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手攀巖》:但願能“勸退”一些頭腦發熱的無保護攀巖者

在1989年上映的電影《星際迷航5:最後的邊疆》(Star Trek V: The Final Frontier)裡,科克船長以無保護攀巖的方式攀上了酋長巖(El Capitan)。

《徒手攀岩》:但愿能“劝退”一些头脑发热的无保护攀岩者

《星際迷航5:最後的邊疆》劇照

儘管從小就是“星際迷航”系列的粉絲,《星際迷航5》看過不下十次,但一來沒去過美國優勝美地國家公園(Yosemeti,又譯約塞米蒂),二來不是在大銀幕上觀看此片,所以給我留下的印象僅僅是——這位離艦休假的船長時刻不忘磨練心智,以及攀巖看著挺刺激的。這種感受與觀看《碟中諜2》開頭,阿湯哥帥氣地無保護攀巖,似乎別無二致。

直到在IMAX廳裡看了紀錄電影《徒手攀巖》(Free Solo),我才稍稍理解這項被稱為“小眾中的小眾運動”的魅力所在。用片中一位攀巖家湯米·考德維爾(Tommy Caldwell)的話來說:“想象一下,這是一場奧運金牌爭奪賽,如果你得不到金牌,你就得死。這就是無保護攀巖運動。”

《徒手攀岩》:但愿能“劝退”一些头脑发热的无保护攀岩者

《徒手攀巖》海報

《徒手攀巖》記錄了攀巖家亞歷克斯·霍諾德(Alex Honnold)花費3小時56分鐘攀上2900英尺(約883.92米,注,高度與時間均為官方確認的數字)的酋長巖“順風車線路”(Freerider)的全過程(儘管片中僅用片尾13分鐘左右的時間來展現),同時探討了什麼是無保護攀巖,以及為什麼要進行無保護攀巖。而後兩者顯然比記錄人類歷史上首次(也是僅有的一次)無保護攀上酋長巖,更有意義。

在觀看《徒手攀巖》這部紀錄片之前,可能需要了解一些背景,這或許有助觀眾觀影時理解亞歷克斯在片中呈現出的微妙心態變化。

1869年,早期環保活動家約翰·繆爾(John Muir)首次以無保護攀巖方式攀上了位於優勝美地國家公園內的教堂峰(Cathedral Peak,919英尺,約280米),無保護攀巖這項運動至此誕生,而這項被稱為“Free solo climbing”或“Free soloing”的運動,從一開始就與環保主義、挑戰自我等價值聯繫在了一起。

然而,因為無保護攀巖運動存在著顯而易見的危險性,雖然從攀巖圈內部來說,對於每一次突破性的無保護攀巖都大加溢美之詞,但在圈外卻廣遭非議,認為這項運動本身就給其他攀巖愛好者傳遞了錯誤且危險的信息。正是基於這個原因,生產能量棒出名的Clif Bar公司在2014年解除了與5位無保護攀巖者的贊助合同,其中之一便是亞歷克斯·霍諾德。

《徒手攀岩》:但愿能“劝退”一些头脑发热的无保护攀岩者

《徒手攀巖》劇照,亞歷克斯·霍諾德

可以這麼說,在歐美的流行文化裡,對於無保護攀巖者存在某種悖論,一方面認為這些人拿自己的生命做賭注,另一方面又在讚美無保護攀巖裡的“超人”一面,本文前述的兩部電影《星際迷航5》《碟中諜2》恰是這種“超人”觀念的註腳。

而亞歷克斯為什麼要去無保護攀巖酋長巖西南坡的“順風車線路”呢?(注,酋長巖北坡是可以徒步走上去的)

你會在《徒手攀巖》裡看到兩個答案:一個有點冠冕堂皇,那是亞歷克斯自己說出來的,他把參與無保護攀巖這項極限運動定義為“武士精神”,一種美國人理解的日本武士道精神,即在以生命為賭注的攀登中,獲得完美的體驗,哪怕這種體驗有如櫻花綻放般短暫。“我不斷走出自己的舒適區,一步步向更大的目標邁進,終於到了今天,即便看似瘋狂的目標也成為可能了。”他說。

《徒手攀岩》:但愿能“劝退”一些头脑发热的无保护攀岩者

《徒手攀巖》劇照

而另一個答案卻並不美好。當觀眾通過亞歷克斯對於自己童年的講述,你能瞭解到糟糕的父親教育方式,也能隱隱發現他或許存在某種心理隱疾,而無保護攀巖是這個童年並不快樂的少年找到的發洩方式,他通過一次次無保護攀巖,尋找到了心中的平靜,他又希望通過這項運動證明自己,但只是證明給自己嗎?片中有句臺詞似乎是一個窗口——當他在無保護攀巖界小有成就時,“可惜父親(死了)看不到了。”

《徒手攀岩》:但愿能“劝退”一些头脑发热的无保护攀岩者《徒手攀岩》:但愿能“劝退”一些头脑发热的无保护攀岩者

《徒手攀巖》劇照

酋長巖,這塊地球上已知的最大的花崗岩巨型獨石,是攀巖愛好者心目中的珠穆朗瑪峰。《徒手攀巖》紀錄片也在說明一點,亞歷克斯攀上酋長巖的過程,並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通過漫長的訓練與縝密的準備才實現的。

如果看過紀錄片就會發現國家地理頻道的記者一直就在亞歷克斯身邊,不妨重讀2017年《國家地理》雜誌是如何報道亞歷克斯的壯舉的:

“霍諾德選擇通過Freerider線路登上酋長巖……這條線路共有30段,難度非常大……這是一條崎嶇的線路,沿線佈滿大量裂縫和縫隙,有些很大,有些還沒有指關節寬。在攀登過程中,霍諾德把身體擠入狹窄的裂縫,趾尖踩在火柴盒寬的壁架。在有些地方,要僅憑指尖掛在巖壁上,身體則懸在空中。Freerider線路對攀登者的各項體能都是極大考驗——手指、前臂、腳趾、腹部力量,還有身體的靈活度和耐力……霍諾德之所以能如此鎮靜,部分原因可歸結於他細緻入微的準備工作……此外,他還會花費數小時反覆識記每一個關鍵繩距中的確切手腳放置點。霍諾德是一個勤勞的記錄者,每天都會仔細記錄自己的練習情況,並通過一本詳盡的日記評估自己每一次攀登的表現情況。”

《徒手攀岩》:但愿能“劝退”一些头脑发热的无保护攀岩者

酋長巖“順風車路線”難點

從豆瓣到爛番茄,我發現中外觀眾對於《徒手攀巖》的評價都是相似的,雖然總體上都在讚美這部紀錄片給人帶來的震撼感,但又對無保護攀巖這項運動頗有微詞。正如《Vanity Fair》的專欄作家理查德·勞森(Richard Lawson)所言:“敬畏這個男人的成就,又害怕他成為他人的榜樣。”是啊,這部紀錄片如果能夠“勸退”一些頭腦發熱的人,也算是功德無量了。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