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歉,你永遠無法靠個人品牌賺錢”

01

有人說,互聯網的7年就是一輩子。

那麼,已經7歲的公眾號,宛如一個耄耋老人,被唱衰也是情理之中。

公眾號之所以傳奇,是因為誕生了兩類人。一種叫“一夜爆紅”:名不經傳的小人物,因為一篇爆文,迅速成為流量中心,名利雙收;另一種叫“王者歸來”:千萬大號咪蒙被封,江湖依然流傳著她的傳說。直到她攜短視頻華麗迴歸,不禁讓人感慨:還是那個天不怕地不怕的咪蒙。

而大部人,只不過是看了幾篇割韭菜的雞血文,興沖沖地衝進公眾號的流量漩渦中,又悻悻地離開了。可他們花費的大量金錢與時間,又有誰會關心呢?又有誰會在意呢?

只有少部分人,能在殘酷的流量堆裡冒尖發聲,分得一杯羹。這些幸運兒之所以幸運,背後是常人看不到的資本與實力做支持,甚至說——運氣。

運氣,也是實力的一部分,更確切說,運氣就是實力。

“抱歉,你永遠無法靠個人品牌賺錢”

02

說到做公眾號的原因,往往繞不開個人品牌。

而我恰恰覺得,盲目追求所謂的個人品牌,才是大部分公號沒有起色的根本原因。

剛開始做公號的時候,奶貓被拉進很多同行交流群。群裡交流的內容無非是熱點、流量、漲粉、變現等等。每天,有無數的同行,私加我微信,留言都是:大佬,互相學習,佔坑,交個朋友云云。

而通過好友後的目的,不過是互粉互關,或者詢問如何靠公眾號賺錢。

我很厭煩這樣的模式:我把你當朋友,你卻把我當刷流量的機器,整天把無病呻吟的文章發我指點。

意識到與同行交流毫無進展後,我選擇悶頭寫作,保持2-3天一篇的更新速度。

我很笨,當別人都在打造所謂“人設”,開不知所謂的“月入10萬寫作班”,急著快速圈粉變現時,我卻把公號每月的廣告數量控制在1-2個,留出更多寫作的時間。

兩年多過去了,我依然沒能靠內容實現漲粉,也沒能寫出讓自己滿意的文字,我卻從不後悔這樣的選擇。

幾月前,我接了當當圖書的推廣,至今每天都有粉絲問我如何在噹噹買書。有人說:奶貓,我之前一直在淘寶買書。但我現在知道去噹噹買書,你就有佣金拿,我想讓你賺錢。

之後,有同行問我:圖書推廣賺錢嗎?

我說,不賺錢,但能看到粉絲實實在在的信任,這是金錢買不到的。

恕我直言,所謂的個人品牌並不賺錢,用心才是打動人心的利刃。

“抱歉,你永遠無法靠個人品牌賺錢”

03

有數據顯示:截止當前,公眾號註冊數量已超2000多萬個。而這些作者只是微信上億用戶的冰山一角。

也就是說,運營公眾號的人,依然是少數。過分在乎你數據的,不是讀者,是同行。因此,費盡心思做出的流量數據,在讀者眼裡,真的無關緊要。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讀者是人,不是機器,不是拉到底部看你閱讀才幾百就取關的同行,是有血有肉的人。

小時候,我們厭惡憑藉分數衡量好壞學生;如今,我們以流量數據衡量公眾號的優劣;以後,我們還會以階級資源去揣測別人道德的高低。

可是,那些藏在文字下面的真相,卻鮮有人去珍惜。真相永遠被掩藏於流量之下。

直到私域流量成為公號漲粉變現的救命稻草,我才發現,再羞澀的公號主,也開始放飛自我,在朋友圈畫大餅,賣人設。

原來,曾心愛的公眾號,也讓我們變了模樣。

“抱歉,你永遠無法靠個人品牌賺錢”

04

賣號後,才知道:“不做公號保平安!”這是朋友真切的吐槽,也是我真切的感同身受。

每隔一段時間,就會發現關注的某個大號被賣給了他。

而他總是淡淡地解釋說:“原創成本太高了,自然就賣了。一個原創號,起碼需要5個人才能維持日更。而做轉載號,一個人操作起碼5個號。最重要的是,

原創號變現不一定比轉載號強。光靠個人品牌賺錢,不存在的。

你看,你對讀者並沒有那麼重要,你對自己才重要。

總有人惋惜說,那個XX號流量這麼客觀,為啥賣了呀?都有IP了,多可惜。

可個人品牌,絕不是粉絲數量就能被定義的。

有流量與能變現之間,隔著厚厚的人心。

“抱歉,你永遠無法靠個人品牌賺錢”

05

心理學家認為:思維是人類最本質的資源之一,是一種複雜的心理過程。

而在信息時代,流量背後佔據主導的依然是不同的思維。先有人的思維,再有流量,流量本身是無價值的,只有思維才賦予了流量存在的意義。

很多自媒體課程,都在教怎麼爆粉引流,怎麼快速加滿5000好友。可他們忘記了人與人信任的獲取成本之高,從來不是喊幾句雞湯,曬點不知所謂的收款截圖。

手握千萬矩陣流量的朋友說:“再好的號,只要一推廣告,掉粉數量非常感人的,比平常多起碼四倍吧。”

“抱歉,你永遠無法靠個人品牌賺錢”

你傾盡全力打造的個人品牌,重點不在於品牌,而在於個人。個人與眾不同的思維帶來不可替代性,使讀者產生稀缺感,才帶動了口碑化與品牌化。

沒有實力的個人品牌,是打腫臉充胖子,是自我吹捧。

與其糾結與做流量化的個人品牌,不如做小眾化的私人定製。

哪怕有天你離開,依然有人會尋找你的足跡。

“潤物細無聲”,才是真正的個人品牌。

"


分享到:


相關文章: