾封他為長春真人,民間又稱他為道教全真派始祖。

高真觀的東跨院,其前院是“元君殿”、也稱“子孫堂”供奉著泰山老奶奶碧霞元君。

因碧霞元君泰山老奶奶,負有生兒育女的職責,故來這裡的香客諸多,多是來請泰山奶奶賜子栓孩子的,這裡的香火最旺。東跨院的後院是道士們居所,即觀內道士們生活娛樂的場所。也是外地來的香客等暫時留宿的客房。

高真觀的西跨院,其前院為“元辰殿”,迎門的大殿和東西廂房內,均供奉著彩塑站姿的60位本命神,如:甲子神、甲午神、丙子神、丁丑神等,這些神像不僅造型各異,栩栩如生,而且,是德州高真觀獨居特色的景觀。在其他地方的道觀裡也極為少見,故它們不僅有較高的藝術價值,還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是罕見的歷史文物。

後院是“呂祖殿”大殿裡供奉的是八仙,這裡的八仙塑像形象逼真,得到了八仙的認可。據傳說,八仙聽說德州高真觀裡他們的塑像逼真,就於某日來該大殿裡比對,他們看後各個服氣,相互指認故笑作一團。這時被觀裡的一名道士看見了,找來了不少道士前來觀看,這些道士們看後也驚歎不已,因塑像和八仙真的一摸一樣;那知其中一人,不由的發出了讚歎聲,故八仙不見了。

在這個院的東西廂房內,還供有雷神、火神、天公等神像。那個殘存的土臺子,就在此院中,據傳說是二郎神的塑像。

歷經幾百年滄桑歲月,德州高真觀到清末民初,仍保存的較為完好;據有關史料記載:1922年前後“元辰殿”毀於火災:不久,直奉戰爭禍及德州城一帶,高真觀淪為兵營,裡面多次駐紮過各派系的軍隊,致使高真觀內諸多的珍貴文物,被搶、被盜和被砸毀,殿堂及其他建築,也不同程度的遭到了較嚴重的破壞。後來,它又遇連年不斷的戰火,特別是在1937年10月小西門的抗日保衛戰中,日軍的八架飛機在這一帶狂轟亂炸,高真觀遭受的損失最為為嚴重。至抗日戰爭勝利後已面目全非了。

1946年德州城解放時,觀內僅有以王公權道長為首的10名道士和搖搖欲墜的呂祖殿了,後來呂祖殿也隨之倒塌,整個高真觀就變成了一片瓦礫。慶幸的是:那座正方形的土臺子和頂上的那尊神像還在,可它為何能倖存哪?請聽這段神奇的傳說故事:

話說德州解放後,為了破除迷信,進行了銷燬神像的運動。呂祖殿裡僥倖保存下來的幾尊神像,遭到了毀滅性的清洗。可當人們要砸高臺上的這尊神像時,怎麼也拉不倒它。後來,套上繩子集聚了十幾人一起拉也拉不倒。最後,借來了幾頭牛拉,還是拉不倒!

天要黑了,領頭的說:“明天咱再來,非將他弄倒不可”。可就在這天晚上,那位領頭人得了重病臥床不起了。後來又傳出了好多奇聞怪談,此神像就無人敢過問了。

到了1958年,這片蕭條的瓦礫堆上,燃起了鍊鋼的烈火。這個面目全非的土臺子和神像,彷彿又礙事了。故又有人再次給它套上了繩子,經眾人一齊用力拉時,這次只把神像的頭拉了下來,除了幾個人崴了腳外,神像仍然沒倒。有人用鎬頭去刨,結果把腳砸破了,從此,再也沒人敢動這尊神像了。

又是幾年過去了,經雨水不斷的沖刷,土臺子成了不規則的土柱子,頂部和中間露出了朽木。在1963年的大雨中它自行倒了。這時人們才發現:它建在地勢較高的一顆大樹上,樹周圍用加了麥草的黃土夯實,所以,它才有這麼強的生命力。最後,它周圍成了沼澤,經雨水長期的浸泡,根部開始腐朽,喪失了支撐力而倒塌了。

至此,德州“高真觀”在德州的大地上就消失了。今天高真觀的原址上已成了高樓林立的居民區。


消失匿跡的德州城古蹟系列之——高真觀


消失匿跡的德州城古蹟系列之——高真觀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