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內外大咖縱論大灣區建設與“海上絲路”交融

共同奏響大灣區與“海上絲路”的“進行曲”

金羊網記者 梁栩豪 錢瑜 鄭達

22日,第三屆“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中國(廣東)國際傳播論壇(以下簡稱“海絲論壇”)進入“最強大腦”的“碰撞”時間。

在當天舉辦的主論壇及3場平行論壇上,201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安格斯·迪頓爵士、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中國改革研究基金會理事長樊綱、中歐論壇創始人高大偉等海內外“大咖”,圍繞“大灣區建設助力‘海上絲路’交融”主題發表演講,貢獻精彩觀點。

談成就

中國的脫貧成就前所未有

為什麼市場機制在中國比西方國家更成功?在主論壇上,安格斯·迪頓作為首位發言的嘉賓,從市場機制的作用、在中國的發展以及與西方國家經濟發展等方面出發,具體分析了市場機制在不同國家地區的發展。他指出,GDP並不是衡量人類福祉的標準,市場機制更應該注重提高幸福感。

如何評價市場機制?收入、消費、財富是三個指標。以中國為例,安格斯·迪頓從幸福感、憤怒、生理疼痛等自述指標,以及嬰兒死亡率、期望壽命等健康指標分析,他認為,中國均處於中等及以上的較為理想水平。“世界上大部分脫貧成就是由中國取得的,這是前所未有的。”

安格斯·迪頓認為,近年來,中國的收入不平等現象總體趨於穩定甚至有所下降,而所有發達國家均有所上升。他指出,中國市場機制對於經濟發展來說是有益的,且開放程度越高,作用越大。而粵港澳大灣區便在其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在當前一些老牌市場經濟體舉步維艱的現實下,安格斯·迪頓表示,中國的成功可以帶來一些思考,如經濟發展不能只讓小部分人富裕,而應該讓更多的人富裕起來,要讓年輕一代看到希望。

談發展

加強內外合作 促進交融發展

大灣區建設助力“海上絲路”交融,內外合作和協同發展是繞不開的主題。針對粵港澳三地如何協同發展,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在主論壇上表示,要以廣東服務業市場開放為重點,推動粵港澳服務貿易一體化進程。“只有加快推進粵港澳服務貿易一體化,才能實現粵港澳服務貿易的自由化。”

在遲福林看來,相比於港澳,廣東服務業市場開放相對滯後,成為粵港澳服務貿易一體化的重要瓶頸。他建議廣東應儘快給予港澳資本完全的國民待遇,加強三地合作,推進廣東服務業對港澳的全面開放。

而站在對外合作的角度,主論壇上,中國改革研究基金會理事長、北京大學匯豐管理學院教授樊綱指出,中國在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特別是和海上絲綢之路國家和地區的合作中,應高度重視“協同工業化”。

樊綱認為,中國與這些沿線國家和地區合作,不僅要共同建設基礎設施,而且要特別重視建設工業園區。此外,不僅要修路,還要建工廠,讓當地能夠生產的產品在路上“跑起來”,協助當地建立自我造血的機制,而不僅僅是依靠援助。

打通內外合作的壁壘後,粵港澳大灣區的可持續發展是中歐論壇創始人、全球事務與國際關係專家高大偉的關注點之一。他認為,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不應僅僅是經濟騰飛,還應包括生態文明建設。

高大偉表示,粵港澳大灣區要向智慧灣區和綠色灣區發力。“我相信可持續性的發展會對廣東和大灣區產生重大影響,珠三角的發展將是一體化的,有助於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而科技發展與創新,是粵港澳大灣區可持續發展的關鍵。高大偉認為,粵港澳大灣區有望成為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實驗室,中國“一帶一路”建設也將受益於此。

談融合

媒體融合創新 講好大灣區故事

利用新技術賦能,媒體能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講好大灣區故事做些什麼?主論壇上,與會嘉賓還就如何加強粵港澳大灣區對外傳播分享了自己的觀點。

新加坡報業控股《聯合早報》副總編輯、聯合早報網(中國)主編韓詠紅認為,與廣東往來較為密切的東南亞國家對粵港澳大灣區的瞭解、認同感較強,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大灣區的報道雖多,但不夠立體、全面,缺乏輻射作用。”

對此,她建議,粵港澳政府和企業可以到潛力比較大的東南亞國家開展一些展覽、講座等,主動走出去,藉助當地的主流媒體和商界來進行宣傳。其次,要打造好粵港澳大灣區的品牌。廣東美食、粵劇等在東南亞認知度高,要充分挖掘資源。她直言:“粵港澳大灣區前景敞亮,也必將帶動‘一帶一路’的發展。”

美國國際日報報業集團董事長熊德龍則現場呼籲到場的媒體代表,多來中國走走看看,客觀報道中國的真實情況。據介紹,在紙媒下滑的今天,熊德龍還收購了6家印刷廠、33家主流媒體,來報道中國最新動態。近期,他的報業集團與洛杉磯時報達成合作,讓更多美國朋友看到中國的最新動態,“要講好中國的故事,傳播中國的聲音,我現在正在努力做。”

分論壇

媒體要將大灣區聲音傳播到更遠的地方

當天下午,圍繞“大灣區建設助力‘海上絲路’交融”主題,本屆海絲論壇還舉辦了“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對外傳播”“媒體融合助力國際傳播創新”和“一帶一路建設中的城市形象塑造”三個分論壇。來自海內外的專家學者們,分別探討了各自對於粵港澳大灣區和“一帶一路”的認識和見解。

●談對外傳播

在主題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對外傳播”的平行分論壇上,與會嘉賓和專家認為,粵港澳大灣區具備“天時地利人和”優勢,擁有源源不斷的優質內容,但目前,如何將大灣區聲音傳播到更遠的地方,還需不斷探索。

“一流的灣區、媒體是擔當;媒體就像催化劑,擴大灣區的國際影響力。”澳門鳳凰天空出版社社長、澳門文化創意經濟協會會長歐陽澤光認為,首先要為大灣區建設貢獻智慧,媒體人應探討新時代實現媒體融合創新的方向與路徑。

傳媒人才的傳承和培育,也是重要的一環。歐陽澤光建議,大灣區要培養更多具有人文精神的新聞傳播人才,不惜筆墨、不惜篇幅積極挖掘,大力宣傳報道港澳同胞在灣區建設中湧現出的新人物、新典型、新經驗、新做法。

●談國際傳播創新

在主題為“媒體融合助力國際傳播創新”的平行分論壇上,當主持人提起“技術創新”的話題時,不少嘉賓專家達成了共識:媒體必須加快融合創新的步伐,才能將媒體聲音在國際範圍內傳得更遠。

CNBC亞太區執行總裁Emma Sirca認為,受眾的媒介素養成長得很快,幾乎每一個人都有6.8個設備跟世界連接起來,能夠了解不同新聞、不同媒體內容。因此,如何迎合受眾的需求,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結合自身與大量客戶、品牌的合作經驗,Emma Sirca指出,媒介必須瞭解自己的觀眾,必須針對自己的觀眾製造內容。此外,要讓自身品牌鏈接到不同的設備中,讓消費者全方位瞭解推送的內容。只有保證充足的個性化、定製化信息推送,受眾才不會淹沒在這些信息的海洋中,從而變成忠實用戶。

●談城市形象塑造

在主題為“一帶一路建設中的城市形象塑造”的平行分論壇上,城市品牌的塑造和要面臨的挑戰引起了與會嘉賓和學者的熱烈探討。

澳門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傳播系副教授林玉鳳從“形象建立或重構”的角度分享了自己的看法。

林玉鳳以四個維度定位地方品牌,即文化品牌、定位品牌、情緒品牌、病毒品牌,她認為,地方品牌需要著眼於文化象徵和聯繫,以及市場的共通性,建立客戶(居民)的情感依賴,並增強這個品牌吸引眼球的能力,並鼓勵四處推廣品牌特色。因此她指出,將粵港澳大灣區每個城市想要宣傳的東西“黏”在一起,以實現共融,這就成為整體的畫像。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