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一棟400年前的清涼閣,周圍樹木超過閣樓就枯枝,原因待解


河北井陘縣的大山深處,有一個叫做於家村的石頭村。該村依山而建,建築材料全部就地取材,都是來自山上的石頭。據史料記載,於家石頭村建於明朝成化年間,距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

於家石頭村的村民大部分姓於,基本上沒有外姓。而且,於家石頭村的于姓人,都是明代著名政治家、民族英雄于謙的後裔。

於家石頭村的標誌性建築就是村口的清涼閣。據史料記載,這棟建築建於明朝萬曆年間,是由村民於喜春所建,距今已經有400多年。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如此高大的建築物,竟然不打跟基、不填輔料,以天然石底為基礎,塊塊巨石拔地而起,從下到上完全乾打壘而成。而且,石材巨大驚人,有的長過數米,有的重達數噸。至今人們都難以想象,明朝萬曆年代那種條件下,如此巨大石塊、巨大的工程,是如何完成的。


而且,關於這棟古建築,民間還流傳著很多傳奇故事。今年58歲的於翠田是於家石頭村的講解員,同樣她也是民族英雄于謙的後裔。於大姐介紹,關於清涼閣的傳奇故事很多,但是緊鄰清涼閣的樹木只要超過清涼閣二層就會枯枝的這個事實,至今是迷。

於大姐介紹,清涼閣原先不叫清涼閣,而是叫“楊花閣”,因為當年清涼閣周圍栽種有楊樹,楊樹是當年清涼閣的建設者於喜春所栽。於喜春是於家石頭村人,當年建設清涼閣之初,於喜春是想把清涼閣建成9層,建設之初,就在清涼閣周圍栽種楊樹。

於大姐介紹,根據她所蒐集村裡老輩人所介紹的情況證實,當年於喜春的想法是:楊樹長高一截,閣樓就增高一截,讓清涼閣隨著楊樹的長高而增長。然而清涼閣建到二層時,於喜春被石頭砸傷後破傷風而亡。因此從那時起,清涼閣旁的楊樹,高度只要超過清涼閣的二層,其超出的部分,就會枯枝敗葉。後來,清涼閣的旁邊建設馬王廟時,才把這株楊樹砍伐。


據瞭解,雖然於家村是一個古村落,但原先不為外界所熟知,直到1998年,於家石頭村才被外界所瞭解。於大姐介紹,1998年,於家村人在清涼閣周圍栽種各種樹木,用來綠化美化清涼閣。然而,後來人們發現,只要是緊鄰清涼閣的樹木,不管是楊樹、柳樹還是梧桐樹,都會出現枝葉乾枯的現象。

尤其較為奇特的是,乾枯的樹木不是整株枯死,而是樹木的枝葉只要超過清涼閣的二層,其超出的部分就會乾枯而死,沒超出的部分則沒事。

於大姐介紹,至於這一現象,是巧合還是另有其他原因,目前不得而知。至今,於家石頭村的人認為,這算是對於喜春的懷念吧。

儘管以上說法有著傳奇色彩,但不影響清涼閣在建築史上的地位,稱得上中國建築史上的奇蹟。不打根基,不填輔料,一棟閣樓從石頭斜坡上拔地而起,清涼閣集美學、力學、建築學、幾何、物理學於一體。儘管歷經400多年風雨,仍舊堅不可摧。清涼閣就像一位老人,矗立在於家石頭村的村口,看護自己的家園和孩子。【文圖原創,未經授權,嚴禁轉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