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真的那麼可怕嗎?做到“三個好”,數學一定好

數學真的那麼可怕嗎?做到“三個好”,數學一定好

數學真的那麼可怕嗎?

我來告訴你,數學不但不可怕,而且很有趣!不喜歡數學不是學生的錯,而是我們的教育出現了問題。從社會到學校,從考試製度到教學模式,無處不充滿著考試的壓力。當一門課程成了考試升學的柺杖時,還會有多少人真正喜歡呢?不少同學問:“我聽課能聽懂,但是不會做題,這是怎麼回事?”



數學真的那麼可怕嗎?做到“三個好”,數學一定好


1

其實這樣的同學大多數問題就出在這裡:


1)你只聽懂了淺層次的知識,沒有深入,所掌握的東西達不到應用的高度;

2)有的同學淺嘗輒止,會了一點就認為都會了,比如一個例題老師講3種方法,他聽懂一種就不再聽其他解法了;

3)聽懂了知識,但是沒記住,或沒弄明白怎麼應用;

4)缺乏數學思想和數學方法的指導,像方程思想、分類討論思想等都是重要的數學思想和方法;

另外,還有些同學因為信心不足,認為數學很難,所以乾脆不聽,這樣就失去了入門的過程,因此更沒法深入。我們都想學好數學,但“既然想學好,為什麼沒學好?”學好數學的必要條件:學習上的“三好學生”,三好湊一好(成績好),缺一不可。


好習慣1


好習慣是取得優秀成績的必要條件,可以事半功倍。什麼是好習慣呢?

1

勤奮

手勤:多記(課堂筆記、好題、好解法、錯題本)、多做(練習)、多總結(知識總結、方法總結).

眼勤:多看課本、課外書、筆記、錯題本.耳勤:聽講仔細.

嘴勤:多問,有問題及時解決,不留後患.

腦勤:多想,對知識、題目等不但要弄清楚是什麼、怎樣做,還要多想幾個為什麼?其中最重要的是動手和動腦。

2

深入

對所學的知識不但要記住,而且最好弄清楚是怎麼來的?解題中怎麼使用?對一些好的題目不要滿足於會做,還要考慮解法是怎麼想出來的?哪種方法更好?

“會”有不同的層次:知識:知道→理解→記住→會用→推廣解題:會做一道題→會做一類題→靈活運用和創新


3

嚴謹

數學是最嚴謹的學科。知識要嚴謹,解題要嚴謹。不嚴謹,遇到題目不是不會做,就是解不完整,得分就不全。


4

其他

a)戒掉惡習:網絡、電視、手機等,要把它們變成學習工具。

b)不找藉口:成績不好時,要多找自身原因,不要怨天尤人。一樣的老師、一樣的同學、一樣的課本和參考書、一樣的試卷,成績卻差別很大,因此主要原因在個人。用藉口掩蓋真實原因,不利於解決實際問題。

忠告:學習是自己的事情,任何人都不能包辦代替!家長、老師是廚師,只能把飯菜做得更好吃,更有營養,更好消化,但只有你愛吃才會有效果。所以,作為學生,要認識到自己在學習中的地位;作為家長,要注意你主要應該做的是調動孩子的積極性,孩子自己動起來了,才會有好的成績。


好基礎2


1

基礎知識要紮實,想提分必須有本錢

舉個不太恰當的例子,這就象經商,你投資1元錢,即使盈利100%,也就是1元的利潤,但若投資1萬元,哪怕只盈利10%,利潤也有1000元。所以,要想學習成績有大的提高,必須要有紮實的知識儲備。 

所以,你若有20分的基礎,提高100%,才到40分提幾點建議:

a)自我彌補:簡單的知識,可以自補,年齡增長了,智力提高了,過去學起來非常困難的現在可能一看就明白。

b)個別指導:對於困難的知識,可以找老師有針對性的進行指導。但應明白,個別指導只是應急措施,不能有依賴性。

c)資料:藉助某些資料,可以快速補充基礎知識。我經常告訴學生,基礎知識不是萬能的,沒有基礎知識是萬萬不能的。這是講知識與解題的關係,知識點懂了,不一定會解題,但用到的知識點沒掌握,則100%不會解題。


2

下苦功走出惡性循環

良性循環:做題快→用時少→解題更多→能力更強→做題更快

惡性循環:做題慢→用時多→解題更少→能力更差→做題更慢一旦進入惡性循環,學生是很苦惱的。

一般解決惡性循環的辦法就是“惡補”,就是人家休息你不休,人家玩你少玩或不玩。

通過一段時間的努力,逐漸形成良性循環,以後問題變會變得很容易。特別是過去好,忽然變差的那種,這樣很管用的。


好方法3


1)預習很重要:

往往被忽略,理由:沒時間,看不懂,不必要等。預習是學習的必要過程,還是提高自學能力的好方法。


2)聽講有學問:

聽分析、聽思路、聽應用,關鍵內容一字不漏,注意記錄。


3)做好錯題本:

每個會學習的學生都會有。最好再加個“好題本”。發現許多同學沒有錯題本,或者是隻做不用。這樣學習效果都不好。


4)用好課外書:

正確認識網絡課程和課外書籍,是副食,是幫助吸收的良藥,絕對不是課堂學習的替代品。


5)注意總結和反思:

知識點、解題方法和技巧、經驗和教訓


6)接受數學思想方法的指導:

要注意數學思想和方法的指導,站得高,才能看得遠。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