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為人知的汕尾歷史

近來應有關部門之邀,開展蒐集整理民間故事、文史資料工作,在調查蒐集當地水上漁民的歷史資料過程中,不時聽當地人說“海陸豐水上漁民先祖是‘蒙古元番人’,是元末的殘餘敗將……”歷史,往往是錯綜複雜的。海陸豐水上漁民由於舊時生活居在水裡,文化缺乏,生活貧困,沒法確切記錄其譜系發展脈絡,因而使其歷史背景變得撲塑迷離,群說不一。帶此謎團,本人查閱了諸多史實文獻,多次探訪漁民老前輩,方知傳聞不確。

那麼,他們究竟根植何地?源於何方?是否就像當地人傳說的,他們的歷史只鎖定於元末?讓我們翻開歷史篇章,追溯到遠古時代江南越族歷史和歷代戰亂變遷過程,可探其源。

鮮為人知的汕尾歷史

一百越人暨疍民的歷史沿革

據我國東南沿海一些遺址出土的石棒、魚石墜、魚獸骨、貝殼、穀殼等物考,遠古時代的海陸豐,早就已有人類繁衍生息了。他們紋身斷髮,善倚舟楫,熟習水性,傍海而作,依水而居,以漁獵曬鹽為業,這些生活環境與“水”息息相關的古先民,史書稱“百越人”或“越族人”。古越族先人在南方辛勤的勞動過程中,創造了舉世矚目的海洋文化和稻作文化,他們是世界唯一的海洋民族和航海專家。那麼,舊時同樣居於水裡的東南沿海漁民是不是與他們有一定的淵源呢?熟悉華南文化的人都知道,漁民舊稱“蛋民”或“蛋家人”。清朝學者屈大鈞在《廣東新語》說:“真粵(越)人,則今之瑤、僮、黎、疍諸族是也”。由此可知,這些居於水上的沿海漁民與古越族人息息相關,關聯密切,他們是南方百越族人在經歷歷代戰爭後演化而成的疍民後裔。

百越族是我國南方沿海地區一個最古老的民族,最早一支始於春秋時的“于越”,即越國的前身,而“于越”原是夏朝的一個諸侯國,第一代越侯無餘是夏朝少康帝之庶子。據史書記載,大禹死後葬於會稽(今浙江紹興),夏朝少康帝把庶子無餘冊封在會稽,主持祀禹陵墓,並統領越族人民建立起越國。歷經幾十代後,傳至勾踐,稱為越王。《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記載:“越王勾踐,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后帝少康之庶子也,封於會稽。”

公元前355年,越滅隸楚,越國貴族子孫散居江南沿海,將大禹“姒”姓改為鄒、駱、甌、夏侯等姓,構成百越族,百越之稱始於此。由於百越支系繁多,便各自為政,廣泛分佈於我國東南沿海各地和東南亞諸國境內,主要支系有于越、東甌、閩越、南越、西甌、駱越、縝越等之分。其中西甌分佈在今廣西,南越分佈在廣東,東甌、于越分佈在浙江,閩越分佈在福建。《漢書·地理志》言:“自交趾(越南)至會稽(今浙江),七八千里,百越雜處”。

百越族在南方刀耕火種,固守著原始的漁獵生活方式,又以盛產黃金、漁米畜鹽、犀角、翡翠、珠璣奇寶而馳名於世,然而也正因此,引起中原統治者的垂涎而招致滅族之災。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又利越之犀角、翡翠、珠璣,乃使屠睢發卒50萬”,向南方百越人民發起了一場大規模的戰爭,越族人民雖強烈抵抗,但慘遭大量殺戮後,仍以敗失告終。百越敗亡後,嶺南遂被列入中原版圖,成為受秦統治的象、桂林、南海三郡,是時海陸豐隸屬南海郡。嶺南破敗後,成千上萬的越人無家可歸,紛紛逃竄於江河、海上,過起浮舟泛宅的生活,見《淮南子》敘:“越人皆入叢薄中,……莫肯為秦虜”。這些潛入江湖叢薄的越(粵)人便是最初的水上居民,史稱疍民。

鮮為人知的汕尾歷史

自秦統一嶺南後,百族政治局勢一直處於動盪分散狀態。至秦末,中原大亂,吳越百姓恨秦滅國之仇,揭竿起義,扶漢滅秦,幫助劉邦建立起漢王朝。因扶漢有功,勾踐後裔先後被漢冊封為異姓王,其中無諸封為閩越王(以今福建福州為中心),鄒繇封為東甌王(以浙江溫州為中心),餘善為東越王(以浙江、福建沿海為中心),原秦朝遺臣趙佗為南越王(以廣州番禺為中心)……至此百越始得復興。但閩越王無諸死後,百越又內訌疊起,戰端頻生。

漢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南方四小國發生內訌,南越首發內亂,東越王餘善藉機興兵,想奪回廣東潮梅地區和浙江溫州等地(廣東潮汕海陸豐、梅州和浙江溫州原屬閩越地,後劃封給南越和東甌),故“餘善以助漢討南越為名,兵到揭陽,以風波未解,逗留不進。”漢武帝派兵平南,火燒閩越、南越兩城,攻陷番禺(廣州),殺死東越王餘善,閩越人民被遷往內陸(今安徽省),南越王建德率越人40萬歸漢,南越國丞相呂嘉率餘部幾百人逃往海上……從此,百越歸漢。此次戰爭,又迫使大量越民紛紛離開陸上家園,再次下海逃生。

越族自夏朝無餘建立政權至漢亡,歷經二千五百七十年傳國史,太史公在《史記·東越列傳》中贊曰:“越(粵)雖蠻夷,他的先祖難道對民眾曾經有過很大的功德?不然,為何世代相傳得那麼久遠?……大概就是大禹所留下的功德吧”。但後經復魏晉南北朝,越族已日漸式微,至北宋仁宗年間(即1023—1063年),由儂智高率起的越人餘部在兩廣起義失敗後,越族瀕臨絕亡。後隨北方漢人的大舉南遷,漢越雜處,越人漢化,嶺南遂成為以漢人為主導的群族,“越族”改為“漢族”,“越”字也改為“粵”字。據宋《元豐九域志》載:海豐縣有納稅主戶(越民)1878戶,客戶(北方漢人)7186戶,由此可知,宋時,海陸豐的北方移民已遠超本地越民數倍。至明朝,越人基本被漢化,其中部分未被漢化仍保持越民遺風者,便演化成今壯、苗、瑤、黎等少數民族;而逃上山和潛下海者,也演化成後來的畲民和疍民,即所謂的“上山為畲,下海為疍”。

從歷代戰史可知,疍民不是天生居於水裡,而是被迫下水的越族遺裔,初始於秦漢時期,而歷代戰爭,是迫使他們下海為疍的主要因素。據《廣東通志》說,晉時統計,廣東不賓服秦漢統治的越民,下海的民眾就有5萬人之多,可見其人數之多,分佈之廣。同時,歷代北方漢人的大量南遷也是致使他們失去陸上家園的另一原因,從魏晉南北朝起,北方漢人為逃戰禍,南遷已成高潮,疍民為避開北方漢人的侵擾,紛紛離開陸上故土,移居水裡。

鮮為人知的汕尾歷史

二海陸豐水上漁民祖源

從歷代戰史溯源得知,古越族是疍民的老祖宗,但越族支系繁多,作為古越族後裔的海陸豐疍民又源於何系?根據有關史料和田野調查表明:汕尾市區說粵語的“紅衛漁民”是百越族中西甌和南越遺留下來的後裔,主要從廣西、港澳和珠三角等地遷至,有張、陳、石、布、梁、吳等六姓,他們舊時所居船隻稱為“連家船”。而講閩南話的漁民即是東甌和閩越的後裔,所居船隻稱為“甌船”,主要有徐、鍾、蘇、石、蔡、李、郭七姓,他們屬同宗異源,皆百越族一脈相承的遺裔,是清屈大鈞所說的嶺南真正越(粵)人。

筆者據疍戶的語言特點、生活習性和地理位置溯源,海陸豐當地人把講閩南話的漁民稱為“甌船”,其實,“甌船”是浙江一種船艇名稱,並非群族稱呼。其船船體輕巧耐用,適合海上作業居家。船身名稱與陸屋相似,陸屋有三間二伸手之分,船身也有:“船頭、龍宮、中倉、官廳、內肚、臭倉、尾樓”之稱。其中“船頭”和“龍宮”是聖潔之處,貼神像、供神龕、漆紅油,狀似龍頭;“中倉”、“官廳”是會客之所;“內肚”為臥室;“臭倉”、“尾樓”是堆放雜物和煮飯的地方。又因“甌”是浙江溫州簡稱,為區別西甌,稱為“東甌”。海陸豐地區講閩南話的漁民因源於浙江東甌,又居於船艇,故被引伸稱為“甌船”。今浙江《東甌文史》中有“甌在海中居”記載,仍有“甌人”、“甌海人”之稱。清袁銜曾詩云浙江景寧縣船隻:“甌船張風帆,來去如鳧翳”。由此確信,海陸豐講閩南話的水上漁民祖藉是浙江無疑,當地人傳說他們是“蒙古元番人”,純屬誤傳。

鮮為人知的汕尾歷史

我們再從他們之間的語言和習俗探索,海陸豐水上漁民說話所帶的“呢喃腔”,也屬典型的“古吳越口音”遺蹟流露,其語言特點與溫州語有諸多相同之處,如海陸豐漁民稱“下飯菜”為“配”、“早晨”為“天光”、“結巴”為“大舌”等,都與溫州語相同,且海陸豐漁民與今溫州某些地區都講閩南話。另外,從穿戴方面看,他們之間也有相同的遺蹟可循。解放初期,水上漁民春節祀祖女主人必穿“藍圍裙”,以遵祖俗,而現在的浙江溫州人也仍以“藍花布”為吉祥物。海陸豐舊時男性疍民的穿戴裝飾特點是對襟衣,開左襟。《史記·趙世家》說:“錯臂左衽,甌越之民也”。

海陸豐疍民操閩南話,承閩越俗,以蛇(龍)為騰圖,自稱“龍種”,以舟為室,稱為“龍戶”。其俗好歌善舞,崇神敬佛,據史書記載,東甌也“巫風瀆祀”,神事盛行,兩者崇神遺風頗同。又據說今民間流傳的端午節“划龍舟、吃粽子”和新年“炊甜粿”都是他們祀祖流傳下來的風俗,現海陸豐地區流行的“二骨葬”也是承傳他們(百越)的白事習俗,原陸上漢人(南遷的北方漢人)沒有此俗。

再從歷時看,漢高祖時,東甌王鄒繇原為閩越君(浙江南部原屬古閩越地),惠帝三年(公元前192年)東甌從閩越分出來,建立東甌國。鄒繇因扶漢有功,被漢冊封為東甌王,世人稱為東海王,轄地即今浙江溫州、台州、麗水、處州等地。後因遭閩越搔擾,東甌王率民4萬內遷江淮(即今安微省)。期間部分不願背井離鄉之民,仍留島生活,後組成船隊,隨甌江流域遷至現廣東海陸豐沿海地區。據《惠州府志》言:“厥祖被幹戈所擾,潛居水泊中,子孫習慣,樂居於舟”,故今其後裔遍佈於汕尾港口、海豐後門、馬宮、小漠、紅海灣及陸豐甲子、碣石、湖東、烏坎、金廂等沿海地區是矣。另據《潮陽縣誌》考證:“東晉安元年(公元397年)……疍民渡海至潮汕(海陸)地區,以捕魚為生”。以此推算,疍民到達海陸豐地區,至少也有1600多年曆史,何止於宋元?因此說,海陸豐疍民應是海陸豐地區最早的古先民。“甌船”漁民的祖源應是古越族東甌人,也稱甌越人,是越王勾踐第七世族孫東甌王鄒繇的後裔,他們與陸上漢人一樣,都是炎黃子孫。

鮮為人知的汕尾歷史

三水上漁民的近代史

海陸豐水上漁民是舊時疍民後裔,他們是一個多災多難的歷史性群體,千百年的海上揚帆和忍辱負重,使他們養成了一種刻苦耐勞,自尊自強,勇於拼搏的個性。自明清以來的幾次海上戰爭,在滔滔江海水中,不知滲透多少漁民鮮血?葬喪多少漁民生命?

鮮為人知的汕尾歷史

海陸豐老輩人都在傳述:明時,海陸豐沿海地區倭寇出沒,百姓深受其害,以捕魚為生的甲子和碣石漁民,紛紛將漁艇改為戰艇,當起戌守港口,抗擊倭寇的職責。清時的甲午戰爭、鴉片戰爭和1909年日本侵略東沙群島戰爭,就有成千上萬的疍民組成水師,出海抗敵,從而取得了中國近代史上對外戰爭中唯一的一次勝利。東沙群島位於香港東南方,是現陸豐甲子和碣石的前沿海岸線,當地漁民稱為“月牙島”。

在近代的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頗有影響的東江縱隊和瓊崖游擊隊伍,也有水上一族組成的一支精銳隊伍,他們都義無反顧地加入到抗日救國中去。解放前夕,共產黨領導人在海上多次召開秘密會議,水上人家經常擔任掩護和接送。因此說,抗戰的勝利,新中國的成立,水上漁民也作出相當的貢獻。然而,由於解放初期他們文化缺乏,生活貧困,其輝煌的一頁往往重遭歷史淹沒。

直至解放後,在黨和政府關懷下,各地漁區進行了民主改革,海陸豐沿海各漁區相應建立了漁業生產隊和漁民協會,政府興建了漁民新村,他們才遷往陸地,結束了千百年來慘遭世人欺凌和誹謗的苦難生活,終於獲得了平等的政治、經濟和社會地位,融入了新社會。黨和政府在短暫時間內解決了一個歷時千年的歷史遺留問題,是一件了不起的歷史功績。解放後的漁民,他們發揮其祖業優勢,開拓捕澇、養殖、運輸等海洋產業,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後,漁民後代從原先單一的水上職業轉向漁、商、工、學並舉,為海陸豐新時代漁業的發展和社會和諧譜寫出一頁頁輝煌的篇章。

據統計,目前嶺南地區的漁民有900萬之眾,海陸豐有10萬人之多,佔全汕尾人口的3%。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