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解:江湖的第一個“大佬”

作為一個讀著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和看著香港黑幫電影成長起來的“80後”。總會帶有一種江湖和俠客情結。探尋江湖和俠義的源頭,雖然郭解不是第一個有名的“遊俠”,但是縱觀他的一生,他正可謂江湖的第一個大佬,也是江湖之道的第一個集大成者。不同於司馬遷筆下的其他遊俠,他沒有留下什麼“十步殺一人”的熱血時刻,也沒有留下慷慨赴死的豪情。他更像是我們在八九十年代香港黑幫電影裡看到的江湖大佬!

郭解:江湖的第一個“大佬”

影視劇中的郭解

少時郭解:好勇鬥狠、作奸犯科

郭解雖出身市井,但也可算是名門之後。他的外祖母許負一位充滿傳奇色彩的女相士,也是因為善於相人而被封侯的第一人。但是郭解的父親因為“好任俠”在漢文帝時期被官府逮捕處死。因此郭解早年喪父混跡市井,或許是父親的遺傳基因,少年時期的郭解就已經顯露出好勇鬥狠的“良好基因”。

  • 好勇鬥狠:史書記載郭解為人短小精悍且不飲酒。年輕時就以性格“陰賊”(殘忍狠毒且頗有城府)著稱。也正因此,年輕的郭解經常因為意氣之爭就暴起殺人,典型的“以武犯禁、為禍鄉里”。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郭解也因此積累起了一定的“兇名”和“惡名”。
  • 作奸犯科:俠客也是要吃飯的,雖然金庸先生筆下的俠客彷彿都是不食人間煙火,成天在江湖上行俠仗義,完全不用考慮生計。但是事實上成為一名俠客或者說江湖大佬,沒有一定的經濟基礎是不可能的。因此郭解也通過一些違法的事情來獲取自己的“原始積累”。史書記載他年輕時如果沒有殺人或者因為殺人而逃亡避禍的時候,就常常通過私鑄錢幣和盜掘墳墓來賺錢。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他犯有多宗造假幣和盜墓案件。

解為人短小精悍,不飲酒。少時陰賊,慨不快意,身所殺甚眾。以軀借交報仇,藏命作奸剽攻,休鑄錢掘冢,固不可勝數。《史記遊俠列傳》

當然郭解這樣的行為是不值得提倡也是不為人所敬的,但是不得不承認他能成為大佬,青年時期的這兩個特徵的確起到了不小的作用,好勇鬥狠的性格使其在鄉里之間頗有惡名,鄉里雖不敬他,卻不得不怕他。作奸犯科讓他積累起一定的財富,為他後來“養客”奠定了基礎。

郭解:江湖的第一個“大佬”

成年郭解:江湖大佬的“道義”

正如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和香港黑幫電影中的故事一樣,光有蓋世的武勇和好勇鬥狠的惡名是不能讓人信服和產生敬意的,這樣的人也很難成為江湖中真正的大佬。而郭解成年後的轉變也正是江湖混混轉變成為市井鄉里尊敬的“遊俠”或者江湖中受人尊敬的“大佬”。

  • 郭解有一個侄子,倚仗自己的舅舅郭解在江湖上的威名,平日行事張狂。有一次與人喝酒,強行灌酒結果惹怒對方,被對方拔刀刺死。隨後對方逃跑並躲了起來。郭解的姐姐認為自己的弟弟在道上混了這麼久,卻抓不到兇手,於是故意把兒子的屍體丟棄在路邊,以此羞辱郭解。郭解只好暗中派人查訪兇手,兇手無奈主動回來把實情告訴郭解,郭解聽後認為是自己的侄子有錯在先就放走了兇手,不好向姐姐交差的郭解就自己為侄子收屍下葬。成為大佬的郭解不會因為死者是自己的侄子就不顧事情的緣由,甚至不會以高祖劉邦的“殺人者償命”的約法將兇手交由官府法辦,表明他不會仗勢欺人,以自己的江湖道義規矩公平的對待他人。

解姊子負解之勢,與人飲,使之嚼。非其任,彊必灌之。人怒,拔刀刺殺解姊子,亡去。解姊怒曰:“以翁伯之義,人殺吾子,賊不得。”棄其屍於道,弗葬,欲以辱解。解使人微知賊處。賊窘自歸,具以實告解。解曰:“公殺之固當,吾兒不直。”遂去其賊,罪其姊子,乃收而葬之。諸公聞之,皆多解之義,益附焉。《史記遊俠列傳》

  • 因為郭解的“威名”讓很多人都躲避著他。但是有一個人卻絲毫不知畏懼,不僅不躲反而傲慢的看著他。郭解的門客中有人要將這個傲慢的人殺掉,為大哥出氣。但是郭解不僅沒有同意反而自我反省自己不受人尊敬的原因,甚至還給縣吏打招呼讓他們關照這個傲慢的人。後來那個傲慢的人知道之後馬上到郭解府中向其負荊請罪。由此成年的郭解已經開始懂得了江湖大佬“以德服人”之道。

解出入,人皆避之。有一人獨箕倨視之,解遣人問其名姓。客欲殺之。解曰:“居邑屋至不見敬,是吾德不脩也,彼何罪!”乃陰屬尉史曰:“是人,吾所急也,至踐更時脫之。”每至踐更,數過,吏弗求。怪之,問其故,乃解使脫之。箕踞者乃肉袒謝罪。少年聞之,愈益慕解之行。《史記遊俠列傳》

  • 因為郭解的道義之名和以德服人,越來越多的人來求他辦事,尤其是處理江湖糾紛。郭解不僅都盡心竭力,能辦成的一定要辦成,如果辦不成,也儘量要讓各方滿意。否則郭解都不敢去吃人家的酒飯。甚至在一次調解洛陽人的仇怨時,還能考慮到當地的豪族(也可以看作當地道上的有名人物)的面子,即使自己調解成功也讓人家不要聲張,讓當地的豪族調解時再表態和解,自己則“深藏功與名”。

雒陽人有相仇者,邑中賢豪居間者以十數,終不聽。客乃見郭解。解夜見仇家,仇家曲聽解。解乃謂仇家曰:“吾聞雒陽諸公在此間,多不聽者。今子幸而聽解,解柰何乃從他縣奪人邑中賢大夫權乎!”乃夜去,不使人知,曰:“且無用,待我去,令雒陽豪居其間,乃聽之。”為人請求事,事可出,出之;不可者,各厭其意,然後乃敢嘗酒食。《史記遊俠列傳》

《史記》中記載的郭解這三則故事,活脫脫的為我們描繪出了一個明事理、講道義,不仗勢欺人,以德服人,同時還深通人情世故的“江湖大佬”的形象。一如我們在香港黑幫電影中看到的許多大哥、大佬的形象。

郭解:江湖的第一個“大佬”

身處盛世的悲哀:郭解的末路

郭解的悲哀恰恰是他身處盛世,如果他處於一個亂世或者守成之時,以他的懂人情,知進退。很可能他將獲得善終。但是他所處的時代有位偉大的君主,漢武帝的存在以及他的大一統國策是不可能讓一個越來越受人"尊敬",也越來越有名氣的江湖大佬活在盛世裡。正所謂“成為盛名、亡也盛名”。

  • 盛名帶來的橫禍:郭解的盛名首先讓他遭遇飛來橫禍。漢武帝為了抑制地方豪強勢力,下詔讓各地豪強及資產三百萬以上的家族遷移到關中茂陵一帶定居。郭解因為不夠三百萬資產,本不屬於遷移人員,但是因為他的“赫赫威名”。當時一名楊姓掾吏提名將郭解遷往關中。
  • 上達天聽的盛名:導致郭解走向末路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的盛名已經上達天聽。在郭解要被遷往關中的消息出來後。大漢的軍神,帝國的大將軍、大司馬衛青竟然也向漢武帝說情,衛青認為郭解家貧,不符合遷移的標準。但是這一次說情基本就決定了郭解沒有善終的可能。因為衛青素來低調,不太乾預政務,他的說清讓漢武帝警覺了起來,他的看法也非常有意思,漢武帝認為一個市井百姓能夠讓大漢帝國的最高將領親自說情,尤其還是以低調著稱的衛青,就足見這個市井百姓已經有多大的能量。
  • 隨後,郭解的侄子因為對這個多事的掾吏不滿就砍掉了他的頭顱,楊家因此上書宮門告狀。再加上郭解遷入關中的時候,當地的人們竟然在送行的時候出錢達到一千萬,而且關中本地的豪傑也爭相結識郭解。本就警覺的漢武帝就以楊家上告為由,下令逮捕郭解。驚動天子的郭解此時已經被逼入絕境,無奈的他只好將老母安置起來,自己則亡命逃亡。
郭解:江湖的第一個“大佬”

逃亡之路上的“道義”堅守

逃亡之人為求活命,大體上總是隱姓埋名,期望能矇混過關。但是郭解不同,即使在亡命天涯之際,他仍然堅持自己的“道義”。郭解為了出關逃到臨晉,求助當地的籍少公,而素不相識的籍少公不僅幫助郭解逃亡出關,還在官府追查到自己這裡時,為了保護郭解竟然自殺而死。

而郭解出關後,一路逃亡,所到之處,無論求助何人都把自己的姓名和身份如實相告,而且把自己正在被追捕的狀況也都明確告知。而這些人也大都願意為郭解提供幫助,因此官府也就花費了很長時間才將郭解抓住。

郭解:江湖的第一個“大佬”

誅心之論:郭解不得不死的緣由

在郭解被捕之後,官府對其過往所犯的罪行進行審查,發現他所犯的罪行都在赦免之前,也就是說郭解的罪行其實都已經被赦免了,他應該被判無罪。而在他的案子查辦期間,又有一位亂講話的儒生因為在閒談時反駁了郭解門客對郭解的稱讚,結果被這位門客殺死並被割了舌頭。對此事毫不知情的郭解本來也應該無罪,但是此時朝廷管理司法的最高長官公孫弘說出了最終的誅心之論。即郭解的罪不在於他殺了什麼人或者殺了多少人,而在於他能讓人在郭解不知情,沒有授意的情況下為他殺人。這就是他必須死的最根本原因,因為他的江湖道義已經威脅到了大漢政權,他已經儼然是一個地下皇帝般的江湖大佬。

郭解:江湖的第一個“大佬”

郭解雖然最終被漢武帝族滅,但是同時代的司馬遷卻對其有極高的敬意,不僅為其在《史記遊俠列傳》中立傳,而且大篇幅的記載了郭解的事蹟,並給予其較高的評價,不僅稱其為“天下無賢與不肖,知與不知,皆慕其聲,言俠者皆引以為名”。而且還將郭解等人的“道義”總結為:“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不愛其軀,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而這幾句話正是中國千年江湖俠義文化的核心。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