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亞糧倉的費爾幹納盆地為什麼又被稱為中亞的“巴爾幹火藥桶”?

費爾幹納盆地山川秀美,氣候宜人,既無洪水猛獸,也無惡病流行,一直是古絲綢之路上的一塊充滿傳奇色彩的聖潔之地。上期我們說到費爾幹納盆地位居南天山山脈的褶皺帶之中,以連綿不斷的肥沃綠洲和縱橫交錯的河渠管網著稱,乃是一個盛產棉花和瓜果,又蘊藏大量油氣資源的“聚寶盆”,更是以中亞地區1%的土地面積,養活了22%的人口,被譽為“中亞明珠”和“中亞糧倉”。

中亞糧倉的費爾幹納盆地為什麼又被稱為中亞的“巴爾幹火藥桶”?

費爾幹納盆地分屬烏茲別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三國

現實中的費爾幹納盆地卻分屬烏茲別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三個國家,而且三國邊界犬牙交錯、七零八落之態,可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中亞飛地最集中的地區。中亞的政治、民族、宗教等問題在這裡變得最為突出,其錯綜複雜的關係堪稱中亞之最。那麼這塊被視為中亞風水寶地的盆地,到底是什麼造成了費爾幹納盆地的複雜現狀?

中亞糧倉的費爾幹納盆地為什麼又被稱為中亞的“巴爾幹火藥桶”?

前蘇聯時期的民族分佈圖:黃色為哈薩克族、綠色為烏茲別克族、淺黃色為塔吉克族

究其原因,還是要從20世紀二三十年代前蘇聯在中亞實行民族識別和民族劃界的直接結果。當時,中亞地區還處在氏族、部落或是部落聯盟的時期,前蘇聯基於下面兩方面考慮,強行將那些有少許差別的族群劃為了不同的民族,並設定了彼此之間的界線,也就是實行民族識別和組建民族共和國。

中亞糧倉的費爾幹納盆地為什麼又被稱為中亞的“巴爾幹火藥桶”?

為避免中亞各部族被反動白衛軍集團拉攏利用,採用民族自決的方式爭取蘇維埃力量

首先是以民族自決的方式爭取中亞各個部族加入蘇維埃陣營,從而避免被反動的白衛軍集團拉攏利用。十月革命後第一年,也就是1918年新生的蘇俄政權正面臨著協約國集團的武裝干涉和國內反革命叛亂的雙重考驗。所以在當時的大背景來看,以民族自決為基礎的聯邦制是能夠把原沙俄內部的各民族聯合為一個統一且集中的蘇維埃國家的最可靠步驟。

中亞糧倉的費爾幹納盆地為什麼又被稱為中亞的“巴爾幹火藥桶”?

講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的國家和地區分佈圖

其次也是為了打破在整個中亞地區建立一個信仰伊斯蘭教的突厥民族國家的企圖,簡單說“分而治之”,以強化蘇俄對中亞地區的控制力。因為在中亞地區佔據著絕對優勢地位的民族成分是講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的人,而且在中亞的歷史脈絡中,種族的突厥化和宗教的伊斯蘭化是最重要的兩大進,也是現今中亞文化的基本特徵。所以為了防止泛突厥主義思想的出現和氾濫,就需要把講突厥語族的中亞人“識別”成不同的民族,進而建立多個邊界錯綜複雜的民族國家,在以加盟國的身份加入蘇維埃聯盟,便可以達到分而治之的目的。

中亞糧倉的費爾幹納盆地為什麼又被稱為中亞的“巴爾幹火藥桶”?

中亞費爾幹納盆地的民族分佈圖

於是從1924年開始,中亞地區的民族識別和民族國家組建轟轟烈烈的展開。烏茲別克斯坦在1924年6月成立,次年加入蘇聯;吉爾吉斯斯坦在1924年10月還只是蘇俄聯邦下的一個自治州,1926年2月1日改為吉爾吉斯自治共和國,但仍屬蘇俄,直到1936年12月5日才真正獨立民族國家的身份加入蘇聯,而塔吉克斯坦比較特殊,1920年時就成立了布哈拉共和國,1924年改名為塔吉克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但隸屬於烏茲別克斯坦,直到1929年才脫離烏茲別克,升級為蘇聯中央直轄的加盟共和國。

中亞糧倉的費爾幹納盆地為什麼又被稱為中亞的“巴爾幹火藥桶”?

烏茲別克斯坦行政區域圖

三者中最先加入的烏茲別克斯坦得利最多,不僅管轄了中亞歷史上久負盛名的布哈拉和撒馬爾罕兩地,而且得到了費爾幹納盆地的絕大部分精華。但是1929年塔吉克得到前蘇聯授權脫離烏茲別克後,又將費爾幹納盆地唯一的出口苦盞地區劃走了,理由就是塔吉克人在苦盞地區佔多數。如此一來,烏茲別克所得到的費爾幹納盆地與其首都塔什干之間最便捷的通道被掐斷,兩者雖然才400公里,但陸上溝通只有一條翻越山脈的公路相連,但這條公路在冬季還有數月的大雪封山。但得到苦盞的塔吉克斯坦,日子也不好過,因為苦盞地區和塔吉克首都杜尚別之間隔著幾乎無法翻越的南天山山脈,在冬季,想要從苦盞去杜尚別只有繞道烏茲別克斯坦。

中亞糧倉的費爾幹納盆地為什麼又被稱為中亞的“巴爾幹火藥桶”?

當然費爾幹納盆地還有吉爾吉斯斯坦的一份。雖然費爾幹納盆地中間的平原部分劃給了烏茲別克,富庶的費爾幹納盆地出口分給了塔吉克斯坦,但是費爾幹納盆地北面、東面、南面的山峰從山腳到山頂全都歸了吉爾吉斯斯坦,也就相當於掌控了費爾幹納盆地的生命之水-錫爾河的水龍頭(吉爾吉斯斯坦境內錫爾河的上游納倫河上建有托克托古爾水庫)。烏吉塔三國對費爾幹納盆地形成包圍之勢,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複雜局面,更別說還有好幾塊微型飛地了,如位於費爾幹納盆地內的吉爾吉斯斯坦的奧什州就有屬於烏茲別克斯坦的4塊小飛地和屬於塔吉克斯坦的兩塊小飛地,甚至是一個村莊分屬兩個國家,出去串個門多走兩步就相當於出個國。

中亞糧倉的費爾幹納盆地為什麼又被稱為中亞的“巴爾幹火藥桶”?

吉爾吉斯斯坦境內錫爾河的上游納倫河上建有托克托古爾水庫

當然這種錯綜複雜的劃分,促成了現今中亞格局的形成。只是在蘇聯大家庭還在,大家都是兄弟姐妹的時候,這種“一村分兩國”的產生的問題還不會凸顯。但自1991年蘇聯解體後,中亞五國分開獨自生活,突然發現不但要解決一系列領土爭端和水資源分配的問題,而且還需要把因地理隔絕而認同感偏弱的人們凝聚成民族,期待在民族性的基礎上形成對公民對國家的認同,只是初衷雖好,但容易跑偏,形成主體民族成為本國掌權得利群體,造成對本國弱勢民族的冷落,所以民族間的相處並不和睦,民族矛盾便由此而來。

中亞糧倉的費爾幹納盆地為什麼又被稱為中亞的“巴爾幹火藥桶”?

費爾幹納盆地在蘇聯解體後,因民族矛盾、劃界之爭和水源分配成為動亂之地

當然除了民族矛盾、國界之爭和水資源分配的憂患外,還有更讓人頭疼的宗教衝突、毒品走私和恐怖主義滋生等問題,大的方面更有域外勢力在此培植各自勢力,劃分勢力範圍。而費爾幹納盆地劃界的犬牙交錯,更是給恐怖、衝突、動亂的產生提供了滋生的溫床,被稱為“巴爾幹火藥桶”也是有原因的。

中亞糧倉的費爾幹納盆地為什麼又被稱為中亞的“巴爾幹火藥桶”?

中亞五國行政區域圖

最後一言蔽之,中亞地區歷史上就是一個多民族的匯聚之地,各民族在遷徙過程中相互融合,相互影響,特別是在費爾幹納盆地,100多個民族會同在一條山岡上放羊,在同一條小河裡喝水。而要解決這些爭端和矛盾,或許上海合作組織是一個不錯的協調合作平臺。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